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为何青睐工笔画
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尤其是唐宋时期的工笔画达到鼎盛。随着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文艺思潮的大量涌入,当代工笔画家的创作与过去的工笔仕女、花鸟已大不同。2005年,工笔重彩之风在全国刮得正热。到了当下,无论是语言还是题材、观念,工笔画又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比如“新工笔”,它从美术界众多新生概念之中脱颖而出,不仅拥有一批风格明晰、创作稳定的艺术家,而且已经拥有形成系列的学术展览、研讨、出版梳理。
翻看艺术品拍卖市场中的数据不难发现,一些“新工笔”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上涨幅度已不容小觑。
A“新工笔”迅速崛起
以“新工笔”代表人物之一徐累为例,2012年嘉德“水墨新世界”专场中,他的作品《夜中昼》以149.5万元的高价荣登榜首;2013年保利香港秋拍中,他的《龙马会》以281.75万港元被一位古画收藏家竞得;2013年保利春拍中,其作品《向达芬奇致敬——天花》以402.5万元的成交价刷新了其个人拍卖作品成交纪录。
“新工笔”的迅速崛起,有人将其归根于整个当代工笔画板块的受热捧。
事实上,与其说“新工笔”代表着一个工笔画的流派,还不如说它代表着目前为数不少的一群中青年工笔画家,他们正处于创作精力旺盛的阶段,其内容和技法上都对传统有所突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也最容易出精品。
还有一个“成本论”的因素。相比写意画,工笔作品创作周期长,笔法、功力要求高,其市场往往供不应求,获得的长期回报也会相对可观。不仅如此,工笔画本身所具备的技术性使它可以更加直接地表达艺术情绪,也更容易表达当代人生存经验与视觉经验。精致、典雅的审美趣味也更符合当代审美。
随着市场热度的升起,一些拙劣的模仿作品也开始混杂其中。模仿、学习一些表面性的东西是一种艺术潮流最容易带来的垃圾,这就需要艺术爱好者认真学习基本的价值判断,比如对工笔技法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包括对艺术家的深入了解等等。
B“新工笔”是抱团取暖还是画坛新现象?
主持人:美术界对“新工笔”的关注度近年来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画的一个新现象。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尤其是唐宋时期的工笔画达到鼎盛,《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许多留世画作成了标榜史册的作品。为什么会在现在提出“新工笔”这么一个概念?
许晓彬:这是一种新感觉的工笔画,以南京地区最为活跃,多冠名“新锐工笔”的概念,强调在工笔画中出现的一些新锐面貌。“新工笔”的提出只是对一种新观念的一种表现倾向,我觉得这可能是对这种观念的一种探索吧。“工笔”作为一个绘画术语是在清代才出现的,以前也没有分得很细。我对目前这种“新工笔”有两种认同感,从技术角度上讲,新工笔在构图方式、色彩观等方面拓宽了原先工笔画的一些技法。但观念这种东西也是一直在变,它是不是有一种可追随性或有延续性还是值得探讨的。
主持人:“新工笔”的画家群体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全国范围内,工笔画还有没有其他的流派?
罗寒蕾:古代是以地域来划分画派的,比如长安画派、岭南画派等,那时候全国性的交流还是比较少的。现在反而越远的朋友越亲近,地域性已经不明显,流派就很难再根据地域来划分了。
许晓彬:以地域来划分画派的这种现象可能会越来越少,地域差距也会越来越拉近。原因在于现代化的信息传递,地域性已经不明显。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画家的作品还是会有其区域特色的。
罗寒蕾:其实很多画家还是不愿意把自己归入某一个流派的。画家本身都太自我了,对任何艺术都寻求一个唯一性。艺术没有第一,只有唯一。当他存在唯一性的时候,这个艺术家可以说是成功的。所以,要把某个画家归入到某个流派中去,可能是以后美术史的事情了。或者是某些画家想利用集体的力量,组织某些活动,但过几年这些群体很可能都散掉了,只是暂时性的抱团。
C 完美精致的工笔画有时未必是一幅好作品
主持人:在近年来的艺术品市场上,一方面齐白石等近现代写意派画家的作品价格不断高涨,另一方面,何家英、徐累等人的工笔画也是一画难求。工笔画为什么会越来越受关注?
