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兴趣联盟 - 儒 释 道

  • 分享

    儒家、释家、道家

    朱恒易 2014-12-07 19:40
     
    儒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对原始道教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与儒家思想同样重要的维护封建统治的有力工具。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是生长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它以道家学说、神仙思想为主,广泛地吸收了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

    起源发展编辑

    传统的鬼神祭祀,原始宗教的巫术迷信、禁咒、符篆,汉代的谶纬神学,导引行气、服食炼养、辟谷延年的方术,综合起来形成了道教复杂的内容。它的势力相对而言较弱,故往往跟儒家联合,与佛教抗争。因为它吸收儒家的伦常观念,重视封建道德修养,认为伦理道德修养是修道成仙的必要条件;也不否定儒家的"修齐治平"思想,只是以其为末,而以成仙为本,有本末轻重之分。因此,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儒道两家的目的是一致的。这也是历代封建帝王儒道并重的根本原因。
    东汉末年的原始道教,因黄巾起义的失败而开始分化。伴随着它的广泛传播,又同时陷入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思想紊乱的状态。两晋南北朝时,这种分化日益加剧。

    2分化与发展编辑

    一部分信徒向上层发展,参与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活动,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对民间早期道教进行改造。东晋葛洪系统地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方术的理论,在《抱朴子》中为道教构造种种修炼成仙的方法,并建立了一套成仙的理论体系,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对后来道教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他提出了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的主张,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宣扬道教徒要以儒家的忠孝仁恕信义和顺为本,否则,虽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仙。这为儒家化的官家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高级士族参加道教的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许多天师道世家。这些世家大族参加道教以后,必然把他们的思想也带到道教中来。反映这种思想的上清、灵宝等派别遂相继出现,并迅速得到了发展。 与道教逐渐上层化的同时,民间仍然传播着通俗形式的道教,并不断发动反抗封建统治的起义。东晋末,孙思、卢循利用杜子恭一派的天师道发动起义,提出了"诛杀异己"的口号,诛杀了高级士族中"世奉张氏五斗米道"的道徒王凝之,表明此时道教内部也存在着改造与反改造的激烈斗争。

    3博采众长编辑

    儒道对原始道教的成功改造,是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平真君年间(440一450),高山道士寇谦之在崇信道教的魏太武帝和宰相、儒生崔浩的共同支持下,自称奉太上老君的意旨,"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制订乐章诵诫新法,"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佐国扶命",代张陵为天师,是为北天师道。在南朝刘宋,则有庐山道士陆修静"祖述三张,弘衍二葛(葛玄、葛洪)",搜罗经诀,尽有上清、灵宝、三皇各派经典,遂"总括三洞",汇归一流;又依据封建的宗法思想和制度,并吸收佛教修持仪式,广制斋戒仪范,以改革五斗米道,"意在王者尊奉",称为南天师道。道教的教规、仪范经过寇谦之和陆修静修订之后,便逐步定型。在此基础上,陶弘景继续吸收儒、释两家思想,充实道教的内容,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史,主张三教合流,对以后道教的发展影响甚大。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利用儒家思想对原始道教的不断改造,遂使道教从形式到内容都逐步得以健全和充实,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御用工具,以后便一直受到封建统治的崇奉和扶植。封建统治者也由儒道合流走向了儒道并重。
    释家
    释家即佛家的一个分支,与道家相融合。
    释家,释门佛门的意思。犹于人们常说的道家儒家
    释--禅宗尚静悟,贵解脱,以入定为工夫,以参证为法门,能于此而有所悟入,而后性静心空,脱离一切挂碍。无挂碍斯无恐怖矣,无恐怖则神清,神清则气足,气足则应变无方、随机生巧。如是而后,明于法而不拘于法,沉其心而不动其气。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释家是信仰佛教的僧侣居士的统称,他们的生活世界是受佛教信仰所主导的。
    道家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1] 
    道家以“”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秦汉之际演变成独具中国本土特色的教派——道教

    定义编辑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伏羲一划开天,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这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从此成为古往今来治国治家之帝王术。以老子、文子、庄子,管子等为主要代表,主张“虚无自然无为守静、璞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等等。尤其重要的是,道家虽有经典著作,可思想并不圈囿(quānyòu)于著作之中。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总结、发展、著典籍为主要路径,每一次思想的跳跃都经历了极其长时间的众人积累,这也再一次的凸显了道家的生命力。道家人物既可入世建功;亦可飘然而去,在历史长河中每当灾世来临之时,道家人物以一身浩然道气挑战灾难乱源,诛邪卫道,拨乱反正,也因此激荡出众多脍炙人口的传奇篇章。
    道因应无方,惟变所适。史公司马谈在《论六家旨要》所论。道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虚无为本,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因时为业”、“时变是守”。故太史公突出强调‘变’。这得益于道家所具有的职业优势和深厚的知识背景。道家出自史官,在古代,史官的职责主要为观察星象、管理王室典籍和收藏档案,掌管着华夏部落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所有官方所拥有的珍贵典籍,故其为通晓当时一切知识部门的伟大学者。在此意义上,道家可称之为中国古代的婆罗门。

