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出家
我们四众同学只会念经,而不解经典之义,修行完全著重在形式,却无内容,所以入不了境界。烦恼习气、贪瞋痴慢不比一般人差,甚至与日增长。冷静思惟,惭愧至极,上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下对不起后代。因此,我们佛门四众弟子没有尽到责任,使世人对佛法、对经典产生严重的误会,我们对不起释迦牟尼佛。
我与大家稍有不同,我是明瞭后才发心出家的。为何发心出家?发觉这麼好的佛法无人学习。如同大学的课程,此课程很好却无人修学,我才来修。如果修学的人很多,我未必会出家。在世间,不须与人竞争,能做别人不愿做的事,这是好事!社会上有许多事,众人争著做,若我也去争,有何意义?别人不肯做、不愿意做的好事,我就做。有人争著要做的,我双手捧著让给他做,甚至于背后助其一臂之力,乐见其早日成功!
何者是世间最有福报之人?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清闲之人最有福。心地清净,无忧虑,无牵挂,身心安稳,粗茶淡饭,游山玩水,此为世间第一等有福报之人。真正懂得享福,就是世人所谓的神仙生活。其实,最有福报并不是有地位、有财富,但一般世人不以为然,这是不懂得生活的真正乐趣。
早年,我未学佛之前,喜欢读历史。《二十五史》中有“隐逸传”,初看之时,还很迷惑。历史记载的人物都是对国家民族有贡献的,青史垂名,而隐逸中所记载之人称为闲人,对国家、社会无任何贡献,为何为其作传?因为他有学问、有道德、有能力,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如诸葛亮,如果不是先主三顾茅庐,他还是隐士,自己种几亩田,每天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游山玩水,过著隐逸的生活,这是会享福。
学佛后我才明白,他是我们社会最好的典型、模范;他并不是没有本事、能力与人争,而是用身体力行来教化社会,不要去争。隐士就是“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如果人人皆能守此原则,则社会安定、世界和平。
也许有人反对,这样的社会不是永远没有进步了吗?其实这个社会是以非常平稳缓和的速度在进步,世人永远是幸福的。现在大家鼓励竞争、斗争,斗得头破血流,得到什麼?细细想来,过隐逸的生活有其道理!
从前“儒、道、佛”三教的圣贤人,都是“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儒家的高士,道家的道长,佛家的高僧,都是有学问、有德行、有能力,他们从另一个方向去发展,从事于社会教育。那时没有“社会教育”这个名词,实际上他们所作所为就是教化众生,现在就是称为从事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工作者。
这行业无争无求,很自在、很快乐,物质生活很简单。衣服能穿得暖,三餐能吃得饱,有房子能遮风蔽雨,睡得很甜,这人生多快乐!这才叫真正会享受。尤其是高明的人,智慧高的人,天天在提升自己的境界,这绝非一般世人能相比的,也不是一般世人能了解的。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