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笔墨写真心——杜滋龄绘画作品观后

6 已有 2484 次阅读   2018-08-19 16:01
笔墨写真心——杜滋龄绘画作品观后
作者:李毅峰

  当中国传统绘画面临新思潮的挑战,一部分处于困惑中的画家努力以自己的机巧和新异进行所谓创新的时候,画家杜滋龄却默默地在生活这一创作的源泉中拼命地汲取着艺术的多维。如果说他的绘画作品的意趣、情感和力量激发的美感效应是蕴含着丰厚的精神潜流的感性生命体的话,那么,这个生命体的灵魂便是创造者思想感情的陶铸和对生活及客观事物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石涛画语录》中曾言:“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其中“受”即是要深入生活,亲身感受生活与自然作用于人的心理反应,以真心真情去接受、去认识、去热爱、去唤发创作的灵感与方法。“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滋龄先生作为一位画家在经历了命运坎坷之后,更加感受到要想获得具有生命活力的艺术作品,必须要在生活中追求美的感受,以大自然的万千气象熔铸艺术作品的“蒙养”之“灵”与“生活”之“神”。欣赏者从他那倔强深沉的藏族姑娘、茫茫苍苍的帕米尔初雪、清秀俏丽的闽南少女,乃至维吾尔老汉的冬不拉、侗乡的挑担的描绘中无不感到画家对生活深沉的爱和生活对画家丰厚的赏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是画家之师。几十年的绘画生涯,滋龄先生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山寨乡村。同时,他在大量的写生过程中,深入研究传统绘画中的经验,在生活中去认识和发展前人总结的规律。写生的目的在于对客观规律的把握。所以,他的人物画首先忠实于对象,严肃地对待对象。但,生活本身并不是艺术,要把现实生活、现实人物推进到艺术的境地,而不是停留在忠实地传达和复制生活的话,就必须在创作中投入思想情感与艺术构思。主观上情感的参与和意境的深化是艺术的灵魂之所在。

  真实的感情只有来自客观的社会生活或自然景象。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为了能在作品中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总需要以不断发展的思想、信念和感情去投入生活,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并为此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滋龄先生由于是从生活中的人物开始走入艺术世界,因而便自然地专注于对人生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求索。在他所有的写生创作的艺术构思中,伴随着笔墨的表现逐渐发现自己最感兴趣和充满创作激情的,是那些显示出个性活力的人物本身。在那被阳光或风雪映出的每道轮廓线,被笑容挤出的每道皱纹,以及被描绘者内在丰富的精神底蕴和性格特征,都使他激动而奋力地追摹。他似乎感受到自己对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和造型特征有一种近于天赋的特殊敏感,对用毛笔塑造复杂变化的人物形象具有特殊的驾驭能力。因此,他的写生作品实际上是赖于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微妙关系的把握而体现出来的一种艺术整体思维。他笔下的侗乡少女,若不是经过他的深入观察,又怎能发现其特殊的美,在画上“留下三月的欢语”和“恬淡的笑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人物画既是所描绘人物的内心情感与精神活动的集中反映,又是作者自己情感的化身。一笔一画既是人物外在特征的表现,又是自己变瞬间为永恒的美的感情的抒发。

  在不断的艺术探索过程中,深厚的生活积淀和充足的思想感情,调动了滋龄先生潜在的修养和能力,既创造了鲜明的个性形象,也造就了他作品中丰富多变的表现技法。傣族处于亚热带的绿色环境之中,民族热情,人民朴实,民族色彩丰富。因此,在创作中,他把西画中色彩关系的变化及表现能力融入了中国画的流畅圆润的笔墨表现之中,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了南国的民族特色和人物性格。但是,描绘西藏题材,由于其地理和社会人文环境不同,要把藏民那古朴而深厚的精神内涵体现出来,运用描绘傣族风情的技法表现则远不能达到与之相适应的完美艺术效果。因而,此时此刻便强调和发挥了传统中国画中纯粹的线的作用,利用线在变化中的情感内涵,着重焦笔干擦,以展现那带有苦涩与坚韧的人性中透出的古朴与充实。正是他在生活中善于挖掘新的感受和丰富自己的表现技法,所以,在当今水墨写实人物画创作艰辛的情况下,他的人物作品却常能给人以新意,富有生命气息,让人玩味不绝。他随意之作的小品画与山水画同样体现着这一创作法则。

  实践的经验使他深深体会到,画随代迁,技有不同。要善于把传统中国画中富于生命的东西提取出来,优秀的传统本身来自生活,并且具有艺术家独特的个性。传统中国画的发展必须的前提是不要拘泥于传统,这样才能画出时代的力度与厚度。

  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不只是简单画法上的变化,它涉及画家的审美趣味、观察方法、艺术素养以及构图、题材等多种因素。滋龄先生自幼即酷爱绘画,青年时代曾搞过水印、刻过版画,后当编辑,又画连环画、油画,皆有所成。再后考上浙江美术学院研究生。其经也坎,其情亦丰,至今速写仍不离手,学习仍不罢缀。而这正是熔铸其艺术的最重要的基础,也正是这,使其在艺术创作中使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融合、渗化达到“神遇而迹化”的境地,把生活升华为艺术。生活因艺术而丰富美丽,艺术因生活而博大厚重。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他在单纯中求丰富,在深入严谨中求整体流畅,从平淡中求微妙含蓄,在柔和中求典雅秀美,形成了基于生活,以民族个性和独特美为创作准则的艺术风格。

  根据我对艺术理论与艺术创造的一般关系的理解,相信这位用不着别人吹捧的画家的作品以其认识生活和感受生活的能力,足以引起当今国画界的广泛效应。

(《国画家》1995年第2期)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