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形势年终回眸】
共度时艰,世界如何塑造“我们”
——2021全球大国战略回顾与思考
作者:关国平
人事有代谢,往来又一年。
在即将过去的2021年,人们经历了盘根交错的希望与失望:有普遍但不稳定的全球经济复苏,有趋缓后又突起的新冠肺炎疫情;有作为国际空间合作希望的“天宫”在太空闪耀,有执行特殊任务的核潜艇在南海“撞山”;有历经波折姗姗来迟的东京奥运,有处心积虑分裂世界的“民主峰会”……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振聋发聩的时代之问依然在激荡回响,尤其需要世界大国作出负责任的回答。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当中国主张把指代人类整体的“我们”作为全球性叙事主体时,世界的嬗变已多了一份有力的正向支撑。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越来越多的国家携起手来共克时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日益彰显。
然而,强大的历史惯性与思维定式,让有的大国在本应同舟共济的当口,难以抵制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的诱惑,难以舍弃霸权的“荣耀”,以小集团小圈子分裂世界、制造动荡。
“我们是谁”,相对于一些国家心心念念的“敌人是谁”“对手是谁”“盟友是谁”等问题,才是关乎根本、真正需要回答的问题。这事关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世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倒退。
12月29日,人们在美国纽约街头新冠病毒检测点排队。新华社发
美国:艰难重塑
“我们是谁?”在拜登政府高调的“美国回归”口号中,美国“重新领导世界”的自我定位表露无遗。
2021年,拜登在一场美国史无前例的选举乱局后入主白宫,其接手的美国正处于疫情白热化、经济虚化、政治极化、社会分化、霸权弱化的多重危机之中。面对“史上罕有的困难和挑战”,拜登政府试图以抗击疫情为前提,以经济复苏为依托,以绿色、科创、基建、产业链重塑为牵引,以“大政府”为导向,统筹内外,化危为机,“重振中产阶级”“重建更好未来”“重新领导世界”。拜登虽有老骥伏枥之志,谋重现“罗斯福新政”的荣光,但怎奈美国国内深层矛盾积重难返,前进路上困难重重。
内政上,拜登政府祭出“重建更好未来”蓝图,提出“救助计划”“就业计划”和“家庭计划”三大计划,试图兼顾短期经济复苏和长期结构性改革。但在共和党阻击和民主党内进步派掣肘下,除了“救助计划”进展顺利,另两大计划推进艰难,大打折扣。
经济上,受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以及全球经济拉动,美国经济呈现复苏态势。美国2021年一季度GDP达5.381万亿美元,已超过2020年一季度疫情冲击前的规模,全年经济有望增长5%以上。但经济快速反弹的同时,增长后劲不足问题凸显。“滞胀”风险上升、债务形势恶化,美国经济复苏道阻且长。
外交上,拜登政府以“重新领导世界”为核心诉求,以“保护和培育国内力量根基”“形成对美有利的国际力量对比”“领导和维护稳定与开放的国际体系”为三大目标,内外并举、重整盟友体系、重塑国际机制。但正如阿富汗狼狈撤军所反映出来的,纵然拜登高呼“美国回归”“外交回归”,但美国想“领导世界”已力不从心。
以12月的“民主峰会”为例,美国“领导世界”的旧梦已成为“分裂世界”的狂想。
正如《时代周刊》刊文称,“民主峰会”虚伪至极,美国自身才是民主的最大威胁,“民主峰会”是一个彻底的地缘政治把戏。草草收场之后,美国应已认识到,无论是真金白银诱拉,还是价值观“感召”,其迫使世界各国“选边站”的筹码已经不多。
言必称“大国竞争”,美国内外政策的变化更集中反映在对华关系上。拜登政府试图“从实力地位出发”与中国打交道,继续对华战略竞争的政策框架,全面对华遏制打压。中方坚决捍卫自身利益,与美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5月2日,美军士兵在阿富汗赫尔曼德省一处军事基地降下美国国旗。新华社发
俄罗斯:寻觅新机
“我们是谁?”对俄罗斯而言,维护大国地位,是其近年来的孜孜追求。2021年的世界远不太平,而善于乱中寻机的俄罗斯内部稳定、经济复苏,抓住国际格局演变之机,拓展外交空间,稳定大国关系,巩固大国影响力。
2021年9月,俄国家杜马选举顺利举行,“统一俄罗斯”党再度取胜,赢得杜马450个席位中的324席,保住宪法多数地位。选举结果有助俄政局保持稳定,推进落实新宪法,为新一轮政治周期奠定良好开局。
今年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带动俄经济迈入复苏轨道。2021年1至11月,俄乌拉尔牌原油均价达到每桶69美元,是2020年的1.5倍,天然气价格飙升至1000美元/千立方米以上。这一利好使俄经济指标全面飘红:2021年1至9月GDP增长4.6%,固定资本投资增长7.6%,工业生产增长4.7%,外贸增长37.4%。俄联邦预算收入一年内猛增35%,创20年来最高增速,一举扭转政府缺钱困局。
