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浅谈孙过庭《书谱》的草书艺术

11 已有 3910 次阅读   2012-07-30 14:33   标签书法  唐高宗  墓志铭  发展史 
小编推荐
唐代是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繁荣的时期,它主要表现在楷书的成熟和草书的发展这两方面。富有理性色彩、法度严谨、短  森严的楷法与富有浪漫色彩、奔轶放逸、纵横飞动的草书成为唐代书法中的两股主流,它上承魏晋六朝之遗迹,下启宋元明清之书风,其间书家辈出,名手如林,孙过庭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孙过庭,648年生,703年逝世,字虔礼,其籍贯有二说:一说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说富阳(今杭州西南部)人。一般均称富阳人,可是他自称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陈子昂为其作墓志铭,谓过庭“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他是唐高宗、武则天时人,官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书尤工。草书师法“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材”(《书断》)1,以草书擅名,尤妙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他又善于临摹古帖,往往真赝不易分辨。唐高宗曾谓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献,其逼真可知。陈子昂《祭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2把孙书迹,比作魏的钟繇,可见对孙氏的书法造诣推崇备至。孙过庭又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著有《书谱》,深得书法之旨趣。可见此《书谱》不但书法浓润圆熟,而且文中有很多精辟的理论见解,可以说是书文并茂的典范。他还书有《千字文》、《景福殿赋》等。

     孙过庭一生短暂,命运舛厄,仕途坎坷,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谓其“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3”,因此他的官位不象“唐六家”4那样显赫,只做到了“率府参军录事”之职,由于怀才不遇,他便把自己的才智寄托于翰墨之中,数十年中“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终以他坚忍不拔的毅力,成为一代名家。
     孙过庭善真、行、草诸体,但最负盛名的还是他的草书。据张怀瓘《书断》谓:“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於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材,真行之书,亚于草矣,与王秘监相善,王则过于迟缓,此公伤于急速,使二子宽猛相济,是为合矣,尝作《运笔论》亦得书之指趣也。5”初唐时崇尚王羲之的风气无不对他有很深的影响。孙过庭不但是一个躬身实践的书家,又是一个著名的书法理论家,他所撰写的《书谱》(见图一)为墨迹本,书于垂拱三年(687),草书,纸本。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阙30字,“心不厌精”下阙30字。《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孙氏在数十年的书法实践中,认为汉唐以来论书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因撰《书谱》一卷,于运笔尤加阐述,故唐宋间亦称为《运笔论》。《书谱》真迹,流传有绪,原藏宋内府,钤有“宣和”、“政和”、宋徽宗题签。后归孙承泽,又归安岐,后归清内府,旧藏故宫博物院,现藏台湾,俗称真迹本《书谱》,有影印本出版。《书谱》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著名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与他在书法理论上的成就相统一的。孙过庭书法,上追“二王”,旁采章草,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赞:“惟孙虔礼草书《书谱》,全法右军,而三千七百馀言,一气贯注,笔致具存,实为草书至宝。6”; 宋米芾评道:“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7”(《书史》)。

     唐代因李世民推崇王羲之,故对“二王”书风无不顶礼膜拜,唐初诸人无不摹右军。在唐代的书法家中能够继承王羲之的,虞世南是出类拔萃者之一。然虞世南更多的是继承了王羲之的蕴藉风神,孙过庭则在形体上胜于虞世南,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因此清代大收藏家孙承泽认为孙过庭有“唐第一妙腕”之

美誉!近代也曾认为,得王羲之形神者无外乎孙过庭的《书谱》和贺知章的《孝经》,此又当别论。孙过庭对于“二王”书法,在《书谱》中始终存在一个观点就是“扬羲抑献”,他认为“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传箕裘。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逾面墙8”。然而,唐代虽然以楷书风行其世,也曾出现了张旭、怀素这样的草书大家,唐代也是历史上最推崇王羲之书风的时代,以一手“形神兼备”的纯正王羲之书风的孙过庭却没

     有得到应该的认可和影响,这是否有政治、地位或者其他的关系呢?还是因为没有个性面目所致? 

