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西部追魂--蒋志鑫艺术展学术研讨会纪要

2 已有 2206 次阅读   2018-04-08 12:08
  西部追魂--蒋志鑫艺术展学术研讨会纪要
                                                                 来源:雅昌

 

  地点:中国美术馆新闻发布厅

  主持:刘勃舒程大利

  程大利: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

  蒋志鑫是一个农民的孩子,他工作非常刻苦,首先是靠自己的艺术感觉去贴近自然。在贴近自然的过程中,研究了传统,他找到了老师,在理性和感性的领域中花了时间去探索去思考。他把传统和现代,理性和感性这两种思考,找到了一个他自己的结合点。蒋志鑫是一个非常坦率诚恳的人,刘勃舒先生是非常支持他的,对他的刻苦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周韶华先生对蒋志鑫有很大的帮助,在座的还有他的恩师王文芳先生。他就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西北的山水。所以这次画展叫《西部追魂》,真的把自己和西北结合在一起了。

  水天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研究员

  我认识蒋志鑫,最早看他在平凉画画,到今天在中国美术馆看到他的画,这其中的变化太大了,提高得太快了。蒋志鑫是王文芳的学生,尊师重道的传统在他身上保留了下来。看了今天的画展,我认为他在有些方面是发展了王文芳,突破了王文芳。蒋志鑫从王文芳那里走出来了,我非常高兴,我认为这也是王文芳教学的突破,他现在画的这批画里头,包括画的黄土高原,画的山,画的水,画的黄河,也可以说不是具体的黄河,也可以说是西北的水,中原的华北的水,我觉得也是符合传统文化里边的“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孔夫子说的,要看水就要看它波澜翻滚的,不是平静的状态,异常状态的时候。蒋志鑫的水抓住了这一点。对他原有的皴法、皴点,笔墨的运用都有了新的发展。

  李松:中国美协 编审

  我觉得他的艺术道路是很可贵的,很值得研究的。一个地域的发展,特别是比较封闭的地区,像西北这样的地方,要发展的话,一定要有人在播种,有一些领袖人才,在他们的周围形成一个画家集群。西北如果没有赵望云,没有石鲁的话,形成不了以后的气候。陕西,石鲁去世后就像群龙无首,后来就不容易再形成那样大的气候。王文芳在甘肃这一带,他的功绩是历史性的,是功不可没的。蒋志鑫现在比老师又往前走了一步,他不管是到了北京、还是法国 ,他吸收了这些地方的精华但没有失去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根基。他人很厚道,画的画气魄也很大。在他很大的气魄中还有一些很细微的感觉。在黄河壶口瀑布面前,直视那流动的水,很壮观的东西忽然变得很精致了,所以他用了《天泻铜液》来形容。天泻铜液和黄河涅磐的艺术感觉上不是一回事,但是他在那个地方得到了那样的艺术感受。还有他的写意,画草地牦牛等,看起来是很随意很放松的,他要把握的是春天到来是积雪融化,小草要发芽的那种感觉。这和我们古代诗人对大自然的感受是非常像的。在他雄放的画风中有很深入细致感觉,使他的画不空泛不空洞。也有的画面感觉缺少更深厚的东西,要再充实一下自己,这样会更耐看。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


  蒋志鑫的路子,受到王文芳,周韶华,在往前石鲁的影响,受到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大气磅礴,他的山水我称为魂魄式的山水。特别是和西北地老天荒的感受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这批魂魄式的山水正好和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山水画家和我们这个时期的民族,国家在心理上的同步是非常一致的。它有苍凉博大雄浑壮美的东西,我想这种魂魄式的山水是非常有前途的,蒋志鑫找到了传统山水和现代山水一个很好的契合点,第一点,他这种天人合一和现代性的思考,在魂魄式的山水里注入了一种灵魂。这和古代文人山水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但是又有一种壮美的表现。如果说四王的,董其昌的是有一种阴柔之美,他这批新的山水画是一种阳钢之美,是一种壮美,一种雄浑之美。这种美的观念的转换,通过蒋志鑫的艺术以及和他具有同样兴趣的,像王文芳、周韶华、往前是石鲁,以及其他的艺术家,也有一些很好的表现,使研究山水画的人得到一些新的启发。另外就是这些山水画里有文化内涵,无论是《天歌》也好,《天运》也好,《大山无声》也好,是有文化内涵的。包括有两种名称的《天泄铜液》,也叫《黄河涅磐》,也是很有文化内涵的。《黄河涅磐》这个主题还可以发掘。另外我看到他的艺术探索中有一种新的语言,新的情感,用传统的语言不能表现的时候,他找到了一种新情感。我有一个期望,就是用传统性的笔墨,装饰性的图象和新的机理的运用,要结合得更好。我想再过3年、5年,再来办展览,希望在艺术上有更多的升华。

