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锦涛在任的全国**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时说:我讲一个故事你可以告诉台湾同胞。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才开始创作的,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传,但我知道,现在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半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整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总理提及的这位画家黄公望,他多次在画作中自署平阳人。
自称浙江平阳人
黄公望,字子久,后来又有“大痴”等称号,在绘画史上独树一帜,被尊为元四家之首。由于成名时已是全真道士,浪迹江湖,所以即使是同时代的人,也没有讲清他的籍贯和逝世时间、地点。关于黄公望的籍贯,据笔者所见就有杭州、松江、常熟、富阳、衢州、徽州、莆田等说法。但这些说法,并没有为黄公望自己所认可,黄公望自己认可的就是浙江平阳人。查检现存历史文献,黄公望自己题识中,至少有5处署名“平阳黄公望”。
其一,明万历间常熟赵琦美编《赵氏铁网珊瑚》卷十四黄公望《题梅花道人墨菜诗卷》落款为“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书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其二,清初浙江仁和姚际恒《家藏书画记》卷上:“又《观瀑图》取境幽冷,用意深微,笔墨之痕俱化,上书‘平阳黄公望写于云间客舍’。”其三,清广东南海孔广镛、孔广陶《岳雪楼书画录》卷三载黄公望《华顶天池图轴》的自识为“至正九年十月,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其四,现藏南京博物馆的《水阁清幽图》(纸本水墨)题款为“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其五,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江山幽兴图》(纸本水墨)题款为“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戏写”,这幅画是黄公望传世画作中仅次于《富春山居图》的长卷。
黄公望童年时就很好学,故有“神童”之称。长大以后,博通经史,旁及诸艺。至元二十九年,徐琰任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使,辟黄公望为书吏。当时黄公望还是20出头的小青年。此后直至延祐后期的20多年时间,慢慢进职至中台察院令掾、江浙行省令掾。约在延祐六年或七年因故下狱。走吏员升至官僚的道路失败后,他开始入道。出狱后,正式皈依道教,师从居住在龙虎山先天观蓬莱庵和圣井山峰顶天瑞庵修炼的温州金蓬头(金志阳),一度在圣井山之西建庵修炼,故号井西道人。
黄公望生于宋末1269年,谢世年份则有元末1354年、1358年诸说。《岳雪楼书画记》“名画萃珍册”第六幅《大痴山水》款题则有“至正廿又二年秋作”,如是1362年94岁的黄公望仍在作画。更有人说,明初还遇见过黄公望。无论如何,大体上可以说,黄公望的一生几与元王朝始终。
题画诗中看行迹
入道后的黄公望基本上过着云游生活,行踪漂泊无定。主要在松江、常熟、苏州、吴兴、杭州、富春一带活动,曾在余杭通仙观、杭州筲箕泉居住。晚年时曾从松江回到平阳老家,这可从元明间刘崧《槎翁诗集》卷三《题吴教授所藏黄大痴画〈松江送别图〉》诗得以证明。其诗云:
是何山莽莽以横云,水浩浩而生风。天低江迥月欲落,别意乃在苍茫中。问君此图作者谁,浙东老人黄大痴。松江先生旧知己,眼明为写秋江姿。重坡欹岸东南远,本末参差见层巘。苍浦遥连楚泽深,石林尽带吴堤转。是时先生从此归,把钓欲拂云中矶。长风过雨蒲苇净,水色淡拖沾人衣。只今又作筠州客,惆怅松江渺云隔。离思犹迷雁荡烟,归心已历洪崖石。我思大痴焉得从,笔墨往往遗奇踪。草衣骑牛发如雪,吹笛忆过天台峰。平生一笔不轻许,傲睨王侯笑尘土。展图坐对凤山青,却想高情动千古。君不闻功名利达能几何,长安离别日日多。灞陵亭前春草碧,灞陵亭下春风波。
