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家访谈] 陈洪武:什么是当代书法的精气神

13 已有 4135 次阅读   2015-06-09 13:49   标签书法家  精气神  style  中国  如何 
           陈洪武:什么是当代书法的精气神


2010年04月14日 10:55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经过30余年的发展,当代书法在各个层面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又因在发展中遭遇的诸种论争而引发广泛的关注。回顾所来径,当代书法走过的究竟是怎样的道路?展望前行路,当代书法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继续自己的精彩?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书协分党组副书记、著名书法家陈洪武先生,请他解读当代书法的精、气、神。


  经典文化的尴尬

  记者: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当代书法经历了30余年的历程,请您就当代书法发展状况谈谈您的看法,您认为当代书法在快速发展中还存在着哪些不足或隐忧?

  陈洪武:回顾当代书法30年来的发展历程,可谓成就卓著,人才辈出,其间各种思潮、流派精彩纷呈,从多个角度促进了书家和学者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推动了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高等书法教育与社会普及教育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书法研究提供了理论与人才的支持,对于书法艺术的繁荣功不可没。不少优秀的中青年书家在技法层面上直追古人,难能可贵。当代书家重视笔墨传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经典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生生不息,更具时间的穿透性和永恒性,珍贵的碑帖通过现代印刷技术得以广泛流传,这使得当代书家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书家的眼界更宽阔,拥有的资料更丰富。当代书法在学术理念、艺术主张、风格构建上都能与我们身处的这一伟大时代合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形成多元包容、百花齐放的繁荣气象。

  “展厅成就”是当代书法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当代书坛热衷于书法比赛,伴随各类展览赛事,许多年轻书家脱颖而出,形成一种更为开放的共生环境,促进了书法艺术的提高和书家之间的相互交流。然而另一方面,这种具有竞技性质的书法比赛,往往以展厅为媒介,以一件作品定名次,这势必导致对作品形式的猎奇。为了吸引眼球,想方设法追求形式,作品拼接花哨,五颜六色,仿佛是一个“时装秀”。在一定程度上,以展示与竞技为目的的展览效应导致了书法沦为“图像时代”的产物,忽视挖掘提升书法本体所独有的内涵与价值,以形式的繁华掩盖了书法文化内涵和诗意品格的缺失,损减了书法文化精神的高度。客观上说,当代书法正处于一个“快餐文化”与“经典文化”尴尬失衡的生存状态,这使得我们与古人的优游从容、闲适自在乃至豪情勃发、一绝于书的诗意状态愈走愈远。因此,陶酝当代书法诗意品格,走出文化缺失的误区,推动书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书坛学界的共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记者:当下书法创作心态较为浮躁,书家过于用意,有时作品成了刻意呈现技术的自我陶醉,您认为如何才能提升作品的境界?

  陈洪武:对于书家来说,书法的技术是十分重要的,历史上任何一位大家都经历了由技入道的过程。颜真卿的《祭侄稿》原是一篇无意于书的文稿,但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一唱三叹,得自然之妙,可谓无意于工,反而极工。我们仔细推敲局部细节,横画姿态横生,撇画摇曳多姿,很多字都是用枯笔在纸上擦出来的,一样的老辣纵横,不失法度。这些极细微的技术,没有长期的定型训练,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没有良好的素质养成,不可能在快速的运动中丰富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书法技法的积累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坚持长期不断地刻苦训练,方能渐入佳境。如果书法风格与技术过早的结壳与定型,不再吸纳新的东西,书法在低技术层面上重复循环,就难以入道。由技入道,技是基础,是先决条件,没有其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进入道境。但只在技术上下功夫,而忽略文化、心性、怀抱、品格的锤炼,也很难提升书法的境界。

  书法的境界是书写者通过线条笔迹所折射出来的心灵影像,即古人讲的“书,心画也”、“书,如也”的意思。在这种心灵影像之中的人格境界与审美境界是密不可分的。书家笔下的一点一画,流泻的是心灵的迹象。显然,书家的先天资质、字外功夫、人格怀抱以及道德修养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审美境界。

  因此,我们要用澄明的心灵去体悟前人的经典和自然天地中所深含的宇宙精神,学会挣脱世俗的羁绊,忘却那些纠缠于心的尘间世事和浮名利禄,淡化名利,合于自然。杨凝式题壁挥运时虚己无意的状态,与庄子天人合一、逍遥游心的境界,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正是杨凝式这位骨子里充满天真烂漫的人物,引领了北宋尚意书风的开启。我们在创作中应强调虚己无意,这里的虚己无意并非完全消失了意念,消失了自我,乃是在创作过程中消解了功利之心,使身心完全融入挥写的状态,达到自然生命与书写生命的浑然一体,保持自然的本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记者:您认为当代书法的诗意精神应具有那些品格?

