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家园情缘] 元宵节:宋朝人的狂欢节,比春节还热闹,会玩程度让人眼前一亮

2 已有 617 次阅读   2022-02-15 09:56
元宵节:宋朝人的狂欢节,比春节还热闹,会玩程度让人眼前一亮 

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1、元宵节的来源

旧历正月十五,今称“元宵节”,古称“上元节”,这个节日可能形成于汉魏时期。

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如今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诸吕之乱在正月十五那天被大臣周勃平定。为了庆祝此事,汉文帝将正月十五定为节日,让天下臣民欢庆。
第二种说法,汉武帝时期,方士谬忌奏请祭祀东皇太一,从正月十五傍晚开始,宫中要亮灯一整夜,从此形成上元节张灯的习俗。
第三种说法,汉明帝时期,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土,西域历法与中土不同,当地腊月三十恰是此地正月十五,西域腊月三十要燃灯敬佛,中土也受此影响,遂在正月十五燃灯敬佛。
第四种说法,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五斗米道兴起,传道者倡言,正月十五,三官下降,天官爱音乐,地官爱热闹,水官爱花灯,于是留下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传统。

以上四种说法,到底哪种才是真实可靠的元宵节起源?

很惭愧,才疏学浅,没有能够考证出来。

反正到了宋朝,元宵节和元宵灯展已经是老百姓习以为常的传统习俗了。

北宋初年,元宵灯展只有三天,即正月十四、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

在这三天的晚上,全国各大城市“金吾不禁”,城门大开,彻夜不闭,街上也没有宵禁,农民可以自由进城,市民可以彻夜不归,大家开开心心观看灯展。可是到了正月十六日的深夜或者正月十七日的凌晨,官府会强令收灯,城门会定时启闭,官府委派的巡逻队会在夜晚九点以后盘问甚至锁拿仍在外面逗留的行人。简单一句话:过了正月十六,灯展就结束了。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割据江南的吴越国王钱俶归降大宋,将江浙版图与家国财富双手奉献给宋太宗,太宗大喜,遂把第二年的元宵灯展延长了两天,即正月十四开始,正月十八结束,自此“上元三夕”变成了“上元五夕”。

不过连续五天灯展的政策并没有普及全国,只有首都可以这样做,别的州府仍然只能搞三天灯展。大约二十年后,大臣张咏执政四川,平定叛乱,发展经济,把四川搞得非常富庶。四川士绅都说:咱们这儿有钱,老百姓日子不比京城差,京城闹元宵开放五天,咱们这儿只搞三天,太少了。张咏顺应民意,将元宵灯展的开始时间提前了一天,从正月十三开始,仍在正月十六结束,允许四川百姓连耍四夜。

南宋初年,宋金交战,宋高宗只顾着逃命,顾不上灯展,直到宋金议和之后的第三年(1143年),才宣布恢复元宵灯展,不过他规定的灯展时间只有三天。为什么不像北宋京城那样连搞五天呢?主要是因为江南城市涌入了大批北方难民,住宅既稠密又简陋,极容易失火,为了降低火灾的发生率,必须缩短灯展的期限。

到了南宋中叶,战事不兴,政局安定,杭州、绍兴、苏州、南京等江南城市的街市布局和消防措施已经基本成熟,于是从京城杭州开始,三天灯展又延长到了五天。

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云:

杭益先为五更观灯,尔后诸郡但公帑民力可办者,多至五夜。

杭州率先将灯展延长到五天,其他城市也纷纷效仿,只要有钱,只要办得起,就一直这样办下去。

2、花灯居然能戴在头上?

三天灯展也好,五天灯展也罢,只要我们在灯展期间来到宋朝,就会惊讶地发现一项奇观:好多宋朝人竟然把花灯放到头上,人在街头漫步,灯在头上闪烁。

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载:

妇人又为灯球灯笼,大如枣栗,加珠翠之饰,合城妇女竞戴之。

宋朝的巧手工匠把灯笼打造得像枣子和栗子一般大小,再用珍珠和翡翠做装饰,晶莹剔透,光彩夺目,往头发上一插,成了最耀眼的饰品。到了元宵灯展的时候,满城妇女都戴着这样的灯饰上街。

吕原明《岁时杂记》也有类似记载:

