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为什么初学书法要先练“永字八法”?

8 已有 1385 次阅读   2017-04-17 22:19

为什么初学书法要先练“永字八法”?

 

 

    为什么初学书法要先练永字八法?

    仅练好永字八法就足够吗?

    按:无论是书法教材还是一些书法老师,在刚开始教学生写毛笔字的时候,都会提到一个概念,叫做“永字八法”,这个永字八法究竟是哪八法?为什么初学书法要先练永字八法?真的是练好了永字八法就足够了么?今天整理的这篇文章主要讲的就是永字八法以及启功先生和田蕴章先生关于永字八法的一些看法。

全文如下:

    先来看看启功先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于郭沫若发起的《兰亭论辩》中的关于永字八法的一些看法。如下:

    永字八法是古人以永字为例,概括地阐述楷书八种基本点画用笔要点的方法。关于它的来像,历来说法不一,大约是在楷书盛行的隋唐之际,书家为指导初学者习书,便取被誉为“天下法书第一”的王羲之《兰亭序》的第一个字“永”为例,总结出一套欲以简驭繁、“以开字中眼目”的教学方法。在永字八法中,点叫作侧、横叫作勒、竖叫作弩、竖勾叫作趣、挑叫作策、竖撇叫作掠、横撇叫作啄、捺叫作碟(见图21)。点画的命名虽然很奇特,但寻其字义,皆暗含比喻,说明该点画应如何写才能得其骨力、神韵。下面我们顺次试作简要的说明。

永字八法

    ①侧(点):侧是倾斜不正的意思。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至于此永字之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了与下面横画的起笔相照应而气韵一贯。

    ②勒(横):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组,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

    ③弩(竖):弩是有力的意思(亦作努)。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每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劲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过直则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气力。

    ④趯(勾):趯与跃同,谓作勾之时,先礴锋蓄势,再快速提笔,顺势出锋。如人要跳跃,需先下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⑤策(挑):策的本义是马鞭,这里是用其引伸义策应的意思。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有关点画相策应,形成向背拱揖的情趣。永字中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对称,其心气却相通相应。

    ⑥掠(长撇):掠是拂掠的意思。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与捺相对而言),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是力量却要送到末端,否则飘乎不稳。

    ⑦啄(横撇):啄同I>谓写横撇应如鸟以噪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与一长撇有所不同。

    ⑧磔(捺):这个命名最不好理解,我们认为它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就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的。磔的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有解体、张裂的意思。楷书中的捺画是承隶书的波磔来的,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隶书斜出的波磔在小篆中皆弯曲下行),使字的体势向外开张,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的捺也是起这个作用。楷书中的撇捺,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的体势舒展、活泼。如果把楷书“永”字的这一长捺改作一短侧点,力量依然内聚,却立即失去飞扬的气势。正因如此,捺画总要 开张舒展方显精神。第二,是说这一笔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碟之本义既为肢解牺牲,而肢解牺性必以刀劈,故碟(捺)画即取刀劈之势。南方俗称捺画为“刀撇”,大概即源于此。

    前人对永字八法的解释很多,然而,或失之过简而意思隐晦,或失之玄虚而昧于实践,并且每有抵牾之处。可取之说也有,但往往支离破碎,不得系统。我们这里用循名而贵实的办法,探寻作者的创意,同时借鉴前人的心得,结合自己的体会,力求把它阐述得圆通而切实,以便古为今用。

    永字八法用一个字概括楷书八种基本点画的基本写法(与前文我们所说的八种基本点画不尽相同,八法没有折画),所以历来的人们都认为永字八法是专讲点画用笔的,“永字八法,乃点画尔”。(卢肇语)其实并不尽然。八法中的点画并不是孤立的,它讲的是一个字中的八个具体的点画。我们在探求其每个点画何以要这般安置、如此写法的时候,实际上已涉及到字的结体法则。因此,八法作者的意图,是想通过一个字的剖析来说明基本点画的写法及其组合(即零件的制作与安装,零件作成什么样子必须服从安装的需要),使初学者能举一反三,掌握楷书(其实也包括行书)基本点画的用笔和间架结构的一般要求。

    正因如此,永字八法行世之后,受到历代不少书家的推崇,有的甚至推崇得过了头。比如说王羲之“攻书多载,十五年偏攻永字,以其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也”。(《翰林禁经》引李阳冰语)我们今天对永字八法及前人对它的评价都应有所分析,不可迷信盲从。倘若真以为永字八法“能通一切字”,也用十五年的时间去“偏攻永字”,别的字都不写,那结果恐怕是非但当不成“书圣”,连“书奴”也是作不成的。总之,永字八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楷书的点画用笔与间架结构存在着辩证关系的道理,对练习用笔和结字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它绝没有包括书法的全部内容和技巧。我们既不可否定它,也不必把它当作学书的“法宝”。

