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书法大家孙晓云——书法有法

3 已有 1131 次阅读   2013-01-05 09:00   标签书法 

盲人摸象

 

  就先来说说楷书。
  我们现在一提楷书,立即会想到唐代的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而古人对楷书的概念与现代人不一样的。楷书成熟的魏晋时代,不叫“楷书”,当时人叫“正书”,或叫“真书”。正书规范了点、横、竖、撇、捺、折、勾,后人以此为楷则,所以才称“楷书”,即可作楷模的书法。文字既然发展到能做楷模,是可以不变了。当然,没有一个时代像唐人这样,把正书的技法发挥得如此丰富多彩、淋漓尽致。
  以唐楷为楷、为宗,代代相传,世世勉修,学书儿童莫不日课苦练,文人书家莫不驾轻就熟。楷书,其实在距唐约五百年前就已完备。
  南京博物院所藏的《葛祚碑》,是三国时期的名碑,12个大字,堂堂正正的楷书。
  南京市博物馆藏东晋王羲之家族的《王闽之墓志》,楷书,稍稍有一点隶意。
  1998年夏天,南京又发掘了东晋名臣高崧的墓,其中有两方砖质楷书墓志,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东晋之前就有楷书,证明了王羲之书体存在的真实性,当年与郭沫若为《兰亭集序》墨迹真伪论辨的高二适先生,可以在九泉之下瞑目了。
  请注意,书法史上,在楷书出现之际,屡屡提到一种书体——“八分书”。
  “始创八分书”最早者,数东汉上谷人王次仲。奇怪的是,这种“八分书”到底是什么样子,在历代碑帖中从来找不到对应的图版,在历代书论中也含而糊之、云里雾里。
  王次仲是何许人,与我不相干,我只关心“八分书’’是何许书体。
  当年,我就是死死揪住这个“八分书”,把许多书都翻卷了角,一心要弄个究竟。我由此连串了许许多多问题,兜了好大的一个圈儿,终于还是有个“究竟”了。
  有关“八分书”,书史上有三种解释:
  其一,是“去隶字八分取二分,去小篆二分取八分”;其二,像“八”字的造型那样“分”清笔势向背;其三,写的字有八分大小。
  前者,就篆隶两种字体的取舍而论,说明“八分书”产生的缘由及字体形状,虽然含混了些;次者,实际上是在强调一种有“向背”、有分势的用笔方法;后者,显然是说字的大小尺寸。
  三者好比盲人摸象,各说各的。我花时间让它们三头会面,畅所欲言,原来说的是同一样东西。
  我首先不放过那个次者。它是最隐秘的,也是最关键的。

资料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