京师上元节以熟枣捣炭,丸为弹,傅之铁枝而点火,谓之“火杨梅”,亦以插从卒头上。又作莲花牡丹灯碗,从卒顶之。

女士头上戴灯,男人也一样。在北宋京城开封的元宵节期间,达官显贵和富商大贾出门,身后会跟着一群兵丁或男仆,这些跟班既要负责主人的安全,又要帮主人抖威风。用什么样的方式抖威风呢?就是把花灯放到头上去。

他们头上的花灯分两种,一种是莲花状或者牡丹状的灯碗,一种是用铁枝穿起来的“火杨梅”。火杨梅是将干枣磨粉、捣炭为屑,将枣粉、炭屑拌在一起,浇上油蜡,团成圆球,一一穿到铁树上,点着了,放在头顶,跟着主人上街。

头上戴灯或许很好玩,但绝对不安全。除了僧人和天生秃头的人,宋朝男子都不剃发,跟女子一样绾着高高的发髻,发髻上再固定一盏莲花牡丹灯碗或者一树哧哧冒火的“火杨梅”,只能小心翼翼亦步亦趋地走路。

假如步子迈大了,颠翻了头上的花灯就大事不妙了,只要有一点火星落到头发上,救火肯定来不及,满头烦恼丝就烧光了,只好出家当和尚去。所以我们这些现代人到了宋朝,只宜观看,不可模仿。

还有一种灯,既非顶在头上的灯碗,也不是提在手里的灯笼,而是一根长长的“灯槊”——槊是一种长柄的武器。它可以插在城头上,也可以竖执于手中。远远望去,好像武松打虎的哨棒,又像林冲对敌的长枪。凑近了瞧,这款灯是用一整根约有碗口那么粗的大毛竹制成,削去毛竹枝叶,顶端破开,破成十六根或者二十根细条,细条与细条两两对接,压成一个中空的圆球,在圆球中央插一根蜡烛,外用铁丝固定。

更有巧手匠人,能将灯槊顶端压成莲花状:将顶端破成许多根细条,仍然两两对接,将中段捆扎起来,固定好,下半部分压成圆球,上半部分掰成莲花瓣儿状,圆球中插蜡烛,莲心处放灯盏。这种款式的灯槊,叫作“莲花槊”,不适合随身携带(莲花里的灯盏容易侧翻),只能插在大门口或者城楼上。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北宋开封内外城的各个城门上,靠着女墙,一排排灯槊高耸入云,朵朵莲花盛开,照得夜空通明,既有节日喜庆气氛,又有威严肃杀之气,还是蛮酷的。

3、巨型花灯——棘盆灯

早在冬至刚刚到来的时候,开封府的官员就开始为元宵节的灯展做准备了。他们派人在宣德门外搭建舞台(以便让皇帝和臣民共同观看各路艺人的精彩表演),在御街两旁安放栏杆,在全城主要街道的十字路口划定场地(供灯展和表演之用),并出资协助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进京排练(时称“行放”,意即彩排),让他们在灯展期间大显身手。

当然,开封府更要出钱采购花灯,包括灯球、灯槊、绢灯、镜灯、字灯、水灯、龙灯、凤灯、走马灯……还有很多巨型花灯无法搬运,只能就地扎造,故此开封府还要雇请高手匠人进京扎造这些巨型花灯。

开封府有钱,但仅靠官府出钱是不行的。为了装点京师,同时也为了装点自家的门面,开封城里的高官和富商同样在为元宵灯展出资出力,在自家门口雇人扎造各种造型奇特的花灯。

如此这般准备两个月左右,元宵节终于来临了,开封成了灯的世界:女士们头上戴着灯,男仆们头上戴着灯,小孩子手里挑着灯,大家走上街头,去十字路口赏灯,去皇宫南门看灯。

在皇宫南门宣德门外有一条东西大街,俗称“潘楼街”,大街南侧有一条一眼望不到边的隔离带,隔离带中安放着全国最大的“棘盆灯”。

这条隔离带长达一百多丈,用带刺的树枝编成防护栏,防护栏内竖起两根几十丈高的巨竿,用彩色丝绸捆扎装饰,竿上悬挂着纸糊的神仙、佛像、戏曲人物,风一吹,神佛皆动,就跟活的一样。这两根巨竿中间是戏台,开封府派艺人在此表演。

棘盆灯是最庞大最复杂的花灯。确切地说,该灯不是一盏,而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长龙,是让皇帝和臣民共同观赏的花灯与表演的集大成者。