  邵大箴:中央美院美术史论系教授

 

 蒋志鑫的画,我第一个感觉是气势很大。第二个感觉是耐看有他的东西在里边。山水画传统确实是很深厚的,但是要画点新意出来是很难的。因为我们传统的山水不画西北,所提炼出来的笔墨程式、笔墨语言、画面营造的格调,都不太一样。所以就有矛盾。我们从传统的山水画所受的教育,所受的感染,所受到的熏陶,和我们现在看到的表现西北的山水的距离,那我们怎么评价呢?确实在看表现西北的画时感到一种大的气势,那种气势用小画面表现不出来,用大画面,那传统的笔墨就不是很用得上。


  现在画新山水的人不少,但成功的不是很多。蒋志鑫是把新观念,到欧洲去看到的吸取的新知识融合到传统的中国艺术中,所以看到他的山水气势,很大,很有文化品位,有文化品位主要体现在他的用笔,用墨,还有构图方面。他师从王文芳,贾又福,钦佩周韶华,但是他的画和他们不一样,有自己的味道,这很不容易。希望他继续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刘骁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研究员

  我谈他只谈大写意,因为这个大写意在现代来说真要画好了,我的感觉,下面应该有一个大寓意的大写意,我现在不能说是谁,就是说在齐白石李可染他们之后,应该出现大写意的山水和人物这方面的大师,而且是充分表达自己激情的大师,这样的人在这个历史时期是会出现的,但这个要求是很高的,达到这一步是很难的,我看了这个展览之后,我又有点信心。我写文章主要谈的是水,有两张水我特别喜欢,一幅《天歌》,一幅《天运》。有几张山我也特别喜欢,如《燃烧的山野》、《红风》等,红颜色用的特别漂亮,有点印象派的味道,但是又不一样,它颜色跟西部也有点关系。我自己有个看法,现在不管是强调民族性还是强调世界性,我觉得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个性,并且个性需要有质量。对蒋志鑫来说,要有一个不断地自我筛选和不断地自我批判的过程。我看大写意真要产生大师,但一定要讲求笔墨,那么我想他的发展还需要很大的努力。他现在气还是很好的,我觉得大写意的画家如果气不足根本就画不了。

 

 周韶华:湖北省文联主席、中国美协常务理事


  从认识蒋志鑫开始,我就一直对他看好。他能够把黄土地的浑朴,把自己的激情,黄土地的痴情和眷恋能够渗透到作品中,而且这种精神始终如一,这是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他从开始表现黄土地,现在仍旧表现黄土地。我看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这次我看了他的画展,让我很兴奋。他那种骠悍,大刀阔斧,但是还又非常静止耐人寻味的东西。有好多东西可以说是成为了他自己的语言符号,譬如西北的羊,牦牛,这些形象都提炼得很独特。老子讲“抱一”,“圣人抱一以为天下事”。我觉得抱一,是他走向成功、将来成为一个大手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他到法国,到过欧洲很多地方,也看了阿尔郫斯山,但是进入他的视野的,成为他情怀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黄土高原。这一点令人感动。我非常欣蒋志鑫这一点,真正在他的艺术当中我们能感受到大西北浑朴、那种灵魂、那种远古的回声、那种对未来的召唤,这是艺术精神、艺术灵魂、艺术生命,不是表面的、偶然性的感受,这是一贯的。这次我看了他的展览,有一些大写意的作品我觉得是很精彩的。他还是一个中年画家,随着他自己审美文化的提高,他会自己逐渐弥补自己的不足。我看了这个画展,很有信心,我觉得蒋志鑫的前途无量,让我们刮目相待吧。

