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家园情缘] 正月十五元宵节,到底要“闹”哪样?

5 已有 2085 次阅读   2021-02-27 12:32
正月十五元宵节,到底要“闹”哪样? 

文、图 / 何大齐

闹花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摩肩接踵喜盈盈。金鱼走马样式多,全凭巧匠手扎成。

元宵节是我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古人称“夜”为“宵”, 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习俗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据民间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但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了。元宵节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著称—观灯赏月、燃放鞭炮焰火、猜灯谜、吃元宵,打着各种形状的灯笼到处游街……此外还有耍龙灯、 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娱乐表演形式。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的发展过程中,元宵节逐渐成为了民间盛大的节日,到了宋代发展成为世俗最热闹的狂欢节。元宵赏灯活动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多。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词《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生动描写了宋朝元宵节的狂欢场面: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鼓乐声不绝于耳,一轮圆月高照大地,舞龙灯、舞鱼灯翩翩起舞。宋代就有猜灯谜的娱乐项目,把谜语写在小纸条上,贴在灯上让大家猜,猜中有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的喜爱,一直流传至今。

在我童年时代,每逢元宵节,我家附近的西四牌楼一带就热闹非凡,每家商户门口都张灯结彩,燃放鞭炮。有一家专卖年糕类小吃的“年糕张”在街边用大笸箩摇元宵,现摇现卖,当场架锅煮元宵,食客或围而食之,或买生元宵回家自煮,全家团圆吃元宵。

在西四牌楼的十字路口还有耍狮子的行家里手,头套狮子道具,摇头晃 脑,舞动身躯,做出各种滑稽动作, 逗人欢笑。耍狮子中最惊人的一幕是一前一后两个人组成一头狮子,他们配合着以熟练而矫健的动作,爬到有三四层楼高的牌楼上,做出各种高难惊险的动作,下面围观的有上千人之多,叫好声、鼓掌声、惊叫声不止,好不热闹。 我们这些孩子则手提形状各异的灯笼在人群中穿梭,兴奋到了极点。

耍龙灯

耍龙灯(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灯高悬随风飘。擎起长龙舞盘旋,锣鼓齐鸣乐逍遥。)

正月十五元宵节,自古以来就是以热烈喜庆的方式庆祝的,这已成为民间习俗,所以也就有了“闹”元宵的说法。 宋代辛弃疾在诗词《青玉案·元夕》中, 就十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元宵节闹花灯的热闹场面:“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他描写当夜的灯火之盛,有如千树万树鲜花盛开一样,满天的焰火像流星雨一般闪亮坠落。“玉壶”是描写月光的皎洁柔润, “光转”是形容月亮从东转到西。一整夜的时光,人们都在舞动着龙灯上下翻滚,在月光辉映中边舞边行,锣鼓喧天,这是多么热闹的场景,这是距今有八百多年的南宋时期庆祝元宵节的真实写照。

闹元宵这一民间习俗一直延续到现代,咱们就说这鱼龙舞吧。我小时候父亲在元宵节前就买回来金鱼灯笼,因 为“鱼”与“余”同音,所以用金鱼红灯,来祈盼新的一年有个好年景,生活富裕,这灯笼也寄托了人们朴素的祝福。我们都盼着天快黑下来,把鱼灯中的蜡烛点着,顿时红光四射,几个孩子,每人提着一个红灯笼满院子跑着玩儿,别提多高兴了,过节的气氛一下子就浓烈起来。在家里玩儿的是鱼灯,那龙灯可就不是小孩子玩儿的了。龙灯有将近二十米长,由龙头、龙身、龙尾三段串起来,一般是用竹木做成骨架,呈圆形,龙身由多节组成,节节相连,外面罩上画有鱼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撑竿儿。在龙头前面有一个人是领头,他举的竿顶上竖着一巨型球,又叫绣球,作为全队引导。 舞起来之后,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 忽上忽下,龙头就追着球,做出抢吃的状态,后面的龙身跟着前面龙头也是上下左右,边游走边翻转飞动,十分炫目。龙头十分巨大,造型夸张,巨口中含一金球,圆眼怒视,龙须、龙角向外四射。用竹竿耍龙头的人需要有把子力气,并且还得有舞蹈基础才能胜任,表演的内容有“二龙戏珠”“双龙出水”“蟠龙闹海”等。

