5月14日晚,拿到刚刚下印厂的《草堂》创刊号,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著名诗人梁平长舒了一口气,“很欣慰。我仔仔细细看了一遍,有点担心哪点看起来不舒服的瑕疵,结果是没有发现。整本杂志,从内容到形式,从诗歌质量到排版,我非常满意。”
为了这个中国诗刊界“新生儿”,梁平与编辑团队,精心筹备了近两个月,“整个编辑部的人员都鼓着一口气,争取不留瑕疵。”梁平本人更是全程亲力亲为,写卷首语,选稿、审稿、阅稿,还审了几次大样,“我不允许自己一点儿马虎。坦白说,我做文学杂志、诗歌杂志很多年了。时间久了,兴奋点就会消减。但是当我知道,要办《草堂》这样一个诗歌刊物,我的兴奋点一下又被点燃了。”
诗歌符号
不是要让每个人都成为诗人,而是让人在生活中能够享受诗意”
华西都市报:梁主编,您好!首先请您谈一谈《草堂》诗刊创办的背景吧。
梁平:“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自古以来,成都就是中华诗歌圣地、重地,数不清的古今诗歌巨匠都与成都结缘甚深,留下一批批脍炙人口的千古诗篇。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成都诗歌流派、诗歌运动以及优秀的诗人层出不穷,无疑让这座城市成了中国诗歌的重镇。进入新世纪以后,成都60后、70后、80后、90后诗人,已经在中国诗坛展示出一个强大的阵容。可以说,从古代到现当代,诗歌作为成都的一个文化符号、文化特色,已经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要努力与成都这座城市、当下这个伟大时代相呼应、相匹配的诗刊刊物《草堂》,应运而生。
华西都市报:办刊宗旨大概是怎样的?梁平:我很认可这样一种观点,“诗意成都,不是要每一个成都市民都成为诗人,而是让成都市民在生活中能够享受诗意,做一个有诗意的人。”
华西都市报:用“草堂”作为诗刊的名字,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梁平:在众多与成都发生渊源的古今诗歌巨匠中,杜甫无疑是名气最盛的一个。成都杜甫草堂,已经成为全国广泛深入人心的文化地标。如果说,杜甫草堂是成都的一个固定的落地的成都诗歌符号,那么诗刊《草堂》就是一个行走的诗歌符号。我们以诗歌杂志的形式,向“诗圣”杜甫致敬,也是希望对成都千年传统文脉做到一种传承。
华西都市报:如果用高度凝练的话来形容《草堂》的总体气质,会怎么说?
梁平:有温度有质感的大唐风骨,有颜面有尊严的当代诗歌。
华西都市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让诗歌传播得更快更广,花费心血心力办一份纸质纯文学杂志,你觉得意义有哪些?
梁平:此处有意义,道理也不复杂。纸质纯文学杂志是有质感、有温度的实体,而且纸质杂志做得好,会有新媒体无法替代的分量感。读者可以,也愿意将之收藏,多次品味。
﹃三高﹄草堂
要将最好的诗人,最好的诗,请到《草堂》诗刊来”
华西都市报:您一再强调《草堂》诗刊的“颜值”,为什么?
梁平:我们努力做到,让读者拿到手里,眼前一亮,爱不释手,所以除了保证高质量的内容,我们绝不放过,通过杂志的外观形式、设计美感,来吸引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的机会。其实道理也很简单,跟一个人一样,美好的内在当然最重要,但是外表还是要收拾,要让人感觉舒服。
华西都市报:《草堂》刊发一首诗歌的核心标准是怎样的?什么样的来稿是您期待的?
梁平:现在诗歌风格流派很多,我们都没有门户之见,兼容并包。但是有一个核心精神是我们看重的:诗歌与我们的现实、社会、土地,发生血与肉的关系,而不是局限于个人的小情绪。我们就是要将最好的诗人,最好的诗,请到《草堂》来。
华西都市报:除了颜值高、要求诗作质量高,《草堂》还有一个“高”让人眼前一亮——稿费标准高,为什么这么做?
梁平:《草堂》的稿费标准是十行最高可以发到500元,最少300元。据我所知,国内目前还没有其他诗刊这么高的稿费标准。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想通过高稿费来吸引投稿。而是因为,这么些年来,诗人稿费普遍很低,跟小说家不能比。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诗人很穷,没得尊严。我们在努力打破这种观念,通过这种方式,回馈作者的辛苦创作,而且给诗歌奉上一份颜面和尊严。
华西都市报:创刊号共设置9个栏目板块,各有特色。其中“台湾青年诗人十二家”栏目的设置,是怎样的考虑?
