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论郑板桥之竹

9 已有 7869 次阅读   2012-09-15 19:58   标签历史  中国人  郑板桥  人生观 
小编推荐
 论郑板桥之竹

郑板桥 ,号理庵。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书画三绝|”。郑板桥地艺术观“慰天下之劳人,适其性,全其性,直抒真情,领异标新”等。他地画体不尼古化,别具一格,清新自然。尤其是郑板桥地竹。风格迥异;布局巧妙;美感独特;审美老辣;技法新异。他爱竹致胜,用竹作为自己修身地追求。

1 风格迥异

画竹为中国人精神表征之一。古人常借怡情养性,或寄托人生观。因竹外实内空,表征着虚心贞节,而清透朴朗,为高风亮节之代表,成为士大夫所喜爱地主因。以竹入画,唐代着重着色,五代开始用墨染,北宋开始墨竹已有悠久的历史。郑板桥对墨竹画的历史颇有研究。郑板桥所述地墨竹源流为“本来画墨竹,幽人韵士,聊以述写性情”。故画有六法,惟竹兰不与焉。郑板桥对历代墨竹画家研究非浅,其中对文与可评价最高。郑板桥笔下地竹子如《竹石图》等,千姿百态, 变化多端。郑板桥地墨竹虽在题林上没有超出文人画地范围,却在风格上远远超越了传统文人画。他取法与徐不涛,八大诸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未画之先不立一格,即画之后,不留一个格。”

2布局巧妙

郑板桥墨竹,布局大胆。“少不疏,多不乱”为基本原则。大小错落,上下相响应,疏密相间,乱石铺街。不尼古化。偶时,满纸尽是竹节,其叶甚少,真是一节复一节。    

3美感独特

郑板桥的竹以“清劲,怪”遗世。结体上进行夸张,长窄更长窄,宽的更宽,斜的更斜。形成怪异独特的美感。其原因,也许与郑板桥豪放不羁的性情至交怪友息息相关。

4审美老辣

郑板桥那段眼中竹,胸中竹,手中竹的名言,可为我们透露此中消息“江馆清秋,晨起观竹,烟火,日影,露气,借浮动于疏枝密叶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稍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总之意在笔先。定则也。趣在法之外者,化机也,独画之乎哉。三种正是审美感知,艺术构思。艺术传达三个阶段。竹的意象三形态。“构思时先得成竹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苏轼〉这个所欲画的竹的意象或意象体系。已纳入二度空间。取得构图色彩,线条的艺术规范。较之眼中竹已经一度变形和重组。落笔稍忽变相。在得与心应与手的过程中,胸中竹的传达受制与艺术家们笔墨技巧,身心状态。乃至纸笔工具性“手中竹”较之又再一度重组变形。

如果站在审美角度看,又分为创作主体审美,意象和欣赏主体审美意象。人们在创作过程中必然要由物象向创作审美意象转换,这个转换是超越了所面对的物象的。它不仅再现或替代了现实,而且创造出了审美化现实。由于这个过程使外在物象在创作的主客体的精神相互渗透,并重组客体的存在方式,至此人格化的自然就理所当然地取代了现实化的自然。正是由于审美主体凭借其内部语言,凝定主体与客体的审美体验,物象才得以转化为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象,构思与传达,意象及其体系随之变化,的确不能随心所欲。而得服从内心感受变化,物质形态的需要。郑板桥自称三竹之说不独为艺术而发。并不为过。这确乎是艺术创作的通则。

5技法新异

郑板桥的笔法圆浑而不失劲秀,奔放而不流于狂纵。中国传统画兰竹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以勾勒的方法用墨描下来。另一种是直接在竹影的范围內以写字的方式画下来。郑板桥墨竹直接以墨笔挥洒。郑板桥强调技法要从古。先守传统法则不受古法的拘束。这就是郑板桥的至法。郑板桥画竹技法,从竹节与竹叶来看,继承了明清以来的浓墨点节法的传统,又创造性地与“个”字“人”字进行巧妙叠叶。使整体生动。

书画一体,融合古今。郑板桥绘画传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郑板桥学黄庭坚的长撇,又巧妙地参以兰竹的画法。使字的中锋一竖和一撇,犹如兰花再现。

郑板桥汇古今一体,博众家而立。无愧为竹君子。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