罗寒蕾:工笔画作为一种表现形式会有一个共同特点:工细。在现在讲究效率的年代,慢工出细活是有特殊意义的。
常有人评价工笔画过于精美,像工艺品。我并不反感这类评价,相反,我觉得是一种荣耀。看看我国的工艺品,曾有很高水平,有些工艺曾经辉煌,却只是曾经,它们已经失传。非要变成古董才能读出辉煌,精美当然会成为无法延续的神话。
许晓彬:工笔画雅俗共赏,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物体,比较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其特点是线条清晰,色彩明快,清新淡雅;又有富丽堂皇,精致工整,富于装饰的效果。工笔画是传统艺术加写实,通俗易懂。
这跟时代背景也有很大的关系。民国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写意画家?很大的一个原因,是那个时代不允许你有大量的时间来慢慢创作。工笔画的高峰出现在唐宋时期,当时的社会跟现在一样,比较稳定繁荣,给人们创造了能够坐下来创作的大环境。如张萱、周昉的宫廷仕女画与宋徽宗的花鸟画,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瑰宝。
主持人:虽然比较容易被理解,但工笔画似乎普遍缺少人类社会的哲学思考或直接的批判精神?
罗寒蕾:用一种艺术的种类来划分一群人,这是一种很有成见的做法。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没有界限的,只有很有勇气的艺术家才敢把憋在心里的话勇敢并且大声地喊出来,让大家有所触动。
艺术分两面,有些歌颂光明,有些揭露黑暗。有内涵的作品必定拥有一定的经历,因为只有经历了黑暗才能体会到光明的可贵。例如我们可以从优美的话语中读出悲凉,因为它过于美好,反而让我们感觉到它的易逝;从黑暗中能读到勇气,因为黎明即将到来。不同作品不管是歌颂光明还是揭露黑暗,虽然角度不同,但其传达的东西都能直达人的内心。
完美精致的工笔画有时候未必是一幅好作品。好的作品需要技和道的结合。但一个画家如果只关注技术本身,这同样也是一种勇气,尽管可能在钻一个死胡同,但把它凿通后就可能看到新的风景。作品不一定要有一定的内涵,一朵花,一个动物,不同人画出来会有不同的感觉,而不同的人看同一幅画也会看出不同的东西。工笔技法的华丽不是罪过,而工笔画也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好坏。通过题材和表现语言是不能去评判一个艺术的高低的,而只是创作者本身。
近期部分“新工笔”画家作品拍卖成交记录(数据来源:雅昌艺术网)
拍品名称 成交价 拍卖日期 拍卖公司
徐累《向达芬奇致敬—天花》 402.5万元
姜吉安《巢》 78.2万元
崔进《祥梦》 46万元
徐华翔《暮色》 12.65万元
彭薇《雪景》 68.75万港元
雷苗《疏影闲花》 79.35万元
D 选择藏家,控制作品流向
主持人:很多人喜欢工笔画,还因为工笔画的创作周期长,工笔画家远不如写意画家多产,数量少,预留的价值空间更大。你们怎么分配自己的作品在市场上的流通量?
罗寒蕾:在我的画室是买不到画的。我会通过公开的方式,比如拍卖、展览或其他的活动来寻找我的藏家,甚至会通过一些中间的机构,用比我自己售出的价格更低的价位来寻找合适的藏家,因为想让它走得远一些。就像自己的女儿,即使舍不得也得把她送出去,让她去见一些新的东西。我相信通过这些方式,这个圈子会越来越大,不会只局限在我的周围。
许晓彬:工笔画越来越受到收藏家和投资者青睐,但工笔画的创作难度大、基本功扎实才能出精品,导致工笔画作品在市场中的流通量较少。艺术家最重要的是提高作品质量,在作品本身下工夫,艺术家只要保证作品的质量就可以了。
主持人:艺术在于传播,优秀的作品需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去认知、去接触。
罗寒蕾:是的。我们的画展需要更多的观众,我们的画也需要有喜爱它的人去收藏。现在的很多画展,经常只是业内人士去看,我们需要那些非业内人士、喜爱绘画的观众去看。其实一幅画画完以后,就不是自己去欣赏了,而是要找到爱她的人,让她找到一个真正的归宿。所以从这个心态来说,卖画是一件挺幸福的事情。有时候我会在画框后面写上一段祝福语给我的藏家,我觉得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主持人:你的很多作品都以你女儿为模特,会不会不舍得把这些作品卖出去?
