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首流传千年的《菩提偈》家喻户晓,禅意悠远,被无数人传诵。这首偈正是出自南宗禅创始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
禅宗,始于“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的公案。自禅宗初祖达摩祖师西来,后至六祖惠能大师,禅宗由此广传并大兴于东土,最终“一花开五叶”。惠能大师从一个不识字的樵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一代祖师,被后人誉为“东方小释迦”。
传说惠能大师三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目不识丁,打柴为生。二十岁时,大师外出卖柴,出门时见有人诵经,心有所悟,问人得知是五祖所传《金刚经》。随后大师安置好慈母,跋山涉水来到黄梅,礼拜五祖弘忍。
一日,五祖以“生死事大”警众,令门人各作一偈,若悟大意,便传衣钵。惠能的《菩提偈》便是由此而生。
五祖读罢知其悟性非凡,便秘传《金刚经》。当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惠能立刻顿悟,明白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便对弘忍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弘忍知道惠能已经开悟,便传衣钵与他,为禅宗第六祖。
随后,为避开纷争,惠能大师隐于深山老林的猎人堆,度过了十余年时光。直到认为弘法因缘成熟,才去了广州法性寺。
当时,印宗法师正在宣讲《涅槃经》,一阵风吹动了旗幡。一位僧人说是风动,另一位说是幡动,引起了争论。惠能大师力排众议,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印宗法师叹服惠能智慧,拜其为师,并为他剃度。惠能出示了五祖弘忍授予他的木棉袈裟,说明了自己禅宗嫡传和正统继承人的身份。
后来,惠能大师至宝林寺(今南华禅寺)弘法,有从学者数百,武则天和唐中宗都曾召他到京城,均被他婉拒,大师专心弘法,誉满天下。
惠能开创了顿悟法门,将印度佛教中国化、生活化、平民化,对传统佛教进行了重大改革。给佛教发展注入新的内涵,使之气象焕然,生机勃发,推进了整个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惠能曾经说过:“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为禅”,他的顿悟禅法思想是最具特色的禅学思想,也是“南能北秀”的最显著的区别。他强调以当下现实之心契合真如佛性,通过“顿悟”的方式领悟佛法真谛。他认为禅是一种生活智慧,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禅与生活、生命、心灵,都是息息相关的。惠能用自己的经验现身说法:“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主张见性成佛,形成影响深远的南宗禅,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
由他口述,门人记载流传的《六祖坛经》,闻名遐迩,启迪世人,是唯一一部非佛说而被称为“经”的,也是其一生弘法的精髓所在。“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这是六祖禅修的三句口诀,也是《坛经》的核心思想。
惠能弘法利生三十七载,嗣法四十三人,以禅宗主张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把“戒、定、慧”作为基本的三学,分别开创沩仰、临济、云门、曹洞、法眼五宗,所谓“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王维在《能禅师碑铭》说:“实助皇王之化”,肯定了六祖的功绩。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谈禅。柳宗元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曹溪。” 武宗灭法之后,曹溪禅即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地位。
宋朝时,大学士苏轼久经宦海沉浮,在去往惠州的路途中,苏轼一行人翻越崎岖陡峭的大庚岭,到达广东韶关境内。颇有佛缘的苏轼亲临寺院拜谒,在膜拜六祖惠能真身之际,压抑不住内心的感慨与激动,泪如雨下,泣不成声,遂提笔写下传唱千古的五言诗《南华寺》。
新中国成立后,六祖惠能也备受推崇。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评价《六祖坛经》一书,他说自己读过多次,有时外出还带着。特别赞颂六祖勇于革新的精神,不要教条、不要清规戒律,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烦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是真正的伟大的人。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六祖惠能圆寂,肉身千年不腐,法相庄严。现六祖惠能真身像现仍在南华禅寺中供奉,香火兴盛,朝拜不绝,供后人瞻仰。
在恭迎六祖惠能大师圣诞之际,愿我们都能以惠能大师的思想为引导,体悟禅法精髓,发愿精进修行,早日识得本心,福慧增长。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