  薛永年:中央美院美术史论系教授

  我看了蒋志鑫的大写意山水画,感觉有两点和他们的画不一样,第一点,气象很大,气势磅礴,表现自己的感受很强烈,表现自己的激情。它的画中精神性的东西很多,要是完全从形势技巧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他不拘一格,吸取面比较宽。表现西北黄土魂,表现宇宙精神的,这一点是很强烈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我认为蒋志鑫的大写意的山水画是值得肯定的。再有一点,蒋志鑫所表现的大自然不是被驯化的,是自己的精神与自然的精神、与宇宙的精神融全为一体,这是一种天人合一。我觉得蒋志鑫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做的,确实给人一种很新鲜的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感觉。他有他本身的那种活力、本身那种运动、本身那种生生不息,就给我们一种高亢的精神上的感动。当然具体从艺术面貌的强烈,从艺术语言的纯化,从艺术加工的锤炼上确实还有不少需要探索的课题,需要进一步努力。

 

 陈开民:中央美院教授


  蒋志鑫这个人是一个大画家的料。蒋志鑫的画我认为是非常真诚的,这点是最重要的。他是黄土地大西北出来的人,一抬手一投足就那样儿。

  如果我是西北人,我就应当把这个画展从美术馆拿回西北,让我小时候一起生活过的那些人来看看。我想画画就应当像蒋志鑫这个人一样,非常真诚,非常厚重。在精神上,捍卫一些东西。今天这个画展我认为非常好,有些画在近代中国山水画里我认为是应当能够站得住脚的,流传下去的。将来理论家们再谈中国近代现代山水画时,必定有蒋志鑫的画在里边。

  还有,我对蒋志鑫讲,你有些抽象的东西比赵无极画得好。那种强劲沉雄不做作。我反对做,一做就完,天生丽质很重要。中国画本身抽象的东西就很多,中国模糊思维的东西很多,如果说蒋志鑫在这方面有突破的话,我认为他在中国山水画方面就是有相当大的成就,希望蒋志鑫今后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刘勃舒: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

  我们是1995年认识的,当时是程大利推荐给我的。看他的小画,我觉得有意思。很多人靠走,去拜,去请,去迎合。在我这里再拜、再迎合都没有用。后来是我去找他的,我一直劝他以后好好搞一个展。我开始枪毙了他很多画,我告诉他画小画没什么效果。他生活很艰难,在北京负债经营,我让他留下来,并鼓励他继续画下去。因为我不相信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就不行,当然要发展。我就不太相信我国过去的山水画、花鸟画无法表现出现实中你所感兴趣的是因为这种技法不行了,或者不可能发展了,这要看你怎么发展。

  蒋志鑫的有些画不完全是笔墨,他有自己的东西。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他不是从技法上模仿别人,而是试图设法把自己的感受给画出来,这是符合艺术规律的,我相信蒋志鑫还会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张延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美术史论家

  蒋志鑫画的是黄土,但我感觉到他实际上画的是一种海,他的黄土的神韵实质上是一种海,无垠的、有巨大千钧之力的翻滚的海,是光的海,力量的海,也是在永远不停地运动的海。他让你感觉到,山就是海,黄河也是海,是一种地心岩浆喷涌而成的海。这一切是很难用传统的山水技法表现出来的,蒋志鑫在这方面有自己的发展。蒋志鑫画的是未被驯化的、充满自然原生力的,一种海一样的黄土。让人时时感觉到海的气息。他内心本身充满了一种象海一样的,象熔岩一样的激情。至于蒋志鑫以后的发展,刚才专家们都说的很好,我这里提两点。一蒋志鑫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但也要打进世界,打进西方主流艺术。二他可以让自己的事业更加开阔一些,更多地吸收西方的宇宙意识,吸取不是说要照搬,而是用它丰富自己原有的东西。另外在艺术的技法上,也可以借鉴西方技法,以西润中。