梁平:上世纪90年代初,流沙河先生在《星星》诗刊写专栏文章,每月介绍一位来自宝岛台湾的诗人,12人12篇,编成《台湾诗人十二家》,影响很大。流沙河先生的工作,开新时代两岸诗歌交流先声,在内地的诗歌界,很有影响力,也大大繁荣了两岸的诗歌交流。转眼时间过去20多年了,当年推介的台湾诗人,目前很多都已经八九十岁了。这20多年来,内地的诗歌圈,对台湾青年诗人的了解,已经甚少了,台湾对我们这边的了解也比较少。前不久我到台湾,跟台湾诗人交流。最大的一个感触就是,是时候将台湾的一些优秀青年诗人和他们优秀的诗歌作品,介绍给内地的读者了。所以我们在《草堂》诗刊中,设置了“台湾青年诗人十二家”这个栏目,每期推介一位台湾青年诗人,连续推12位,让台湾当下的青年诗人走进我们诗歌阅读的视野。
超级团队
从60后到90后,鲁奖诗人周啸天都来当编辑
华西都市报:《草堂》的编辑团队是怎样的?
梁平:编辑团队里,很多编辑本身就是优秀的诗人。这些编辑们的年龄跨度大,从50后、60后、70后,到80后、90后都有。像“最青春”的编辑就包括90后的诗人余幼幼。之所以找不同年龄段的诗人来做编辑,我们是这么考虑的,一代人有一代人对诗歌的判断。我们办《草堂》诗刊不是为了哪一种风格、哪一个流派、哪一个时代的诗人办的,我们是为所有优秀的诗人办的,一定要包容、多元。现在不少诗刊,内容同质化很严重,我们努力要避免。我们选稿用稿,完全没有门户之见,不管哪门哪派,无论写哪一种流派风格,都可以刊登。只看诗歌本身的品质高低。中国当代诗歌创作,非常丰富而多元,我们希望能将这种丰富和多元,充分体现在《草堂》中。
华西都市报:《草堂》还特邀了两位资深诗人,担任了特邀编辑。其中一位是重庆著名诗人李海洲,另一位正是传统诗词作者、川大教授、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周啸天。
梁平:周啸天作为特邀编辑,主要负责的是旧体诗的选稿工作。在旧体诗的栏目“子美逸风”,刊发了革命家、小说家马识途的诗词选,包括《归故园》、《狱中赠杨超书记》、《重读邓拓<燕山夜话>》等共五首旧体诗。此外还刊发了诗人陶武先的组诗《华夏星谱》,以及诗人周奉真的词选《深秋访重庆》、《满江红·谒山城堡战役纪念园》。旧体诗是我们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而且现在写旧体诗的人很多,所以我们也会对旧体诗有所体现,是我们特意保留的一块阵地。
选稿严格
百里挑一
封面诗人只看贡献不看奖项
华西都市报:《草堂》的约稿反馈和来稿情况如何?梁平:大家热情响应,来稿量丰富。我们每确定发一首诗,备用的诗歌一般都有150或200首诗。可以说是一百挑一或者二百挑一。我们要在优中取优。
华西都市报:《草堂》开篇最显眼位置的栏目叫”封面诗人”,展示和推介最一流的实力派诗人及其诗作,备受瞩目。选择封面诗人人选的考量因素有哪些?
梁平:我们重点考虑作品本身的创作力、重量和影响力,在中国当代诗坛的影响力、在中国诗歌历史上的影响力、对诗歌有没有做出贡献。我们不会考虑这个诗人得没得过文学奖。因为我们知道,得奖跟作品的实力和影响力,不一定完全画等号。
华西都市报:创刊号的封面诗人选择四川诗人李亚伟,理由有哪些?
