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家园情缘]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民俗

4 已有 3565 次阅读   2020-02-08 22:28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民俗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刘庄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宫中正月十五日大张灯火。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因此,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 在古代,平时年轻女子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 由于元宵节这一天开禁,姑娘们才可以出去逛灯会。 很多未出阁的女子就会在元宵节的晚上去私会意中人,对于单身男女来说,元宵节的晚上也是邂逅偶遇的最佳夜晚。 千百年来,在元宵节灯会上演的爱情故事,不胜枚举。 电视剧《大明宫词》里的太平公主,就是在元宵节晚上偷偷跑出宫去看烟火,然后遇上了薛绍。

宋话本《张生彩鸾灯传》里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元宵节的爱情故事。 宋徽宗时期东京汴梁的元宵佳节,公子张生到乾明寺看灯,忽于殿上拾得一红绡帕子(帕角系一香囊),帕上有诗: “囊里真香谁见窃,鲛绡滴血染成红。 殷勤遗下轻绡意,奴与才郎置袖中。 ”是一首求爱诗,下面还有一行小字: “有情者拾得此帕,不可相忘,请待来年正月十五夜于相篮后门一会,车前有鸳鸯灯是也。 ”第二年元宵节之夜,张生赴约去了。 果见车一辆,车前挂只鸳鸯灯。 车里端坐一绝美佳人,对张生说: “愿见去年相约之媒。 ”张生赶紧掏出信物香帕,佳人笑道: “京辇人物极多,惟君得之,岂非天赐尔我姻缘耶? ”于是两人牵手而去,远涉江湖,成就一段美满姻缘。

古代诗词中,就有不少描写元宵节情人相会的场景。 北宋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就是回忆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而今年元宵节不见去年人的痛苦。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样描写元宵夜男女相遇的情境: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正月十五很多地方会举办元宵彩灯晚会,人们一起赏花灯、耍龙灯、猜灯谜,享受节日的快乐。灯笼的作用是驱逐黑暗,而花灯则象征着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有些地方,还有娘家给新嫁女儿送花灯的传统,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丁”谐音。民间挂花灯则有一美丽的传说,古时一猎人射死了一只神鹅,玉帝闻讯大怒,要为神鹅报仇,要于正月十五焚人间,一位善良的仙女偷下凡间向人们报告了这一消息。人们决定在正月十五前后家家户户挂红灯,放烟火,待天兵要下凡时,见火光一片。

以为火早就烧起来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间得免一难。此后,每至此日,家家户户都挂花灯。舞龙灯是元宵节庆典的重要民俗之一。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猜灯谜又叫打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后来,元宵又称为“汤圆”。清代李调元的诗句“风雨夜祭人散尽,孤灯又唤卖汤元”即是指此。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成为民国大总统,他忌讳谐音“袁消”的“元宵”,于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不过,北方一直习惯称之为元宵,而南方则称之为汤圆。只要是由于做法的不同,而导致两者的口味也有区别。

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