    2“道家”之名出处与思想来源编辑

    史记》中《论六家要旨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
    ,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
    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以为世界最后的本原,故名为道家。创始人老子。其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子彭蒙田骈等,主要著作除了《老子》、《庄子》外,还有《黄帝四经》、《文子》、《列子》、《管子》、《鹖冠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等。
    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本原,以柔弱因循为道的作用,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因为对道和无为的理解不同,所以内部又划分为不同派别,不同的学派之间思想重心也不同,或偏于治国,或偏于治身等。
    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论体系,与《易传》所提出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类。老子认为是三(三才)生万物;孔子认为是阴阳四象(老阴老阳、少阴少阳)生万物。
    《读子卮言》中《论道家为百家所从出》
    “上古三代之世,学在官而不在民,草野之民莫由登大雅之堂。唯老子世为史官,得以掌数千年学库之管钥,而司其启闭。故老子一出,遂尽泄天地之秘藏,集古今之大成。学者宗之,天下风靡。道家之学遂普及于民间。道家之徒既众,遂分途而趋。各得其师之一遄。演而为九家之学。而九流之名以兴焉”。

    3历史发展编辑

    1、起源:《汉书·艺文志》曾记载,道家书籍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伏羲女娲神农黄帝伊尹许由巢父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关。另外,与儒家文化起源于文化不同,道家学者多出自等国,暗示道家思想与夏朝、殷商文化密切相关。
    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已经完全成型。
    3、兴盛:老子以后,战国时期,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庄学派外,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彭蒙田骈慎到派、老子学派和宋尹学派都曾兴盛一时,其中以黄老派最盛。其时,黄老思想不但成为田齐的治国思想,并通过百家争鸣诸子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楚国和吕不韦统治时期的秦也发挥过一定作用,以至于在战国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
    4、挫折:秦国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组织人员编撰《吕氏春秋》,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显然,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并在统一中国后不久焚书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5、辉煌:汉朝建立后,由于长期战乱的破坏,在反思秦统治思想的基础上,开始选择道家作为治国思想,并造就了一个名为“文景之治”的盛世。
    6、压制:汉武帝执政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崇尚儒术”,道家的发展暂时受到压制。
    7、复活:魏晋南北朝时期,谈玄之风兴起,道家思想重新复活,不过这一次的重点不是黄老,而是对老庄的重新阐释,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魏晋玄学。此后老庄成为道家正统,一直延续至今。
    8、潜藏:魏晋南北朝后,虽然道家思想屡次成为大乱之后治国的急救包,也是部分士大夫失意之后的精神寄托,但它绝大多数时候处于边缘化状态,只能在文艺科技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直到唐宋时期道家又发展至鼎盛,故学者言唐之佛教思想、宋之佛儒思想均处“伟大时期”,但其间道家实力却压倒二教。到了元朝道家继续南北朝边缘化状态。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且道家对儒家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
    9、复兴:晚清,随着西方的冲击,儒家统治秩序受到强烈冲击,再加上道家与西方自由民主等观念多有相合之处,故道家思想再次复兴。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精炼提出了当代新道家的概念,并得到陈鼓应等人热烈响应,此后有唯道论道商天道自由主义、自化论等新的理论出现,其中像道商这样的理论还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4道家经典编辑

    (《道德经》、《周易》)、《太一生水》、《文子》、《庄子》、 《庚桑子》、《列子》、 《六韬》 、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九主》、《明君》、《德圣》)、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黄帝内经》、《金人铭》、《巾几铭》、(《语丛四》说话之道)、《鬻子》、《鬼谷子》、《恒先》、《彭祖》、《凡物流形》、《管子》 、《伊文子》、《慎子》、《墨子》、《素书》、《孙子兵法》、《守白论》、《楚辞》、《阴符经》、《鹖冠子》、《尸子》、《行气玉佩铭》、《关尹子》、《子华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引书》、《脉书》、《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太玄经》、《论衡》、《灵宪》、《张河间集》、《汉易》、《数术记遗》、《玄象诗》、《老子指略》、《守弱学》、《世说新语》、《抱朴子》、《物理论》、《苻子》、《天文大象赋》、《刘子》、《步天歌》、《五行大义》、《乙巳占》、(《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南华真经注疏》、《成玄英老子义疏》、《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真经注-唐-李荣》、《李白全集》、《化书》、《玄真子》 、《谗书》、《无能子》、《千金方》、《神机制敌太白阴经》、《阃外春秋》、《伯牙琴·超然观记》、《革象新书》、《先天图》、《无极图》、《元气论》、《论气》、《龙图序》、《太极图说》、《皇极经世书》、《谷神篇》、《测圆海镜》、《道家佚书辑本十七种》、《郁离子》、《龙门子凝道记》、《各晋魏玄学著作》、《各重玄学著作》、《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学者典籍注疏》、《道藏》等等。
    然而道家典籍浩如烟海,除上述所列主要典籍外,还有众多经典著作,留有华夏文化热爱复兴者去翻看学习。
    注:各《道家典籍注疏》是解释道家经典的权威教参。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是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道家思想主要表现在这些注疏中。

    5道家类别

    回复 

    插入图片
      插入   删除
    +增加图片 只支持 .jpg、.gif、.png为结尾的URL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