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 《北美奇观》(中国画)33厘米×273厘米
林丰俗 《葫芦》(中国画) 136厘米×68厘米
从画家手里以8万元的价格买到的画,在市场上立刻出售会缩水一半甚至60%~70﹪;画廊要求画家私下的卖价与自己的定价持平,但部分画家却以低于画廊的定价自己卖画,或者按市场价供货给画廊;尽管市场并不完全认可拍卖成交价,却依然将其视为收藏和投资的参考标准……自去年秋拍后,书画市场的价格变化成为市场关注热点,近日网络上出现“画家是否仍然掌握定价权”、“画家自己的卖价是否应该高于市场价”、“画家价、画廊价、拍卖价哪种可靠”等的争论。书画市场的价格究竟谁主沉浮呢?
画家:只有“成本价”的定价权
画商邱先生(化名)十多年来跟各种类型的画家打交道,对画家们的随意叫价有诸多抱怨:“有时候从一些画家家里拿出来的画,出来卖不了一半价格;有的画家在外面叫的价,譬如5万元/平方尺,实际上不是真的价格。”曾有一个年轻画家埋怨他,不帮他卖画。邱先生对此苦笑不已:“他的画第一年卖1万元/平方尺,第二年涨到2万元/平方尺,第三年又涨到3万元/平方尺,怎么可能卖得了?”有的画家开的价不是实价,是因为画家根本不想卖。“有些北京画家,10年前价格才5000元/平方尺,现在叫价10万元/平方尺。为什么?”邱先生“解惑”:“因为背后有资金收购他的画,他10年前以5000元/平方尺签下的合同,到现在都没画完,唯有抬高价格,婉拒其他人来‘订货’了。”他补充说:“反正对于画家来说,认为叫价比实价高‘有百利而无一害’。”
不少画家现在很擅长市场营销之道。有的画家工笔人物画已经达到10万元/平方尺了,达到市场的接受上限,他就可能“转攻”写意人物画,或者其他题材如花鸟、山水,甚至把重点放在书法上。这些“新开发产品”和他赖以出名的工笔人物画价格有很大的差距,有的买家买不起工笔人物画,就会考虑这些“二三线作品”,甚至希望因为他的名气而获得更大的升值空间。
画家似乎主宰着书画市场的价格。雅昌艺术网副总经理关予认为,画家是创作方,按道理对价格是有话语权,但是定价的话语权和定价的来源是两回事。画家可能把自己的画定为1万元,也可能是100万元,这些都是他自己的考虑,很多并不属于定价机制的概念。”
资深策展人叶光华则认为,作为“生产商”的画家只能定自己的“成本价”而不是市场价:“画家只知道自己的成本,包括物理性的、精神性的,自己的时间成本、材质成本、背景成本等,但是他不知道市场的接受程度,所以他们并不是最具发言权的。”他发现大多数画家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想当然按自己的地位不能低于某个价格,而这个价格往往与市场价格有距离;另一方面,一旦偶然出现买家给出令他比较满意的价格,就会将其作为未来的衡量标准。
但是,对于一些画家来说,想法却并不如市场所想象的复杂。广州画院院长方土对市场的质疑坦率回应:“不是所有画家提价都是为了钱。”他认为,画家一般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被社会包围,不想画太多;另一方面,是为了体现自己的水平、地位,不得不把价格提高。“曾经有一个画家居然在一个月提了两次价,我问他原因,他说凭什么广东画家的作品卖那么低,外地画家却卖那么高?他把自己放在文化的平衡、价值承认上了。我不羡慕一个画家从年头到年底都为了卖画,喜欢的是卖画两个月,然后把其他10个月用于创作,画自己感兴趣的画。卖画的价值在于画家获得研究的时间和经费。”他见过很多画家,把自己真正好的作品都留在手上,认为其最好的“归宿”是博物馆和美术馆,而不是卖出,“其实这才是画家的理想。”
画廊:在画家价和市场价中盈利
郑先生(化名)是一位青年油画家,有一定的实力,而他的老师作品价格是他的数倍,因此当他要把一件曾经入选重要展览并获奖的写实作品卖给画廊时,开价“净收”50万元。画廊对此非常为难,虽然清楚郑先生有一定的能力,但是这件作品的市场价就是40万元~50万元之间,如果画廊接手,必须卖出70万元才有盈利空间。“这个价格只能‘守株待兔’等买家上门,卖出去不是一时半会的事。”画廊负责人无奈表示,“画家要价太尽,哪有机构愿意要呢?” 他发现,不仅仅是已成名的画家,青年画家中也存在这种问题。
“我自己的经验是,跟画家探讨定价时不会问他底价,也不会说自己想获得多少回报,而是先分析市场价格,多方面对比画家在同资历或同年龄的画家中处于什么位置。”叶光华认为,画家没有最终定价权,而他的作品在市场上想走得更远,获得逐步的提升,就应该与合作的机构商议一个合适的价格。“可能某些藏家或机构向画家买一两幅作品,给的价格让画家很满足,但是那些人不会再为画家投资推广个人品牌,都在等着升值。而我们会给画家规划未来三五年的计划,允许一年20%~30%的价格升幅。另一方面会建议画家自己把握好行情,而不是一下子画那么多。”
机构与画家合作获得的回报就是画家价与画廊价之间的差额。“如果我们市场价格销售10万元,画家就不可能卖我9万元或9.5万元,起码要打个六七折,因为我们需要两三成的推广成本。”所以,叶光华认为聪明的画家都会“让利”给自己的代理人或代理机构,“其实给代理人打五折或六折是合理的,因为长期代理会投入巨大的推广费用。行内有一种共识,1万元‘拿货’,代理几年,成本费用至少还要加1万元,也就是机构要经过几年的运作以3万元卖出这件作品才算盈利。”