  徐虹: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副主任

  我觉得蒋志鑫的山就是他的黄河,他的黄河就是他的山。他把黄河画的感觉上是汹涌澎湃,非常浑厚非常柔,他把山画得感觉好象很静,但却画得内在动荡不安,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他处理的相当地好,所以你看他的山的时候,你会觉得山是流动的,觉得山里面充满了激情,好象火山一样,但他又是有克制的,他仿佛是用黄河的那种雄浑那种意志克制着山的那种爆发和那种焦虑。所以他的山让我感觉虽然焦虑,虽然尖锐,但仍是在那里缓缓地流动。而他的黄河虽然是汹涌澎湃,好象在怒吼一样,但他的黄河是非常敦厚的。我觉得他的黄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美学境界里的那种敦美厚之美。我觉得蒋志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非常的特殊,所以他的山就有了水的那种流动,而他的水就有了山石的那种凝重和雄浑。所以我觉得他是宏大与细腻结合的作品。我希望蒋志鑫能继续将这条路走下去,最终无论他的画挂在世界上那个博物馆里,一看中国人画的也真棒。

 
 赵力忠:中国画研究院 研究员


  我从画画的角度讲,我觉得画册不如画展,印刷品不如原作。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今天有幸看到原作我觉得很高兴。第二我认为他走了一条正确的艺术道路。他生在西北,表现的是西北,扎根西北,但最后又走出了西北。如果没有最后走出西北,永远画不出这样的画。第三,他的画第一眼看是中国画,第二眼看上去和老的中国画拉开了距离,不陈旧。好多人一玩现代就玩到国外人那里去了。但是他画出了石涛那种“千笔万笔归一笔”。刚才好多人说的,山像海,海像山,有一种流动感,实际上就是一种气,这种从始至终全面的掌握,是中国画的精神,是民族的精神,这一点是很可贵的。

  再有一点,他在具象和抽象中找到一个结合点。中国传统山水画有很多程式,这种程式包含了很多抽象的因素,但是如何把抽象的因素与生活原形结合好,我觉得这是一个艺术家很难做到的。

  谢志高:中国画研究院画家

  最近一个月看了三场画水的展出,一个是山西画的黄河壶口,一个是台湾来的,画海,第三就是今天的画展。我的感觉是,虽然你画的是黄河,没有说是专门画的壶口,但我感觉到,你把黄河的味道和韵味抓住了。你画得比较放松,看来搞艺术就是要全身心投入到艺术中,不受外界干扰。

  

第二我谈一下你的成就,以及你的发展。我最近有一个想法,检验一幅作品有很多标准,是不是从技术上有两个方法?如果是印刷品,把下边的尺寸盖住,把上头的题字盖住,让别人说这幅画有多大,看符合不符合,这是一个方法。第二个方法是把你的作品制作成幻灯片,放大到2倍,3倍,10倍,再看,里边还有没有东西。这是我从李可染的画展上得到的启示。


  张江舟:中国画研究院画家,《水墨》杂志主编

  以前没有看过蒋志鑫的画,看的是图片,但和今天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前几天才见到蒋志鑫,我感觉他这个人和他的画特别对路,特别统一。我感觉这是画好画的一个前提。看画和看人的感觉是一样的,这是一个成熟的画家和出一批好作品的前提。另外就是我特别羡慕蒋志鑫在西北生活这么长时间,有生活源,生活基地。西部在中国文化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很多文化人都想去的地方。从他的画中透出自信,自然而然的东西。还有一个感受是他的绘画语言是很敏锐的,是各种语言方式的一种探索,是具有非常强的冲创意识的一个画家。我觉得经过一段时日应该有更明确的,更深刻的一种形式出现。

  

