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孝道

10 已有 7775 次阅读   2016-03-04 10:18   标签Microsoft  position  relative  传统文化  style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孝道
                  来源:明德私塾


《孝经》有言:「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先王有一个治理天下的好方法,它能让人与人之间和睦和谐,互相关爱,上级下级、长辈晚辈不会埋怨——它就是孝道。

                                           

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在《孝经》中,孔夫子问曾子,对先王的「至德要道,汝知之乎」,你知道吗?曾子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说:学生智慧不够,请老师开示。这个时候夫子就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行的根本在孝道,不管是世间、出世间的道德学问的成就,都要奠基在这个根本上,人找到根本,问题就解决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根基扎牢了,自自然然吸收天地的养分。一个人孝心起来了,他的仁爱心是水到渠成;我们的爱心提不起来,就是这个源头活水没有找到。当我们读到「德之本也」,教育要从这里开始,找到了根本,非常的欢喜。

孝道起了,一个人能自强不息;孝道起了,他能同理心的去爱护他人,他人都是别人的父母,也是别人的孩子。《易经》有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像大地一样,万物在上面生长,它都尽心尽力给万物以营养,给予呵护。相同的,人真的有孝心,面对一切的人,都会把他当亲人一样的爱护,那种厚德就出来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就是这个「孝」字。

                        

二、父子有亲

孝,「老」下面是「子」,代表父母、祖先念念为下一代着想;上面是「老」,好像孩子背着父母,这是报恩。所以,奉养父母是每一个孩子自然天性的流露。

我们老祖宗就是从「父子有亲」来教导孩子。为什么几千年来,这么多人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学问都很有成就?因为老祖宗的教育是顺着天性的教育,人只要接触就能接受。老祖宗通达人性,知道人本有的孝心、善心,很自然的就能把它唤醒。而且孩子一出生就是看见父母,接触最多的也是父母。让「父子有亲」的天性终生保持,这是我们推展传统文化的第一个目标。

大家想象一下,一个六十几岁的老人,看到他八十几岁的父母,然后叫爸爸、妈**那个表情、神态,跟三岁的孩子跑过去抱他爸爸、妈妈一样,这个人幸福不幸福?再去想一想七十多岁的老莱子,在那里逗他父母开心。那是天性,一生都保持,心里面一点习染都没有,一点怨气都没有,一点情绪都没有,纯是一种天性的流露。一个人心里面还有父母的不是,他即使再有钱、再有地位,也已经跟幸福、快乐绝缘了。

一些青少年忤逆不孝,一些成人看了很生气。一个人从天性变得忤逆,请问他的心要扭曲多少次?他也很可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连父母都恨的时候,这个人是苦得不能再苦了。你不能跟他对立,不能责怪他,你感觉到他的苦,可能一句话就把他坚硬的心给化开了。慢慢的用孝道引导他,让他把那些错误的思想放下来,这个是教育的功能。

                                       

三、忠孝传家

为什么我们几千年的文化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因为一个人处事待人的态度,是从家庭当中形成的。大家感受一下,这「孝悌」二字很微妙。在家是对父母、对兄长;到学校是对师父、对师兄、对师弟;到社会,不管学哪一门技能,到哪一个行业,跟随着师父学,对待师父就好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恭敬,跟着师父一起学这门技能的,那也是师兄弟。孝悌二字,延伸到学校、延伸到社会,都是一个家道的延续。人真正能孝悌存心,他走到哪里,真的都能把所有的朋友当兄弟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对他有恩的领导、长者,他像对自家的长辈、父母一样的回报恩德。

四、百善孝为先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孝为百善之首;第二个意思是孝开了,百善都开,孝是德之根本。教育一定要从孝开始教。找到根本,德行才长得起来。

当一个孩子有孝心的时候,他很多行为就会起很大的变化。比方说《弟子规》说:「父母呼,应勿缓」,有孝心的孩子不可能对父母讲话很冲。当一个人对父母讲话都懂得恭敬,这个态度一内化,以后面对长辈讲话也会恭敬。《弟子规》说:「冬则温,夏则凊」,有孝心的孩子懂得要去关怀、体恤父母,他这种心慢慢内化,又能够转移到对其他的长者,甚至于他所有的亲人。所以孩子的关怀心、孩子的细心从哪里开始?从对父母的这分孝心开始。然后对他自己的身体他也会爱护,因为他有孝心,怕父母担忧,

「身有伤,贻亲忧」。我们有一个孩子感冒了,他在日记上写道:「今天我感冒了,我很难过。不是因为我感冒很痛苦,而是我感冒了是不孝,因为『身有伤,贻亲忧』。」有孝心的孩子不会养成很多摧残自己身体的坏习惯,他会自爱,他会自重。「德有伤,贻亲羞」,孩子有这分孝心,他会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绝对不能让父母丢脸。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德目中的其他德行,也是从孝道延伸出来的。一个人在家庭当中形成的德行,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所在。我们看父子关系,以前在古代,皇帝叫「君父」,是把孝心自然的转变成忠心,「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到学校去读书,老师叫「师父」,同学叫「师兄」、「师弟」。