政局稳定、经济复苏使俄有更多资源经略外交。美西方内部问题频发、国际格局调整、中美博弈长期化也为俄带来机会。俄利用拜登政府战略重心东移的迫切需求,启动与美各领域对话,并在年底以乌克兰问题为抓手,迫使美西方讨论俄最关心的“安全保障”问题,谋求对美欧外交主动权。在周边,俄加速与白俄罗斯的一体化,签署“联盟国家一体化法令”,并利用阿富汗乱局溢出的威胁,巩固、拓展对中亚的影响力。国际热点上,俄积极介入阿富汗问题,在涉阿各方、阿国内各派间八面玲珑。与其他大国关系上,普京访印巩固俄印关系,扭转印度倒向美国的趋势。
中俄关系继续稳步发展,成为大国关系典范。2021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两国元首决定将条约延期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是平等尊重、守望相助,核心是互利、合作、共赢。“俄罗斯需要繁荣稳定的中国,中国需要强大成功的俄罗斯。”中俄相互尊重道路选择,坚决恪守“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原则,这与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动辄“从实力地位出发”或“结盟对抗”以势压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9月10日至16日,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举行“西部-2021”联合战略演习。新华社发
欧盟:“边缘化”焦虑
“我们是谁?”对欧洲国家而言,这一年对自身在未来世界格局中“边缘化”的焦虑与日俱增。
9月,美国与澳大利亚、英国成立三边安全联盟(AUKUS),并挤掉法国价值数百亿美元的潜艇大单。被“背后捅刀”,带给法国领导人的领悟可谓深痛。面对不可接受的“失信”和“背叛”,作为美国长期盟友的法国乃至欧盟,恐怕都在思考——我们是谁?
2021年是欧委会提出建设“地缘政治委员会”以来的第三年,但一体化成果寥寥,国际影响力未能硬化升级,“权力的语言”色厉内荏。一年来,欧洲政治潜流暗涌,德国迎来“后默克尔时代”,欧盟失去熟稔平衡之道的欧洲政治家;法国总统马克龙2022年大选不得不面对右翼新人的崛起,对推进欧洲一体化很难做到心无旁骛;疫情肆虐和能源危机下,欧洲各国间的南北差异、东西矛盾进一步凸显,欧盟恢复基金的“钱袋子”压不住波兰、匈牙利这样的“硬茬子”,引发欧盟价值观和法治危机。英国正式脱欧后,英欧矛盾凸显,北爱协定、渔业问题等“脱欧后遗症”持续发酵,成为欧洲发展的新羁绊。
对外布局上,欧盟欲借“美国回归”之势推动“西方归位”,但阿富汗变局与美英澳三边安全联盟再次对欧盟构成巨大刺激,对美不信任心理阴影剧增。面朝俄罗斯,欧盟谴责俄搞“疫苗外交”、加剧能源危机、升级乌克兰紧张局势、“纵容”白俄罗斯将难民“武器化”,并首次对俄启动人权制裁;但面对俄的密集出招,欧洲“武器库”里没有足够的工具。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欧盟经济总量极可能首次被中国超越,更令其深感国际地位不进反退。
欧盟紧迫感空前,极力要有所作为,高标准力推“绿色”和“数字”双转型,努力维护经济领先地位;推出“印太战略”,投身地缘竞争,在国际地区和热点议题上频频亮出“欧式”多边主义,谋求大国博弈主动权。
在国际格局动荡变革之际,欧盟对华政策也显现出一些趋势性新特征。一方面,欧盟对华更多强调地缘政治竞争,将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视为“挑战”;另一方面,欧盟试图寻求务实合作与“安全利益”的平衡,强调自身战略与美国的不同,重视与中国在全球治理及地区热点问题上开展合作。
11月24日在英国伦敦一家超市拍摄的缺货的面包货架。新华社发
日本:随美起舞
“我们是谁?”从日本内政外交的一系列举措中不难看出,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着强烈的惯性。
2021年,“金”字当选日本的年度汉字,主要理由包括日本选手在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获得多枚金牌、餐饮业因新冠肺炎疫情领取停业补贴等一些与金钱有关的话题。不过,这一年的日本内政外交,实难以用一个“金”字统领。
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左右日本政经走势。疫情使日本面临两难:要维持经济稳定增长必须控制疫情,但控制疫情必然牺牲短期经济增长。前首相菅义伟对抗疫之难估计不足,导致抗疫与经济“双输”。几波疫情席卷,日本日增病例一度连续数日破两万;经济则持续低迷,增长率在发达国家中垫底。抗疫不力使菅义伟内阁支持率一再走低,延期一年的东京奥运会虽顺利举办,但未能提振国民信心。菅义伟被迫放弃连任,自民党不得不在众院选举前仓促“换马”。
新首相岸田文雄领导自民党在10月底的众院选举中获胜,稳固自身执政基础。弱势的在野党和阶段性缓和的疫情走势使岸田政权实现平稳开局,但岸田内阁能否长期有效控制疫情、提振经济,从而赢得至关重要的2022年参院选举,仍未可知。意识到世界潮流发生了巨变,日本数字化和去碳化两大改革已经起步,但前景殊难预料。数字化转型是日本社会的老问题,去碳化是日本面对的新挑战。两大改革均工程浩大,即使艰难推进,短期内也无法立竿见影,难解日本经济复苏乏力的燃眉之急。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日本2021年经济增速下调至2.4%,继7月以后已连续两次下调。