邹跃进:中央美院美术史论系 副教授


  我从文化史的角度谈一些看法。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到汉唐雄风对20世纪为首的一批人在这样一个非常具有文化价值的领域里面通过视觉的形式来表达,所以,80年代汉唐雄风和西北风这样一种非常雄强的风格是联系在一起的,在80年代很具有文化意义。这一方面是和反对文人画有关,另一方面是要在西方的压迫中站起来。从现在的角度看,这是80年代在中国画领域中建立的一个新的范式。90年代以来,对西部和汉唐雄风的探讨变成一个学术问题,而不是文化问题,相对来讲是进入一个解难题的时期:范式已经建立起来了,怎么样在学术的领域里面,在笔墨的领域里面,在艺术的领域里面,把它深化,把它做到位,这就是后来者应该贡献出来的东西。我觉得从这个方面来讲,当然我并不是说他在解难题这方面没有贡献,但是我觉得要把这个难题解得非常好,是需要艰苦的努力的。这是我的一个看法。就是说当它的大的文化背景失去的时候,回到学术的,艺术的领域内的时候,可能就有这样的问题在里边。换句话说,我们甚至对蒋志鑫的艺术的要求比对周韶华的艺术的要求更高。就好象我们对达芬奇的要求比乔托的要求高一样。我的意思是能不能成为解难题中的关键人物是非常关键的。

  王文芳: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

  首先祝贺他的画展的成功。和过去的画比他现在有了很大的飞跃。说画的好坏,还是这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一个是形式。内容是画面表现你的生活感受,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是个老调子,但是怎么样从生活变成艺术,这是一个永远的探索。我觉得他的第一个成功是在生活中抓住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黄河,对黄土的感受,这是生活中的感受,但又从生活中提高了,提炼出来的。石鲁为什么伟大?在他之前谁发现了黄土高原的美?谁创造了黄土高原的艺术的美?所以我觉得画的成功的第一步是抓生活,更重要的是怎么样从生活中提炼成艺术。现在刮西北风,西北画家最应该骄傲的是你们就在西北,你们最有发言权。蒋志鑫的画成功之处在于,他不是无病呻吟的那种,玩虚架子。自己的长处一定要坚持。再一个成就是形式,包括构图、笔墨。我觉得他对于形式上有发展,特别强调应该有大的动势,也就是视觉冲击力,他在这方面处理得比较好。从法国回来以后,他玩了一段抽象艺术,怎么玩都可以,但思想一定要明确,就是通过这个东西,强化自己对形式的一种敏感,不是为抽象而抽象。所以我觉得他在形式上探讨得比较敏感,而且处理得比较好,所以他的画为什么气派大呢,我觉得和形式处理有很大的关系。在笔墨的锤炼方面将来还要强化一些。

  王仲:《美术》杂志副主编


  看了蒋志鑫的画展《西部追魂》,颇受感染。一股豪气,扑面而来,震撼着你的情感。这股豪气,既是西部苍茫的大山大水带来的,也是画家蒋志鑫的大情大怀和大笔大墨带来的。在大厅里悬挂着的这一幅一幅的作品,正是这两方面的豪气物我交融冶铸出来的结晶,它自然也会将自身蕴藏的这种能量,豪无遮掩地释放给观众,让观众心醉。蒋志鑫的作品,之所以具有这种深刻的魅力,这恐怕与他长期生活在西部,笔耕在西部,有着直接的关联。
蒋志鑫的西部山水,豪放里面有内敛,挥洒里面有抓拿,充满内在的张力。“中国的马基亚维里”韩非子,在君王南面之术中提倡“法、术、势”,我以为水墨画中的豪放派不妨拿来借用,不无启发意义。从艺术动作的角度去理解,把“法”、“术”、“势”三者有机地加以辩证统一,恐怕不难得到真正经得起百家品评的“大气磅礴”。那种“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的创作激情和冲劲,才有可能在薄薄的宣纸上“安营扎寨”,而不至于成为“来去匆匆的过客”。

  蒋志鑫目前正值创作的盛年,他胸怀大志,勤奋异常。其艺术前景恐怕是难以限量的。我预祝志鑫老弟不断有令我惊奇的作品问世。

  (以上发言根据研讨会实况录音整理)

  王旭:中国外企杂志社记者

  二O O一年九月一日

  (文章来源:艺术家提供)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