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碰撞与融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现代山水画形式探索

4 已有 2069 次阅读   2018-01-16 12:38
碰撞与融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现代山水画形式探索
2011-11-04 16:50:36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

  【摘要】现代山水画的语境已经和传统山水画的语境有着明显的差别,现代山水画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也开始发生改变。尽管画坛在对待“中西融合”的态度上有争议,但不可否认,以“融合”为基础的多种笔墨形式探索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趋势。古今融合、中西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共同推动着现代山水画笔墨形式向前发展。

  【关键词】融合笔墨形式探索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内涵

  中国山水画所代表的阴、柔、藏、虚、静、合、敛、淡等意蕴,是中国文化发展到极致时的一种至高境界。这一境界,贯穿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文、医、艺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主要以道家的守雌尚柔,儒家的刚柔并济、文质相兼,因此,山水画最终体现的精神,离不开孔子、老子美学思想。

  中国山水画中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人与无限自然,无限太空浑然融化,物我合一的境界,也是将自我融化于任何事物、环境之中的精神境界,是人格化的自然,同时也体现出一种“和”的思想。这种思想的深邃之处,就是在于体现出一种无所不至的渗透性与无所不包的融合性。

 

 老子认为“大美,为天地有”。山,高而远之,寓意的是士大夫的精神境界;水,柔而韧之,寓意的是士大夫的思想品格。因此,才有很多的士大夫好山水而远游。孔子《论语•雍世》云:“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这包含了对自然美的赞赏,又包含了对仁、智的赞美,两者比附依托,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创了山水比德的先河。竹林七贤“登山临水,竟日忘归”。可以说士人对自然的迷恋恰恰符合清静自然的道家思想。庄子认为知足逍遥,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游心于淡,合气于漠。晋代,山水画已经完全独立成科,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这时的文人士大夫开始通过山水画来表现他们的思想和情怀,享受因“卧游”而“畅神”的快乐之感。王微在《叙画》中谈到:“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珪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披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画之情也。”宗炳在《画山水序》谈到:“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他把山水画作为一种体道、味道的行为,从理论上与老庄道家精神联系在一起。宗炳对于道的认识,成为了后世画家们论证在山水画中承载的老庄思想最直接的理论依据。宗炳认为“澄怀”是实现审美观照的必要条件。“澄怀”才能“味象”,才能以空明虚静的状态从自然本体中得到审美享受,及宗炳提出的“万趣融其神思”,“神之所畅,孰有先焉”?这些都是由个人精神所体验到的与宇宙相融合的境界。因此,山水画的艺术超越,不只是形式上的超越,更是从感觉之中产生的超越,体现在画面上的就是人格化、精神化的自然,是一种融的境界。

 

 2、中国传统文化中“家”的内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佛家思想,早期原于印度,有着宏阔广大的宇宙观,“其中把‘家’视作中国文化结构的基本隐喻为‘出家’,本旨是‘解脱’即解脱种种的束缚,而获得更大的自由,这种思想开启中国文化的新思想。”随着与中国本土儒、道思想之间的相互吸收、融合,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融合性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如唐代“贞观之治”在政治、文化、宗教等各方面上坚持宽容政策,政治开明,大胆吸纳外来文明,促成唐朝在文化艺术上的繁荣和政治经济的强盛,达到了中国封建时期的高峰。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的隐喻,体现出了融的胸怀,表现在中国绘画思想上才具有了融合性这一特质。

  3、中国绘画思想中的融合性

 

 正是因为中国绘画思想中具有的融合性,当西方艺术思潮涌入中国时,一些与中国绘画思想相通,表现主观意象的绘画很快被青年艺术家接受,同时也就有了“85新潮”时期用极短的时间重演西方现代艺术近百年发展历程的情况。水墨山水画同样也经历了这样的变化: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探索,从表现主义到超现实主义,再到抽象主义等等,几乎都移植到水墨上去,大多数青年艺术家希望通过借鉴的方式,去消解和破坏传统,从而寻觅到水墨画现代性的表现途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绘画成功借鉴了西方的写实观念,加之新的艺术思想扩展了审美领域,传播现代观念,启迪新的思维方式,鼓励创新精神这些都具有现实意义。当西方现代艺术作为一种批判工具时,象征着艺术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为艺术带来新的希望,潜藏着可贵的创新精神。原始美、稚拙美、粗野美、荒延美、变形美、古朴美、下意识的美、自然美这些审美领域被逐渐开拓。

  也正是因为中国绘画思想中具有的融合性,一些艺术家认同了现代艺术观念,当看到东西方艺术存在着的差异时,潜藏在双方观念上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山水画体现出人与自然的融合,自然是人格化、精神化的自然,而西方现代艺术倾向于人与自然的分离,表达的是个人精神自由或客观的自然。在这种跨思维、跨文化的超越中,艺术家的实践变得非常艰难,他们思考着如何用恰当的方式来协调、融合东西方思维与文化两对矛盾之间关系。现代水墨画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得以产生,其特点大多体现为坚持中国画材料的使用,并把中国文化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作为内容加以表现,强调墨韵,弱化笔韵(更大意义上是弱化了书法用笔),表现性、象征性、制作性更为突出。因此,对其身份的界定在学术界却有着很大的争议。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资源共享化的前提下,应该用更加开放的眼光来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西方文化,还有我们不甚了解的印度为中心的南亚文化,以伊斯兰文化为中心的中东文化,以及非洲文化。随着经济贸易往来的增多,文化交流频繁,相互之间的影响不可避免。

  山水画笔墨形式的发展需要我们以山水画的传统精神为主轴,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目的,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去探寻具有现代意义的笔墨形式,推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因此,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用开放的、多层次的思维去构建,以包容的态度去看待。面对中西文化差异,我们更要看到差异背后的共性,融合会使现代山水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参考书目】

  老子《道德经》青海人民出版社

  孔子《论语•雍也》青海人民出版社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

  林木编《笔墨论》上海画报出版社

  《徐悲鸿艺术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

  《傅抱石谈艺录》四川美术出版社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