      孙过庭《书谱》不独是一篇文笔华丽,见解精辟的学术论文,而且是一篇草法兼备,书写优美的不朽名作。他在理论上的见解是在切身体味中总结出来的,此体草书开始时写的很严谨(例图一),愈写愈纵任优游(例图二),于圆熟中深藏轨法,于使转中点画狼籍,达到了心手交融的神会境界,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甘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正如王澍《竹云题跋》所云:“隋唐以降,惟永师(智永)《千文》,孙虔礼《书谱》,为得草书之正,虽变化不及右军,而格律严谨,无鼓努惊奔之态。9”此卷比较适宜初学草书入门之用。一般说,

     初学草书,当取今草之规矩者,逐字写过,令使转虚实,一一尽理,至兴之时,笔势自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说:“学草书先写智永《千字文》,过庭《书谱》千百过,尽得其使转顿挫之法,形质具然,然后性情,笔力足矣,然后求变化。10”这是学草书的一般规律,若起步时,便欲讲性情,图痛快,而忽略了最基本的笔墨技巧,纵有笔资,恐难将书者的意蕴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下面我们将孙过庭的草书特点和艺术见解做一简扼的分析。

     一、于使转中见点画

     《书谱》十分精辟地分析了草书的特点,孙过庭认为作草之法,当以使转为主。《书谱》谓:“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意思就是说,楷书以点画为形质,虽笔断而意连,起盘纡于虚,为无形之使转,但亦要于点画中见流动;草书以使转为形质,虽笔意相连属,其盘纡于实,为有形之使转,但亦贵于使转中见点画,所以他赞扬了张芝的草书和锺繇真书: “伯英不真而点画狼籍,元常不草而使转纵横。11”这是草书的最基本的笔法。这种笔法在《书谱充》中得到了分的体现,它大量的运用了抑扬顿挫的笔法,笔笔既合的浑,又脱的开,字与字之间,亦不连绵缠绕,但通篇血脉流注,一气呵成(例图三)。过庭在书写时,还巧妙的运用了节笔的方法,即在转折时,突然将锋提起过渡。笔笔断而后起,这样便增强了使转中的点画感(例图四),刘熙载《书概》中赞其书曰:“其书《书谱》,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著,婀娜愈刚健。(例图五)12”正是指的这种笔法。

     二、于圆熟中见情性

孙过庭认为写草书贵于圆熟,他强调“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闇于胸襟,自然容于徘徊,意先笔后,翰逸神飞(例图六)13。”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在初学之际不但要“翰不虚动,下笔有由”,还要“心通楷则”,若“忘怀楷则”,势必导致“习草将迷”,这种功夫来源于作者深厚的功力和临摹功夫。据《宣和书谱》谓孙过庭:“善临摹,往往真赝不能辨14”,孙过庭写此卷草书时,写的十分圆熟流畅,真可谓“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中赞曰:“《书谱》浓润圆熟,几在山阴堂室后,复纵放有渴猊游龙之势。15”正由于他的笔法体势已达到十分圆熟的境界,所以通篇气势流畅,毫无凝滞之态。

     三、于自然中见格调

     孙过庭十分崇尚草书艺术的自然美,“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是他在《书谱》中主要的艺术观点。他观察到自然界中的悬针、垂露、奔雷、坠石、鸿飞、兽骇、鸾舞、蛇惊、颓峰、崩云、蝉翼、泉注、日月、星宿等一切现象,运用形象思维,使草书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这实际上是草书艺术中的一个很高的境界。点画的形质,字形的姿态,行气的流畅,章法的错落,笔意的流露,一切都贵于从规律中获得创作的自由,于理法中求得个性的


     解放,这也是一种不假造作,不事雕饰的第二自然的境界(例图八)。孙过庭《书谱》既无狂怪之习,又无弩张之态,天机流宕,妙合自然,体现出作者的很高的造诣和格调,孙承泽在《庚子销夏记》中赞其书曰:“唐初诸人无不摹右军,然皆有蹊径可寻,独孙虔礼之《书谱》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苑合,此有唐第一妙腕。16”虽然,在总体风格上孙过庭仍未能跳出右军藩篱,但亦能自出机抒,自成面目,另外此卷在构字上,亦能兼章草之法,犹存汉魏遗风,且用墨清润,兼得右军衣钵,是一见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

     由上三个特点可知孙过庭在草书上的非凡造诣,《书谱》一卷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相传宋高宗获此卷后,爱不释手,并盛赞此卷:“匪特文词华美,且章法兼备17”,《书谱》一文亦广为流传,一再被后人辑录、考证、诠注、引用,历代评论家对此卷虽有微词,认为此卷因重复字太多,有“千纸一类,一字万同”之嫌,但亦只是美壁之微瑕,无足以伤其大雅。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