罗寒蕾:舍得的。因为我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最好的作品呈现给大家。我很感激我的藏家。
主持人:上次采访谢楚余老师,他说因为自己的作品少,会下意识地挑选藏家,尽量把作品分配到香港、北京等各个地方,而不局限在广东,从而把收藏家群体扩散开去,你们有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罗寒蕾:我从去年才真正去考虑市场的问题,真正把我的画放出去,现在还只是一个起步阶段。我觉得谢老师还是挺对的,这样均匀分布还是不错的。
许晓彬:我两年前就考虑到这点了,好作品需要展示给大家看,才有交流互动,才有进步。当一件作品完成后就被人看上,有时候是很舍不得的。但我认为作品的艺术价值取决于画家表达的内涵与意境,语言更贴近时代,更符合高端市场的审美。
E 精细取胜的工笔画为何“越画越大”?
主持人:在市场上,我们经常见到很多既跟现实无关,又跟传统搭不上边的工笔美女创作,艺术价值不见得很高,但价格还卖得不低。很多人一说起工笔画,第一时间想起来的就是传统样式的牡丹和美女,对工笔画的理解其实还不是很到位。
罗寒蕾:新一代的工笔画家都有一种共识,宣传得从自身做起,让更多人看到不一样的工笔画。现代工笔画的题材是没有边界的,包容性很强。我既画平凡的人,也画美人。在我看来,美丑与品格无关,平凡与美丽都有存在的尊严。我愿在平凡里看到光辉,在美丽里看到质朴。
主持人:工笔画讲究精细,但现在的工笔画普遍越画越大,一方面是作品的价格可以卖得更高,另一方面画大画似乎成为了彰显水平的一个手段。
罗寒蕾:工笔画越画越大,应该指的是在全国性美展上的表现,作品的确需要够大,才能吸引评委的眼球。实际上,工笔更适合画一些小尺幅的作品,既方便收藏也方便观赏,我自己现在是越画越小。画越小其实难度越大,那些人物的脸部、眉毛,都是用一秒钟几百次心跳这样的频率去画的。我身边的很多朋友,也都在画小画。
许晓彬:小画展现大场景,讲究笔头功夫。但在全国美展上,的确是作品大一点,评委才会多看几眼。
至于大画更值钱的质疑,其实真正的画家,一幅作品该画多大,很多人都不是以价格来衡量的。好而精的小画,有时候比大画还要贵。这要看画家如何对待这个问题,随随便便的一幅画,画得再大也没有用。画家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粗制滥造可能存在,但真正的画家心态绝不是这样的。
F 模仿太多,个性太少?
主持人:现在美术界模仿抄袭的现象非常多,评委认同的作品或者市场走向好的,很多人都会去跟风。模仿的东西多了,个性似乎就少了。
罗寒蕾:张爱玲说:抄袭是最隆重的赞美。你觉得那个东西很好的时候,你才会去模仿。被抄袭的那个人是值得庆幸的,因为别人在免费帮他宣传。
所有人在学生时代的时候,总免不了要去模仿,这是一个过程,并不是一个坏现象。只要是成功的画家,必然会有一群追捧者,有一群模仿者。有时候抄袭也是一种临摹,随着不断的临摹,就逐渐有自己的东西出来了,那他就成功了。
羊城晚报记者 许悦
发表评论 评论 (2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