比如「悌」,友爱兄弟姐妹。《弟子规》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忠」,忠心。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忠诚,他怎么对别人忠诚?所以「入则孝」说:「亲所好,力为具。」忠诚就从这里出来。

「信」,诚信,这也是从对父母的诚信来的。「父母命,行勿懒」,答应父母的事情赶紧去做。留名青史的圣哲人有一个原动力,就是对父母的忠信,甚至是对祖宗的忠信。

礼义廉耻是人生的枝干。「礼」,当然也是对父母的恭敬开始的。「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长者先,幼者后」,从对父母的恭敬,自然养成了一个礼的态度。

「义」,《弟子规》里面讲:「事死者,如事生」,那种情义,父母离开了都没有减少,也是从孝道来的。

「廉」,「物虽小,勿私藏;茍私藏,亲心伤」。

「耻」,人羞耻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小时候最怕哪句话?「真没家教!」别人一讲,好像很难受,赶紧收敛。「德有伤,贻亲羞」,怕让父母蒙羞,这是一个人羞耻心的源头。

仁爱和平是花果。「仁」,设身处地,「冬则温,夏则凊」,体恤得很细微。「爱」,「亲有疾,药先尝」。「和」,「怡吾色,柔吾声」,要心平气和去劝。要劝到什么程度?劝到「号泣随,挞无怨」,连父母打他、骂他,他都能心平气和,不跟父母计较,不生一点怨恨,这个人一生的修养才能到「平」。他不记恨父母,只记父母的好,只想着怎么做才能真正劝诫父母,这个人才有和、平的修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既张,国乃复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所以,推行礼义廉耻是治国,一个团体一定要有礼义廉耻才能维系。仁爱和平的精神,可以让天下相互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去修养德行都能做到。

现在看起来社会问题频传,但只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德目都在人的心中,还有哪个问题不能解决?有孝悌了,哪来的家庭冲突?有忠信了,哪来的跳槽、哪来的不讲信用?有礼了,就不冲突,互相尊重。有义了,人就有情义、恩义,哪有现在离婚率这么高的现象?有廉耻了,哪有人再贪污?有仁爱和平了,那就是互相爱护、互相尊重的和谐社会。

所以,要实现理想的社会目标,一定要从孝道入手。一个企业肯去做,也能「上下无怨,民用和睦」。谁最有福气?肯听圣人、肯听老祖宗的教导,去落实在自己的家庭、企业、团体,这个人最有福气,因为他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经营人生。所以,我们得要从根本上去努力,不能好高骛远。

我们这个时代特别强调民族团结,但如果没有孝悌忠信的德行,怎么团结?这么好的理念,一定要通过教育,通过德行的教化才能达到,不然都是口号。我们强调民族的大团结,一定要从孝养父母、友爱兄弟,爱自己的家族开始。

                     

五、举孝廉

现在社会特别强调民主、民权,但是假如没有接受礼义廉耻的教化,选出来的人无礼,都谋自己的私利,没有道义,没有礼义,没有廉耻,结果会怎么样?

古代从汉武帝时期就强调人才两个审核标准,举孝廉。这是太有智慧了!孝是德行,这是做人的基础;廉,能清廉,就不贪污,这是做事的基础。廉洁了,整个政治风气就好。举孝廉承传了两千年没有变过,而且朝廷审核官员政绩,第一个就是举了多少孝廉、多少人才。这个考核标准太重要,让所有为官者都知道,他最重要的工作是选拔人才、为国举才。有人才,才能继续照顾、教化老百姓,这个机制在民主社会容易被忽略,但这个影响很深远。栽培人才不是一、二年办得到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抓到德行才是本,有德,制度才能用得好;没有德,都拿着制度在玩弄,谋自己的私利去了。所以,知道「举孝廉」,人民投票就会去调查候选人孝不孝顺、廉不廉洁。这样才能选出好人,才能办好政治,为政在人。所以,人没有判断力,不只毁了自己的人生,可能连国家的前途都会毁掉。

六、结语

孝是德的根本所在。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就有信心从自己做起,进而把老祖宗这些好的智慧,分享给有缘的亲朋好友。

人生不要追求带不走的东西,人生要努力的,是能留下来的道德、精神。我们到底能留给我们的孩子、家庭什么样的家道,什么样的家风?这才是长长久久的。我们在单位,能不能给予后来的同仁最好的榜样?「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们工作过的单位、团体,念念都不忘我们的风范跟贡献。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