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绘画 太好》

3 已有 5919 次阅读   2012-10-30 13:11   标签绘画  传统  normal  white  人生 

 传统绘画、架上绘画,是人生中美丽美好的  享受。艺术这个词  太广泛,涵盖的面  太多。咱们只就  纯粹绘画而言(中国传统绘画、架上绘画)。



艺术 ,它所涵盖的面 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越来越混合....包括了影视和影视所牵连的、音乐合音乐所牵连的、美术和美术所牵连的、所谓行为行为所牵连的、所谓生活生活所牵连的....艺术本就有说不完的多....关键时刻 不能以偏概全的说,咱只捡准了纯绘画来说。



纯绘画的特点:

(一)纯绘画是作者静默的沉思与 无声的空白 之间的虔诚对话。

      这种对话 任何人都有资格  不分男女老幼。

      这种对话 很美妙。

      落笔之时,演绎即起。

      在那虔诚的对话中——绘者一人充当着编剧、导演、各个角色、哪怕片头片尾都是一人独裁。挣脱了所有影视圈必须的分工局限 ,大成一合。很多时候  都能很享受那种一人独裁的一气呵成 痛快。

      生活处处有画面 

      每幅画面都是生活中的一部 影片

(二)纯绘画本身就静默,从开始到结束 都静默  并且永远静默。完成后的作品  有型有形的需要空间存放的如石头般沉默的无声者。

        不像一首歌发着声 主动传播到大众的耳朵,述说自己是谁自己怎么怎么了的同时穿透到大众的心灵  进行很主动式的共鸣或颤抖,所以  它很不容易像一首歌一样被大众体会、品味、传说、定格。

      不可否认  越是静默越是难以被发现、越是难得、越是可贵。最贵在 品味,非听其言而品其味。

      静默的东西  一方面可以做珍藏起来的宝,另一方面可以想方设法的众品其味。(又忍不住感慨大自然的静默独特、无私伟大,天斧神功却从不邀功!)

      这种静默  却和生存有了结合,抛开大众的只在少数人手中辗转反侧、迎营苟合苟活,苟合苟活到 大众却 远远不懂得。原本的美好味道充盈了铜臭之味之色。这是作者对自己的画和自己 同时的不负责,或说 藏者对藏品的不负责。虽然生存是必须的  但生存的底线应该是虔诚的灵魂和纯洁的餐  才叫真正的美呢。

      抛开了大众由少数人形成的一股乌合之众苟且着纯绘画本身的静默,这样不太好,这样很不负责。

      我曾经 不止一遍的思索绘画除了给作者本身带来的痛快愉悦  它的共享性在它的沉默下  应该靠什么?”——答案是:只有靠作者。作品是被动的  但作者可以是主动的。

      怎么主动呢?主动去干什么?

      主动的把自己和作品  真正的走入大众中,并且要携带绘画思想的传播、绘画情志的演绎、绘画品味的实质价值。画不会说  你去说,画不会动  你去动,画本身不会传播  你去传播。

      有人说 做了,有人在做。我说做的人太少、做的也太少。

      中国画家的翻身离不开时代的翻身 更离不开自己的主动翻身   因为你所依赖的依靠的是你动感之后的石头式的沉默,你默它就纯粹在默。

      我常想  画展是给谁看的。画展不应该在看似很大却相对很小的空间内展出展览的,观众太局限   很多时候还是内行给内行看,很明显的摆出了不让大众懂得姿态。要改  要大胆的想办法将纯绘画 公之于众。画展  决不能也不应放在某一个方块里面

(三)纯绘画  本身是朴实的人人可行的精神与肢体的共同的共鸣行为行动。

     纯绘画  本身又是高雅到超越现实、引导现实的精神情操与境界。

      要有华夏绘画审美素养的大众  必须先有能够认可纯绘画的朴素又能够弘扬纯绘画的高雅的从事纯绘画的绘者。并时刻身体力行的 保持对这种朴素和高雅的认可。

      只有这样  具有华夏绘画审美素养的大众 才会更早到来。他们的到来  要以动制静,以绘者的动制作品的静、制大众的静。





      中国画家的翻身 要靠自己动起来,时代才会翻过去。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