“画廊和画家的关系应该像夫妻,一旦签下了协议,就要长久坚持下去。”艺术市场评论人士金戈以此形容两者“爱恨交加”的关系,“所以画家自己在家里出的价应该与市场持平或者略高,才能配合画廊的运作。如果画家叫价高却私下便宜售卖,不是正常的行为。”在市场上,不少画廊对于部分画家的这种举动深恶痛绝。此外,如果画家的作品市场价是2万元,他为配合画廊而叫价5万元,叶光华认为叫这种“掩护价”也很不高明,毫无必要。
拍卖行:价高却是市场的价格标杆
“我觉得拍卖价比市场真实成交价起码高三成。”雷先生(化名)虽然收藏书画多年,但几乎从未在拍卖市场中买过,原因就是觉得拍卖市场价格有水分。尽管如此,他还是每场必到,“拍卖市场起码是艺术品市场的风向标,了解行情才能知道‘大盘走势’。”
“拍卖价变成市场的价格标杆很正常。”方土笑称这个等同于广告对产品销售的作用,“尽管很多人不相信广告,但是一旦到了商场,广告的作品还是显现了。而拍卖市场也一样,很多人嘴上说着不相信,但是真正下手时,拍卖成交价格还是成为唯一的标准。”
关予认为这是因为拍卖市场的价格能形成机制:“实际上整个艺术品市场中只有拍卖行公开了成交价格,另一方面拍卖的交易量巨大,所以拍卖行表面上对价格有话语权。”据了解,雅昌参考以往成交数据而成的价格指数在行内有较高的关注度。“价格的引导很关键。”关予认为,画家在拍卖市场的定价也是基于这样的理由,“拍卖行在价格引导方面有主导作用,但在征集过程中还是会受到画家、委托人价格谈判的牵制。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价格是由供需双方决定的,只是目前话语权暂时还是在拍卖行手上。很多人说拍卖行的数据不可信,我却认为拍卖行还相对可信,毕竟信息是公开的,要对它质疑也有据可查,而其他成交连一个依据都没有,信息更不透明。”她发现很多人用雅昌的指数作为定价的参考,对此她强调:“指数只是看均值比较值和价格趋势,不是定价参考。今年我们会制作一个对价格参考有价值的模型。”
焦点:
如何给书画定价?
“这个市场里的人,包括画家在内,都没有书画定价权。”资深藏家陈先生认为,画家的作品刚“出产”,还没经过市场的检验,画家不可能为作品定价;画廊一直以来的责任就是为画家的作品在市场“掌舵”——判断作品好不好、价格合理不合理,也不可能决定市场的价格高低;拍卖行的价格水分就更大了。“只有市场自己有定价权。”他说,画家应该只把精力放在作品上,画廊则负责把好的作品送到市场上,而拍卖行仅仅是一种有别于画廊的成交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效应,但不是市场的全貌。策展人熊斌则透露:“全国有一批倒画的人,他们不参与拍卖,内部形成全国艺术品交易的网络,作品很快可以从画家手里卖到客户手上,他们是支撑艺术品市场的中坚力量。”他认为机构存在并且主导艺术品价格是市场成熟的标志之一。
在泗海汇负责人余雳看来,画家是产商,艺术机构是零售商或批发商:“现在的问题主要在产商直接参与了零售和批发,形成多种价格体系。其实真正的价格应该是市场流通价,不管是机构定出来的,还是画家本人定的,如果不在市场上具备流通性,而且不只是一次性流通,而是多次反复流通才定下价格,这样的价格都是不可靠的价格。”
“由市场定价”是市场人士的共识,但是市场凭什么来界定一个画家的作品价格区间呢?“每个画家的定价都有一条线,这条线就如同跑步的分界线一样,不光看年龄和资历,主要还是按成就、气象来划分这条分界线。”方土说,画家的种种条件形成的“底价”,和市场的需求一呼一应,从而形成真实的价位,“光应不呼,或者光呼不应,都不行。”他强调,画家要以画生存,但是不能一过了“打天下”的快速发展期后,就“吃老本”“坐天下”:“画家晚年在书画的研究上能冲刺、加速才厉害,比如赖少其,这样才不会为金钱左右。譬如齐白石晚年从工笔变写意,就有‘准备饿死京华’的决心。”
金戈认为,决定画家的作品价格,一个是地位、画家对社会的贡献、行内对画家的认同,这是名誉定价;市场定价是商业性的,但最后的定价权还是历史说了算:“能得到天价的,也是经过时间沉淀后才获得历史的判断。”叶光华认为,给作品定价,具体要看作品的种类、画家的资历、学术水平,其作品以往在画廊或机构销售的记录,以及他在拍卖行的纪录,加上行家私底下成交的价格,综合而成才是市场价格。“这种评估还要看题材的稀缺性。如果同一个题材的作品有100幅,分别被100人收藏了,20年后这100幅作品中的大部分在市场上流通了,就会阻碍价格的正常发展。”他建议收藏者无论是新手还是老手都要勤于学习,譬如了解画家最近某一些时段的价格,对比过去起码三年的拍卖纪录,向画廊或其他藏家了解某些时段作品的价格,向画廊了解以前多次展览时的时间和行情,对比价格变化趋势。其次,要学会分辨作品是精品还是普品,再对比一下同等资历和同等年龄的画家的作品价格,然后根据市场当时的整体趋势进行分析。(文/图 记者林琳、郭晓昊)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