  陈洪武:从艺术角度讲,如果书家不能诗意地安居在生活之中,而使心灵日渐浮躁,失去润泽,那我们将偏离中国书法传统的人文精神,远离书法的本体与规律。因此,我认为当代书法需要一种诗意精神,诗意精神的本质应当具有从容、空灵、浪漫、自由的品格。“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受外力牵连与支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悲天悯人的诗人情怀和创新精神。保持一些清醒,既要奋进,又要活得恬淡,尽量摒弃功利带给我们的烦恼,追求人格的独立,追求心灵的自由。要充分享受书法带给我们的快乐,享受书法诗意化的美感,力求从当代人快节奏的生存状态中解放出来,以简约清静的方式回归书法原本从容的感觉和优游的状态。“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于不期然中自自然然地实现书法诗意精神的陶酝与建构。

  对经典保持敬畏之心

  记者:当下有不少书家在努力尝试古典诗词的创作,一些展览也鼓励投自作诗词的书法作品,您认为自撰诗联在书法创作中有何重要意义?

  陈洪武:中国古典诗词与书法在审美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都是最具有中国精神和意蕴的艺术,弥散着浓郁的文人气息,蕴含着一种古典的美,非功力深者无法感受得到。比如,对书法下过苦功的人,对书法就会产生一种感觉,当看到一幅作品时,能够很自然辨别出这幅作品有“二王”的韵致,那幅作品有宋人意趣,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等等。同样,古典诗词亦是如此,当送到真正懂得诗词的人手上时,也是一看就能分辨出好坏的。有的诗感时忧国、沉郁顿挫,老杜风神跃然纸上;有的诗清远幽深、宁静恬适,深得王摩诘禅意;有的诗幽冷凄婉、奇想诡异,很受李长吉影响。

  我觉得,近几年来古典诗词创作已经越来越受到当代书家的重视,写古典诗词的书家虽然多了,但质量高的作品还是比较少,诗词与书法能同时写好的就更少了。往往一个展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作品是抄写古代诗文,百分之十是自作诗联。有些自作诗词写得不古不今,没有什么法源,诗的技巧被所谓的激情所消解,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学习古典诗词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和书法一样,也得下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苦功夫。我们要大量解读古代优秀的诗词作品,和书法的临帖一样,让这些好作品深入自己的骨髓里,让自己慢慢地进入到古典诗词的语境之中。我们必须对前人留给我们的经典保持着敬畏之心。如果失去了起码的敬畏,那就会流于功利,流于娱乐。

  警惕大众审美与专业审美的断裂

  记者:随着书写工具的改变,毛笔已退出了大众实用领域,书法逐渐淡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视野,您能谈谈当代大众书法审美对书法本体的影响吗?

  陈洪武:当代大众对书法的审美能力在退化,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中国书法在其几千年发展的历史中,一直都是知识分子表达思想和才情的载体。在古代社会书法还是科举入仕的重要指标之一,只要是读书人,从学习写字的第一天开始就与书法毕生相伴。临帖、读帖、记录、写信、交流、处理公务、吟诗作赋等等,只要是读书人几乎没有一天能离得开毛笔。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尽管不是书法家,但只要是识文断字的读书人都会对书法的美丑有比较强的辨析能力。

  而进入20世纪以来,人们的书写工具发生了几次质的变化,从毛笔、签字笔、铅笔、圆珠笔,直到现在的键盘输入。随着工具的发展,毛笔慢慢地淡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视野,人们每天看的、读的电脑打的都是印刷体、美术字,与书法距离越来越远,书法成为专业人士的艺术,大众对书法的审美能力随之退化。很多孩子自小接触的就是电脑字体,没有见过古代书法经典,很难懂得什么是书法的形线之美、节奏之美、中和之美等等。我们应该警惕书法大众审美与专业审美的断裂,这对书法本身危害很大。现在许多有识之士呼吁书法要进入中小学课堂,使这一古老传统得以代代相传。我们书法工作者有责任提高大众的欣赏水平,为书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2009年,中国书法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书法工作者,我们在深感自豪的同时更觉得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中国书法这一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以上谨是个人的粗浅认识,不正确的地方敬请批评。

文章择自《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10/04-14/2224748.shtml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