龙乃是中国“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中 国人对龙是怀有敬畏之心的。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是华夏民族的象征。在中国人心目中,龙是祥瑞的灵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逢有重大节日、重要庆典,必有舞龙助兴,这也包含着老百姓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所以,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龙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主角。晚上七八点吃过元宵,带着自己的鱼灯,和小伙伴们一起到离家不远的西四牌楼路口看舞龙灯的巡游表演,随着锣鼓敲击有节奏的鼓点声,伴着唢呐吹出的嘹亮乐曲,几条巨龙上下翻飞,满街沸腾,真可用一个“闹” 字来概括这节日的场景了。老北京的春节最后一个高潮, 达到了全民欢庆的极点。

去年春节、元宵节遇上了疫情,一切集会庆祝活动都停止了,这可能是历史上最为安静的春节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往昔有如梦幻间”,千年的民风民俗可有一时的暂停,但也必将有更兴盛的传承到来。

元夕花会

元夕花会(月圆之夜人欢娱,佳人身系布毛驴。手提旱船随波荡,期盼今春行大吉。)

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也是春节的尾声,所以民间的活动特别热烈。唐朝张祜有诗句形容这天“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丰富 多彩的活动项目,如赏花灯、猜灯谜、 放烟火、吃元宵等,在全国各地都有。 但在北京地区,粗犷的北方性格更有了 不同于南方的狂欢,例如耍龙灯、舞狮子、扭秧歌、打太平鼓、划旱船、跑驴等,统称为“花会”。正月十五这天夜晚,民间自发组织的花会都会在街区路口巡游表演。

例如“跑驴”,这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相传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大多是和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项目组合在一起表演。跑驴需要有驴形的道具,主要是由驴头、驴身和驴尾组成,用竹子扎成骨架,外面糊上纸或布,前面昂起的头画上驴的面目,在驴背上留一个可套在人腰部的方形洞口,下面再用红布蓝布围起来。表演多由年轻妇女装扮成农村小媳妇儿,把驴形道具系在腰间,前面是驴头,后头是驴尾,上身做出骑驴模样儿,前后左右扭腰摆动,腿在下面的围布内抖动,迈着小碎步模仿驴颠跑的样子,不时做出颠、跳、踢、惊的滑稽动作,再加上脸上的夸张妆容和表情,常引得围观的人哄堂大笑。她身边还有一个男人扮演丈夫,手持鞭子作赶驴状,这样就有了情节。这是一对农村夫妇,正月回娘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些小故事,如过沟、爬坡、驴惊了、丈夫如何抢救等,夫妻有说有唱,诙谐幽默。同时还有鼓、钹、唢呐等乐器伴奏,给欢乐的街头增添了更加喜庆的气氛。

在花会同时演出的还有“划旱船” 的民间歌舞,它也叫“跑旱船”,大多流行于北方农村,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舞蹈动作,它的道具是依照船的外形制成木架子,木架的周围,用棉布围起来,并且在上面用海蓝色画上海水江崖的传统纹样,意在表现船在水中漂浮的样子。在旱船的上面留一个方形口儿,船头和船尾用彩色布罩住,再用四根木棍支起一个船篷,周围缀上彩色的花穗子,船上留的方形口里,站着一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妇女,肩上搭一布带子把自己和船系在一起,双手提着船帮。船外由一男子扮成艄公的样子,手持船桨,做出起伏波动的步态,随船而行。船中的女子与艄公默契配合,模仿行船中水波上下起伏,时不时好像遇上漩涡,剧烈颠簸,女子作惊叫不已的状态,他们有趣的形态和舞姿博得观众鼓掌喝彩,随着他们队伍的行进,大街上的人流也簇拥跟随着。元朝诗人元好问形容这阵势:“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我小时候北京人口还少,车也少,所以花会得以在市内大街上展演流动,现在只能在京郊偶见了。

