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书法家李苏珍高度总结中国农民画的发展历史

6 已有 1207 次阅读   2013-04-04 08:27
小编推荐
书法家李苏珍高度总结中国农民画的发展历史
        以及龙门农民画发展历史
 
 

中国农民画(亦称现代民间绘画),以农民、牧民、渔民为创作主体,以传统的剪纸、刺绣、皮影、雕刻、年画、壁画等古老的民间艺术融合贯通,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赏的绘画作品。

 

中国农民画发展到现在,基本经历了 四个阶段,在全国也掀起了四次农民画热潮

 

第一次热潮是1951年的时候,陕西户县首先成立了一个城关区美术组,继而普及全县各个区,为农民画活动奠定了组织基础,到50年代中期,以河北、江苏、陕西为代表的农民为了宣传大跃进运动,兴起大画壁画和张贴画运动,从而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农民画热潮。农民画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第二次70年代初期时,以陕西户县为代表的“写实”型农民画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又在全国部分城市巡回展出,掀起了中国第二次农民画运动高潮。

 

龙门的农民画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的,为顺应当时的政治宣传需要,72年,龙门县文化馆副馆长谭驰发老师去陕西户县学习取经,回来后,在当时的下乡知青和青年农民中挖掘美术爱好者,举办了第一期以青年农民为主体的业余美术学习班。这标志着龙门农民画开始:刚开始的时候,就是组织他们进行墙报、黑板报和宣传画创作,其题材一般都是毛主席画像、毛主席语录,以及表现农村的新人新风尚等内容.然后在谭驰发老师的努力下,农民画培训班每年办班,培养出了许多优秀农民画家,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正是谭驰发老师和学员的辛勤努力,使龙门农民画广为人知,并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在1988年的时候,龙门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第三次潮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以上海金山为代表的农民画辅导者发掘当地民间艺术,将民间传统艺术吸收到农民画创作中来,还有重庆綦(qi)江农民版画同时崛起,把一些西方的绘画元素融入农民画创作中去,在刻印与色彩上不断的大胆创新,随心所欲,有小孩子涂鸦的感觉、它的原生性和表现意象成为它最大的特点,有专家称其为中国农民画的“新潮派”。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第三次农民画运动高潮。受这两大画乡的影响,中国农民画又走进了一个新纪元表现手法从写实发展到夸张变形、随心所欲,题材也由政治偏向生活,内容主要以节日喜庆、乡村习俗、农民生活为题材。

 

中国农民画因地域不同,其表现手法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如上海金山农民画多以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生活为题材;陕西户县农民画长于“写意”,描绘出了户县秦岭、渭水高原秀丽山川;广东龙门则以“南蛮文化”为视角,展现南国地域传统民俗文化为意念,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深刻反映出当地独特的文化和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第四次潮就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国家大力支持与扶持文化与产业相结合,以文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文化带动集团式发展。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扶持使农民画爱好者信心大增,许多已经放弃画画改行做生意、打工的农民,又重新拿起了画笔。使农民画运动进入第四次大高潮。

 

 

依照国家文化大繁荣的发展方向,龙门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画的扶持力度2005年龙门县文化馆成立“龙门农民画创作中心”,制定了“一百千万”农民画人才培养工程。

那么什么是“一百千万”人才工程?

“一”就是每个乡镇文化站和每所中小学校有农民画辅导班或兴趣班;“百”就是在2008年以前培养出100名以上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农民画知名画家;“千”就是在2008年以前要培养出5000名农民画创作骨干分子;“万”就是在2008年以前有1万名绘画爱好者。到2008年各项计划指标龙门县已基本实现。

 

中国农民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区域色彩,用朴实的绘画语言,大红大紫的色彩,夸张化的描述,简洁明快的风格,对比强烈,寓意深刻的主题,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出的一支奇葩。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她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引起世界美术界的广泛关注,被誉为“东方的毕加索”

 

中国农民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她更是一种文化记忆,是一幅历史的长卷,是一首历史的长诗,形象生动地记录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深刻变化发展的轨迹。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