从宣德门到州桥是一段南北大街,俗称“御街”。御街两旁也各有一条一眼望不到边的隔离带,隔离带中架设灯山,高七丈,灯山上有走马灯、皮影灯、神仙灯、龙凤灯。灯山两旁又各有一尊菩萨灯,即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塑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白象,两位菩萨身高数丈,眼放金光。金光即灯光,匠人将菩萨的头部镂空,中置巨灯,灯光从眼孔里射出来。另外,这两位菩萨都竖起一只手掌,这只手掌的五根手指比一般人的大腿还要粗,从手指的指尖里分别喷出一股清水,好像五股瀑布一般倾泻而下。

菩萨的手指怎么会喷水呢?刚才说了,文殊、普贤两位菩萨的中间是一座灯山,灯山的山顶有一个庞大的水柜,这个水柜通过隐藏的竹管与菩萨的胳膊连接起来。灯山后面还有一口水井,井口架着辘轳,开封府派几名兵丁在那儿绞动辘轳,打出井水,不停地运到灯山上面的水柜里,最后从菩萨的指尖里喷射出来。

4、官府对元宵节有多重视?

正月十五那天晚上,皇帝带着太子、嫔妃和太监宫女登上宣德楼,亲自观赏潘楼街的棘盆灯和御街的菩萨灯。

在宣德楼的下面,在潘楼街的北侧,在棘盆灯的对面,临街建有几十座看台,看台上坐着宰相、副相、枢密使、六部尚书以及他们的家眷。皇帝在宣德楼上观灯,这些大臣在楼下看台上观灯。

低级官员和黎民百姓没有看台,在街上挨挨挤挤地观赏,将潘楼街和御街挤得水泄不通。那些有先见之明的聪明人兼有钱人为了观灯方便,提前十几天就在临街的酒楼上订好了位置,一边看灯,一边与亲朋故交吆五喝六地饮酒。

其他人想订座位也来不及了,所以《新编醉翁谈录》云:“都人欲为夜宴,则绝无可往处,人多故也。”灯展期间想找一家酒店吃饭都找不到,因为早被别人预订一空了。

因为有皇帝与民同乐,所以潘楼街和御街的灯展是全城最盛大的。可是皇帝容易犯困(上早朝必须早起,因而也必须早睡),到了三更(午夜)就回寝宫休息去了,所以潘楼街和御街的灯展也会早早地结束。

到了半夜十二点,从宣德楼上忽忽悠悠升起一盏小红纱灯,在底下观灯的市民瞧见了,知道皇帝他老人家要回宫了。过了一会儿,又听见一声鞭响,啪,这是暗号,说明皇帝已经离开,于是几十万盏花灯同时熄灭,灯展宣告结束。

大家不要失望,这里的灯展结束了,其他地方才刚刚开始。毫无睡意的百官和百姓转移战场,前往相国寺、大佛寺、保真宫、醴泉观、马行街、牛行街……因为这些地方也有灯展,而且会一直持续到天亮。

京城灯展如此热闹,小偷小摸实难避免。我们看宋话本,常能见到灯展期间丢失首饰、丢失钱包、丢失孩子、丢失家眷的故事。至于《水浒传》中东京灯展,梁山好汉进京游赏,导致李逵大闹东京、杀伤人命,虽为小说家言,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

为了赏灯群众的财产及生命安全,开封府的官员实在是想尽了办法。

首先是防火。宋时没有消防车和高压水枪,只能靠云梯、火叉、钩枪、水桶来灭火,故此在每一处灯棚旁边,均设云梯一架、巨桶一只、铺兵(消防员)若干名,桶中贮满清水,以备灭火之用。

其次,为防儿童走失,开封府各大坊巷均在社区之内搭设“小影戏棚子”,让小孩子观看。当时没有动画片,影戏艺人借助灯光、手势、纸人和皮影在布景上投射出简单有趣的动画,确实能吸引小孩围观,使他们不至于到处乱跑,被坏人拐走。

再次,开封府颇为重视杀鸡儆猴的作用。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潘楼街展出棘盆灯的时候,“开封尹弹压幕次,罗列罪人满前,时复决遣,以警愚民”。

在人群里搜出窃人钱财的小偷和调戏妇女的流氓,当即拉到灯棚前示众,或打板子,或处徒刑,让那些蠢蠢欲动的坏蛋知道刑罚的厉害和作恶的后果,从而悬崖勒马,不敢再为非作歹。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