梁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诗人群体中,李亚伟是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一位实力诗人,他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在我看来,李亚伟的诗歌最成功的一点就是,诗歌语言非常独特而新颖,对汉语做出了贡献。我们在他的诗歌里看到的汉语,已经不是新华字典里的意义,而是有了更丰富的语义。这是很了不起的。而且,李亚伟也是成都有代表性的诗人。综合两者考虑,我们认为,李亚伟是完全适合当《草堂》创刊号的封面诗人。
华西都市报:从上稿作者的名单上可以看到,还有一些较为陌生的新面孔。
梁平:这正是《草堂》要做到的,与当下很多诗歌刊物不同。我们会大力推新人,而且我们有不一样的推法。对有潜力的优秀诗人,80后、90后诗人,我们会不惜版面,给他们足够表现的平台。我们认为,这是一份着眼于未来的诗刊的长期责任。所以我说,我们在欢迎名家好诗来稿的同时,更看重来自非名家的好稿。
华西都市报:近期,金铃子与唐诗的两首诗有重合之处,引发了人们对诗歌涉嫌抄袭现象的关注。您如何看待?
梁平:我对诗歌抄袭,一向深恶痛绝。诗人抄袭的丑闻,损害的是整个诗歌圈的声誉。我们要求来稿,必须保证原创,一经发现有抄袭现象,我们会非常严肃对待处理。
众诗人点赞《草堂》创刊
“成都给全国诗歌界的一份礼物”
5月15日下午,颜值高、质量高、稿费高“三高”诗刊《草堂》创刊的新闻,在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客户端发布以后,迅速在诗歌圈乃至广大读者群中,引发强势的围观,点击量迅速飙升。来自成都、四川乃至全国的多位诗人纷纷转发、点赞,表示对这份诗刊“新生儿”诞生的祝贺。其中来自浙江的女诗人颜梅玖转发华西都市报客户端的这条新闻时,点评认为这是“诗人的福音!”
有“诗歌微信第一诗群”之称的九眼桥诗歌群群主、四川著名诗人何春,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显得有点小激动。他首先提到《草堂》看重“颜值”这一点,“我觉得这是非常有现代眼光的!因为,在当下大众审美水准普遍提高,连一个矿泉水瓶子都要讲究形式美的情况下,一本纸质杂志,如果要想吸引住读者,没有一个美的呈现形式,是不行的。好的诗歌刊物,不光要找到好的诗歌,还要拿出好的品相和诗意的呈现形式。也就是说,一本诗歌杂志,要具有与诗歌内容相媲美的形式美。《草堂》体现了这种办诗歌刊物的新方向。”
《草堂》创刊号封面诗人选择李亚伟,身为诗人同行的何春评价说,“我认为是实至名归。李亚伟的诗歌风格豪放,为人有古代文人旷达之风,而且,他的诗歌,已经形成了他独有的一套诗歌言说系统。在诗人圈有‘当代的民间李白’的美誉。”对于《草堂》的高稿费,何春认为,这是有道理的,“除了一些天赋的、偶遇的诗句外,总体来说,创作一首好的诗歌,是非常困难的。一首诗跟写二三十万字的小说,付出的心血是差不多的。十行诗稿费可以给500块钱,对于提升诗人的创作积极性,是有必要的。”
在民间,对成都的描述有“中国诗歌第一城”的说法,何春认为这个说法有道理,“从《星星》到《草堂》,再一次证明了,成都的诗歌界,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草堂》的创刊,是成都、四川诗歌界的幸事,也是成都给全国诗歌界的一份礼物。”何春还提到,在一个城市出现两个比较突出、有影响力的诗歌刊物,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而李亚伟也认为:“不管是从诗人的数量还是诗歌的质量上,我还没看到哪一个国内城市,可以与成都相比。称成都为‘诗歌第一城 ’肯定不算夸张。”
浙江女诗人颜梅玖对《草堂》的创刊很激动,她表示自己有很高的期待,并将之视为“诗人的福音”,“一本诗刊,能否深入人心,在于选稿的水准。而决定一本诗刊水准的,关键在于编辑团队的审美。梁平老师作为主编,他的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取向,是令诗人放心的,他带领的编辑团队也都是实力诗人。另外,丰富多元的办刊原则避免了选稿的狭隘。这样的诗刊,是诗人们渴盼的,而且,高额稿酬也是对诗歌的极大尊重。我想,每个优秀诗人都希望能在这样一本好诗刊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希望《草堂》如杜甫的名字一样,永远闪耀着纯金的光辉。”
人物名片
梁平
1955年12月生于重庆。中共党员。先后毕业于重庆师专中文系、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民商法研究生班。现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草堂》诗刊主编。主要写诗,兼及散文、小说、评论。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摄影吴小川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