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甘肃 如意敦煌”之二
——敦煌莫高窟
9月27日吃过午饭,我们前往莫高窟参观学习。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南北全长1680米,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去莫高窟,首先必须去“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看《千年莫高》和《梦幻佛宫》两部电影。这个数字展示中心于2014年8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后,莫高窟的开放和旅游模式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由于我们去的时间紧,因此只观看了《梦幻佛宫》一部电影。身临其境地观看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领略莫高窟博大精深的佛教艺术;然后乘坐摆渡车从数字展示中心抵达莫高窟,进行实地参观与考察调研。
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莫高窟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物宝库。在藏经洞中就曾出土了经卷、文书、织绣、画像等5万多件,艺术价值极高,可惜由于当时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无知,这些宝藏几乎被悉数盗往国外。现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6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莫高窟我来过多次,但对于我这个在甘肃工作生活了46年的老军人而言,每次来这里都倍感亲切,而且都有新变化。这次是反方向参观,最后从莫高窟标志型建筑九层楼正门结束。而郭沫若先生的“莫高窟”匾额,依然没有夸张的宣传,没有刻意的造作,“莫高窟”在无声无息中给人带来了震憾和冲击。进入每一个洞窟细细品味每尊佛象和雕塑的韵味,仿佛展现在面前的不是那冰冷的山石,而是活生生的历史。我更惊叹这鬼斧神工,俨然置身于美伦美奂的世界中,置身于“飞天”、“反弹琵琶”的丝路花雨中。
1600余年的风霜,洞窟没办法守住永恒,但正是这一切才组成了现在的充满了苍桑感和成就感的莫高窟。站在深遂的洞窟中,我苦思冥想:历史是什么?少不更事时以为是文字图片,再以后就以为是经验教训,现在才知道它都不是,也都是。有莫高窟一样经过沉淀的事物都是历史。洞窟的佛像站得高,见得多,可是它却在历史的过往中保持着一贯的沉默,象尘埃一样,淡化着自己的存在,在更为深远的历史长河中显现着不可磨灭的光彩。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