困境之下,日本外交愈发失去自主性而随美起舞。美拜登政府上台后,日本当权者判断美将坚定与中国进行“长期战略竞争”并加强与盟国合作。因此,利用美中关系恶化与美重塑盟国体系之机,稳固日美同盟并使其成为美国同盟体系核心,是2021年日本的外交重点。为此,日本在对华政策上追随美国,协助美落实“印太战略”,积极引入域外势力“襄助”,出现一系列对华消极动向。当前日本政坛右翼势力较前更为活跃,社会舆论更趋保守,民众对华好感进一步降低。在此背景下,岸田新政权能否采取更平衡的对华政策尚难预料。值得注意的是,有调查显示,超过半数日本民众选择在中美博弈中“不选边站”。
8月8日傍晚,人们在日本东京湾的“梦之大桥”上拍摄奥运圣火台。新华社发
印度:纠结“大国梦”
“我们是谁?”怀揣“大国梦”的印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似乎更为纷乱纠结。
疫情抗争、政治纷争、地缘竞争,是理解2021年印度内外形势的关键词,勾勒出印度在困局与变局中艰难前行的图景。
2021年初,德尔塔病毒导致的印度“疫情风暴”震惊全球,“争氧抢药”“露天焚尸”画面传遍全球,“世界药房”沦为“世界病房”,暴露印度国家治理之困,重挫印度国家形象与“疫苗外交”,印度经济在疫情冲击下远未恢复至疫前水平。年中“监听丑闻”搅动政坛,多国媒体曝光莫迪政府利用“飞马”监听软件监视政治对手,加之印度政府强力挤压反对党和少数群体政治空间,“民主自由”黯然失色。阿富汗变局令印度始料不及,与阿塔的长期敌意让印度过去20年在阿的投入“打水漂”,更可能沦为此番变局的最大输家。围绕农业改革法的农民示威更是贯穿全年,倒逼印度政府撤销农业改革法,是莫迪2014年执政以来首次重大决策让步。
同时,印度也试图危机中寻转机、逆势中造新势,积极寻求脱困之举,艰难迈向“大国梦”。印度在付出惨痛代价后,基本度过疫情“至暗时刻”,疫苗接种迅速铺开,“疫苗外交”得以重启,展现出强大韧性。通过出台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加速推进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积极迎合美地缘经济布局,重启与英、澳、加等多国自贸谈判等,印度试图打造全球制造业“替代中心”,消除“经济失速”风险。目前,印度经济远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疫情暴发以来,印度有7500万人重新陷入贫困,贫富分化日益加剧。失业人口大量增加,不仅掣肘印度享受“人口红利”,而且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对印度来说,“我们是谁”似乎不是一个问题,倒是八面来风的“机遇”。长期奉行“战略自主”的印度,正以自相矛盾的方式在外交战略中借用各种外部力量。印度凭借“民主国家”“疫苗大国”“新兴国家”“印太国家”多重身份,大搞“身份外交”“议题结盟”,从“印太框架”下的美日印澳“四边机制”,到新兴大国身份的金砖国家、上合组织,再到作为区域大国旗号的印度洋“净安全提供者”,不一而足。
中印关系也是观察印度内外形势的重要视角。印度在边境问题上的立场反复、在经贸合作上的歧视性政策、在中美博弈中的投机主义、在涉藏涉台等问题上的小动作,给中印关系的缓和构成巨大障碍。由于印方执拗于边界问题与双边关系挂钩、倾向于以竞争视角来审视双边关系、笃信于能够从中美博弈中渔人得利,中印关系的回暖之路并不顺畅。
人类命运与共,“我们”同舟共济,大国概莫能外。
不论“我们”是谁,都需要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讲竞争,不应是零和博弈,更不是你输我赢、你死我活;求合作,需要互利共赢,容得下别人受益和发展;守规则,是遵守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而不是由一方定规矩让另一方来遵守。
“国家之间可以有竞争,但必须是积极和良性的,要守住道德底线和国际规范。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
仍在持续的世纪疫情启示我们,任何国家都不能从别国的困难中谋取利益,从他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如果以邻为壑、隔岸观火,别国的威胁迟早会变成自己的挑战。
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
共同面临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大国犹须承担应有之责,顺应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共同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学术支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31日 12版)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