 

    关于永字八法,田蕴章老师在《田蕴章每日一题每日一字》节目的第一集中就有提到,这里将田蕴章老师对永字八法的说法以及对启功先生提到的永字八法的来历的不同意见陈列如下。

    首先我们来看看田蕴章老师在开篇提出了永字八法来历的两种说法:

    一个说法就是,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书法最高水平的代表人物是王羲之——就是东晋时期的王羲之——的代表作: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兰亭序》的第一个字,那就是“永”字——“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的这个“永”字。

    所以有一种说法就是,因为大家都要学习东晋(书法),东晋时期应该首先以王羲之为代表,而王羲之的字以《兰亭序》为第一代表作。那么《兰亭序》的第一个字是“永”字,所以大家要先学“永”字。——这是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认为“永”字笔画不多,笔法却非常的多,由此,学习“永”字,可以被一反三,有这个功效。因此有人提出来,先学这个“永”字。

    对于永字八法的真实起源以及永字八法的讨论,田蕴章老师的看法如下:

    其实,“永字八法”的确立,并不是完全对王羲之的这个确立。王羲之的《兰亭序》的第一个字是“永”字,和“永字八法”纯属是一种巧合。它不是这种关系,我们拿出证据来向大家介绍。

    我们为什么说,“永字八法”并不是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最起点?这里我们看一看,唐朝有一位书法理论家,叫张怀瓘,他写的一本书叫《玉堂禁经》,其中有一段论述叫“用笔法”。它上面就把这个“永字八法”的最早来源给说清楚了。

    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我用笔现在把这段抄录下来,大家看看:

    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

    大家看一看,这段话就是张怀瓘在《玉堂禁经》里面讲的一段话。他说“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大家注意,这个“隶”字,不是指的隶书,而是指的楷书而言。因为在唐代的时候,对楷书称为隶书;在东晋时期,王羲之他们也是这样称的。那时候对隶书,我们现在称的隶书,那时候称为“八分”。——所以一直到唐代,楷书还称为“隶字”。

    他说“八法起于隶字之始”,也就是起于“隶书”之始,那么这个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是从后汉崔子玉开始的。“后汉崔子玉”就是东汉末年的崔子玉。“历钟王”的“钟王”是谁?是钟繇和王羲之。那么在王羲之之前,还有崔子玉、钟繇在先。

    那么在“钟王以下”——注意这个“以”字,原文上写的就是“已经”的“已”,在古文当中,这个“以”字和“已”字通用。我们现在不用“以”字,用这个“已”字。

    那么就是当年崔子玉在汉代的时候,就有“永字八法”了,而“下传”呢,一直把这“八体”传到王羲之这里来了。所以,“永字八法”并不是从王羲之开始的。

    这里所说的“所用八体”,就指的是“八法”,“该于万字”,他说把“永”字写好了,对一万个字都有好处。是这么一个意思。

    因此大家就知道,启功先生所说的,“永字八法”来源于王羲之的“永和九年”的那个“永”字,这个观点是不准的。这是一个问题。

    再有一点,就是说“永字八法”的这个“永”字,笔画并不多,大家看一看,实际上只有点、横、竖、钩、挑、长撇、短撇、捺。我们按现在的点画来说,它总共是五画,而五画当中包涵了八个法则。

    因此,“永”字没有重复的地方,统共就这么几个过程(笔画),就有这么几个法则,象这样的字例并不那么多见。虽然它没有概括所有的笔法——但是我们可以说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概括所有的笔法,不可能——象“永”字这么简单几个的点画,就能包括这么多的法则在里面,已经是很难找到再能和它类比的字了。

    所以说,学习“永字八法”,第一不像启功先生说的那样,是从王羲之的《兰亭序》开始的,不是。是在后汉就早已有之的了。崔子玉,一直到“钟王”,钟、王也是在后汉年间,(钟繇是)三国曹操手下的一位尉官。因此,到了王羲之这里,已是一百多年的事情了。因为王羲之写这个《兰亭序》是在公元353年,这中间隔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所以说,启功先生的这个说法是不准的。

综上,大家应该能够明白为什么永字八法这个概念如此风行,当然也明白了仅仅是练好永字八法是绝对不够的,在作者看来,永字八法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在于,在学习书法时,尽可能地找一些有典型笔画的典型范字练习,这样可能会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一个笔画的书写技巧,从而达到快速提升的目的。

 

原载——书法空间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