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其他] 一件难忘的趣事

4 已有 1771 次阅读   2018-01-27 18:25
2017年4月8日,星期六,受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之邀,我们文朋诗友一行八人前往焦岗湖风景区采风、座谈。作为东道主,也是焦岗湖的挚爱者、现在毛集实验区文广新体局工作的陈士根一见到我便紧握我的双手,说早就想就多年前的一件往事当面向我道谢。于是,我们便一起回忆起23年前的一件趣事来。
那是1994年国庆节假期后的一天,我在《淮南日报》头版上看到了陈士根与另外一名通讯员牛方月合作采写的一篇新闻稿《镇长拾烟蒂,做成大买卖》。报道内容为:凤台县毛集镇(后来成为国家级试验区毛集实验区,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曾三次视察该中国唯一以试验区命名的县级单位)副镇长刘传辉在陪同外商前往镇办公大楼洽谈途中,弯腰拾起了楼梯上的一个烟蒂。这一细节打动了外商的心,其当即决定投资10万美元,与该镇合资兴办“淮兴综合养殖场”。
看到此稿后,当时正热衷于撰写新闻评论的我,立即写了一篇题为《小事见精神》的言论。其大意是: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刘备临终前在遗诏里告诫儿子刘禅的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而时下,一些人总以为自己是干大事的人,因而对自己身旁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也就自然不屑一顾。殊不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奉劝领导干部多带头为群众做一些踏踏实实的具体的事情,哪怕是极小的事情。只要是好事,别人都会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甚至或许就是这些举动奠定了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与尊重。上述事例便是最好的证明。写好后,我立即将其投往《淮南日报》编辑部。很快10月10日的《淮南日报》便在一版“百家谈”栏目刊登出该稿,并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但考虑到这仅是发生在小镇上的一件小事,我就没有再向别的新闻机构寄稿。
让我没想到的是,在我的稿件刊出两三天后,《安徽日报》又在一版言论栏目中刊出了与我的言论大同小异的“同源同类”稿件,读后我很后悔没有及时将稿件寄往省报。更让我后悔的是,大约一星期后,《人民日报》又在一版的权威栏目“今日谈”中刊发出了题为《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与我的文章观点极其相似的言论。试想,要是我在向《淮南日报》投稿的同时也向《安徽日报》《人民日报》各寄一份,那么很有可能被刊发的就是我的言论。更何况,我后来才听说,后两文的作者分别是在看到我的言论、《安徽日报》所发言论后即兴而作的,并最终先后在《安徽日报》《人民日报》上刊发出来。也就是说,我的言论在三个“姊妹篇”中排行老大却发表档次最低。
可直到今天与陈士根见面,我才知道:就是我这篇发在《淮南日报》头版上的小言论引起了时任毛集镇镇长朱咸来的高度重视,再加上后来的《安徽日报》《人民日报》上的“姊妹篇”的推波助澜,曾说出“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并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朱咸来便将农民身份的陈士根破格提拔到镇里工作。令人欣慰的是,现已当爷爷并接近退休年龄的陈士根没有辜负领导的信任:20多年来,他为毛集、焦岗湖的文化、宣传、策划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歌词创作、民间故事、景物命名等各方面,还出版了专著《美丽的焦岗湖》。毫无疑问,他为扩大被称为“华东白洋淀”的焦岗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做出了巨大贡献。难怪陪同我们采风的相关领导当着我们面诚邀陈士根退休后到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发挥余热。而从陈士根的言行里也能感觉到,他深感欣慰的是:在市、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早已是4A 级风景区的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正被以前所未有的快速度、高质量、全方位地打造成省、市乃至全国知名的旅游景区,并实实在在地成为毛集实验区的经济支柱产业。
虽然这件趣事过去23年了,但它却改变了陈士根的人生轨迹,也带给我诸多启示:人生如戏,我们只要脚踏实地地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有机会得到观众的认可;小事不小,往往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一个个偶然往往能连接成必然;机会只给有准备、有信心、能胜任的人,否则“天上不会掉馅饼”……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