摇元宵

摇元宵(阖家团聚月见明,上元佳品人独钟。面白心热黏甜香,味美情暖在京城。)

元宵节吃元宵,已经成了传统民俗了。元宵也叫汤圆,汤圆是用糯米粉加水和成面团,中间放馅儿包成的。元宵是把制作好的馅料,裹上水,在糯米粉中反复摇滚而成的。一般北方是摇元宵,南方是包汤圆。

元是开始的意思,宵即是夜,故此节为元宵节。正月十五夜晚,正是新一年第一个满月之时,窗外明月皎洁,家家屋内热腾腾的沸水中快煮熟的元宵漂在上面,一个个也像天上的明月。此时天上地下,都被这团团圆圆的气氛笼罩着,一派祥和。 所以说元宵节吃元宵或汤圆,表达了老百姓盼望阖家团团圆圆的美好愿望。我想元宵这种食品的得名,也是借用节日的名称,借“元”与“圆”谐音,而寓意托情,又白、 又圆、又甜,这里饱含了多少人的情感啊!

老北京在元宵节都是吃摇出来的元宵。西四牌楼有一家有名的商铺“年糕张”,每逢正月十五前几天,在门前 路边摆上桌子、大笸箩、水缸等家伙什儿,就开始摇元宵了。他们先把制作好的方块形的馅料盛在大笊篱中,放入水缸中浸上一层水,扣在笸箩里,加上糯米粉。笸箩下面放一根圆棍,摇元宵的伙计双手拽着笸箩的边儿,借助圆木棍的前后滚动,笸箩也摇动起来,里面沾满水的馅料在糯米粉中不停地打滚儿,动作大时,都能把已裹上白粉的馅料颠起来。翻过来掉过去,看看白粉都沾瓷实了,用笊篱把元宵再放入水缸,沾上水又摇,如此反复多次,元宵摇成乒乓球大小了,就大功告成。商家将元宵论个装入纸袋,系好纸绳,双手递给围观等货的顾客,道声:“您慢走!下一位!”这摇元宵也成了街头一景,许多人围着看热闹,等待的时候长了,可以当时买一碗煮熟的元宵,填肚解馋,然后再买一包生的回家。这几天,摇元宵的买卖真是兴旺得很啊!

元宵节吃元宵的传统民俗,在我国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民间传说很多。其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是两千多年前的楚昭王复国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于江面,命人打捞上来,此物色白而微黄,内有红如胭脂的瓤儿,吃一口,味道甜美,众人皆不知此为何物,派人去问孔子,子曰:“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因为这天正是正月十五,所以将此物取名元宵。以后每逢这天,昭王就命人用糯米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馅儿,煮熟与群臣共享。当然这只是传说,能流传两千多年,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形、色、味都与人们企盼团圆、祈求生活美满的情愫吻合。

到了汉文帝时,政府下令正式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 节,此后成为我国重大节日之一,这也是春节一系列庆 祝活动的最后一个大派对,所以才有了“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的盛况,观花灯、猜谜语,最少不了的,就是吃元宵。

(本文摘编自何大齐《北京的春节》一书,经出版方授权发布)

何大齐 绘著《北京的春节》活字文化 2021年1月出版

何大齐,1940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绍兴。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1964年任教,从事绘画、书法教学多年。绘有长卷《烟袋斜街旧影图卷》《京西古道风情图》等,著有《老北京民俗风情画》、《燕京往事》、《万有汉字》等。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