刘崧生于1321年,比黄公望小52岁,但仍有与晚年黄公望交往的机会。通过对该诗的研读,可以得到以下一些重要信息:
第一,尽管黄公望居无定所,漂泊流离,但在亲友们看来,他仍然是“浙东老人黄大痴”,这显然与黄氏自署“平阳黄公望”一致的。黄公望曾长年在浙西常熟、松江、杭州、富阳一带生活,但这只是他的寓居地,即是到了白发似雪的晚年,仍然不忘浙东山水,“离思犹迷雁荡烟,归心已历洪崖石”。洪崖在温州境内的大罗山,旧时这里有天台往南雁荡山的重要通道。
第二,黄公望离别寓居地松江后,“是时先生从此归”。“草衣骑牛发如雪,吹笛忆过天台峰”,正确地记述了黄公望从松江回到平阳必经天台的路径。
第三,离开寓居多年的松江,欲回日夜思念的故乡,黄公望选择作画来告别。那么,以什么画面最为合适呢?最合适的还是告知自己将要回去的故乡山水。“是何山莽莽以横云,水浩浩而生风。天低江迥月欲落,别意乃在苍茫中。”正是黄公望在《松江送别图》中为松江亲友写绘的浙东雁荡山水。“重坡欹岸东南远,本末参差见层巘”,恰好蕴含着黄公望故乡(雁荡、平阳)相对于松江的地理方位。
第四,“我思大痴焉得从,笔墨往往遗奇踪。”表达了诗作者思忆黄大痴的情结,并希冀从《松江送别图》中搜寻黄氏踪迹。宋元间平阳黄氏大族主要聚居在松山、龟山、凤山。松山在今苍南县桥墩镇,龟山在今苍南县宜
山镇,凤山在今平阳县钱仓镇。钱仓,原作前仓,北宋时就被列为温州四大镇之一。凤山是钱仓的地理标识,明人曾编有《平阳前仓凤山志》。“展图坐对凤山青,却想高情动千古”,上述地方或许隐含黄公望在故乡平阳的居所。
值得注意的是,上引5处“平阳黄公望”题识,注明3处时间的均为81岁,正是“人老思乡,叶落归根”之谓。黄公望这次返回温州平阳老家当在此前后。
差点被烧毁的《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博学多才、富于机智,除绘画外,亦能填词谱曲,通音律,更能修道炼功。一生著作甚丰,可惜大多散佚。笔者多方搜罗,得丹经3部、诗1卷,传世画作画录约30幅,画迹100多幅,画论书画题跋手札若干。
黄公望传世画作中,最为著名的当推《富春山居图》卷,此卷后端自识款:
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劄,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著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无用师”者何许人,前人没有搞清楚。当代一些研究者则望文生义,认为是一位和尚。其实,无用师是道士,姓郑,名樗,字无用,室号散木,盱江人。其名其字其室号,均典出《庄子》。此人与温州、平阳很有缘分。元平阳人陈高曾为之作《散木轩铭》。黄公望入道后曾师从温州金蓬头,郑无用是金蓬头的衣钵传人,两人过从甚密,故为之画了多年的《富春山居图》也就可以理解了。值得注意的是,黄公望为无用画《富春山居图》时,正是频频自称“平阳黄公望”的时候(至正九年)。
《富春山居图》“无用本”是黄公望晚年艺术进入自然浑成化境的巨作,也是对中国山水画发展极具影响的力作。描绘富春江沿岸的风貌景色,但未作自然写实主义的再现,其实是作者对南方山水的总体印象的把握。层峦起伏,平岗连绵,丛林蜿蜒,江波明练,斜坡浅滩,舟舍隐人,境界开阔,秀润苍厚,简洁清润,天真烂漫,心旷神怡,变化极矣。一派富润秀泽、平淡和谐的江南美景。章法上以手卷平面横移的方式,将山回水转一一铺展,尺素绢纸淡山无尽,前后山峦折搭转换,自然衔接渐远渐失,山岭气脉顺畅活络,悠远连绵。用笔简练,干、湿、焦、淡并重,运锋随意,中、侧、尖、秃混用,笔墨互现,变化之极又丰富统一,是一幅诸法皆备的杰作。
清顺治间,《富春山居图》被收藏家吴洪裕临死前投入火中“以为殉”,幸被其侄得救,但已被烧毁起首一截,并从此分为二段。前一小段藏浙江省博物馆,定名为《剩山图》;后一部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故温总理有两幅画合成一幅画的深情愿望。21世纪初,为了顺应国家对黄公望文化的深入考证和传扬,在文化部的领导下,平阳黄公望后人在北京组织成立了黄公望书画院并在学术界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平阳黄公望和《富春山居图》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