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场中雨,涤尽前几日40度的酷热,气温徒然降到最高只有20度的凉爽天气,心闲神宁,玩索大学问家王国维"三境界说"之妙语,击节赞叹之余,心忽有所得:学书学画也必有此三此境界方能所成,逐将此"三境界说"创作成一幅隶书作品,愿与朋友们一起欣赏并望雅正之。2011年6月15日于书斋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三境界说也可引用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第一境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望尽天涯路也不知我的意中人在何方何处。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想意中人想得憔悴消痩了也无怨无悔。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寻了千百度.蓦然回首,意中人却在那灯火稀疏的地方。顿时沉醉在爱的甜密之中。
当然,並非所有的人都能达到第三种境界,那只有看毎个人的造化了! ●第一境: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概括为“明”! ●第二境: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概括为“学”! ●第三境: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概括为“悟”!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
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这当然又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
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能引伸这个方面来,王国维的高明自为必说。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国学大师。
1927年的初夏,阴历五月初三,想不开的王国维,转了两圈,看看周遭无人,一头栽进颐和园昆明湖。
那时,颐和园门票巨贵,要大洋一元,因而游人甚少,待救起,已断气。毛泽东有诗云,“莫笑昆明池水浅”, 那里的水并不深,王跳进去,便一头扎到底。事实上并非溺毙,而是被湖底的淤泥朽草,塞满七窍,窒息而死。
呜呼,一代学人,草草一生,就这样于污泥浊水中逝去,时年五十一岁。从他身上,翻出一纸遗书,上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等字样。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