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诗词歌赋] 亦诗亦画,最美丰子恺画中诗

7 已有 2514 次阅读   2016-05-03 11:53
小编推荐

亦诗亦画,最美丰子恺画中诗

2015-05-21  傲世V才邦   阅 315  转 29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分享到微信



《己亥杂诗·其五》

【清代】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古 典君:1947年丰子恺举家迁往杭州,暂住西湖湖畔,《落红不是无情物》一画即创作于此时。丰子恺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鼓励友人“莘畊 仁弟”坚持出于常人的梦想。画中的“落红”随风飞舞,毫无融入泥土的凄清悲惨,反而充满勃勃生机。虽与原诗的意境有所出入,却因这种反差,营造出新的意 趣。



《随园诗话》

【清代】袁枚


春好因寻方外交,小楼高出万松梢。

山童遥指向予笑,开士作家如鸟巢。


古 典君:山间青松之上,一间小亭悬于山边。桌边品茶的男子,倚栏观景的女童。看似简单地景物,真实地再现了诗中的意境。若是止于此,画面似乎少了一些玩味之 处。丰子恺又用寥寥三笔勾勒出三只由远及近的飞鸟,对应“开士作家如鸟巢”,成为点睛之笔。这正是如俞平伯所言,欣赏丰子恺的画应该是去“读”,而不是去 “看”。泰戈尔曾说:“丰子恺的漫画是诗与画的具体结合,也是一种创造,高度艺术所表现的境地,就是这样。”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五代】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古典君:“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千秋岁·夏景》

【宋代】谢逸


楝花飘砌,簌簌清香细。

梅雨过,萍风起。

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山翠。

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

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

修竹畔,疏帘里。

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古典君:那是茶楼的一角,夜已深,窗外的喧嚣也被黑暗一点点吞噬,安静得只能听到一两声蝉鸣和远处的蛙叫。客人们携着夜色各自归家,桌上散放着茶具,卷起的帘外,一弯新月高高挂着。观者只叹,人间聚散终有时,言犹未尽,茶香尚在。孤寂的夜色里,空对月,让人倍感天凉如水。



《思帝乡》

【唐代】韦庄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古 典君:试想“春日”是何等美好的季节,草木之萌发,昆虫之起蛰,一切都表现了一种生命之觉醒与跃动。而“春日“之后更加一游”字”,则此“春游”之人的春 心之欲,随春物以共同萌发及跃动从而可知。而春游所见之万紫千红莺飞蝶舞之景象也就从而可想了。其后再加以“杏花吹满头”一句,则外在之春物遂与游春之人 更加了一层直接的关系,其感染触发之密切乃竟有及身满头之情势矣。



《少年行四首·其一》

【唐代】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古典君:一斗新丰美酒价值十千元。京都长安有很多的游侠少年。今日与你相逢,一见如故,为你开怀畅饮真是痛快。我们的马就系在高楼下的垂柳边。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宋代】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古典君: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题西太一宫壁》

【宋代】王安石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烟水,白头想见江南。


古典君:浓郁的柳叶,深绿如烟,传来了阵阵知了的鸣叫。落日照射着荷花,增添了几分红晕,一段柔娇。这三十六陂无尽的绿水,笼罩着淡淡的烟雾,使我这个白发人,不由得想起了江南的风貌。



《过蒲田》

【清代】苏曼殊


柳阴深处马蹄骄,无际银沙逐退潮。

茅店冰旗直市近,满山红叶女郎樵。


古典君:当丰子恺先生的笺纸画《满山红叶女郎樵》扑入眼帘时,不由心中流淌着一股清雅之溪。这幅取材于一代情僧苏曼殊《过莆田》诗句的小画凭简洁的线条、优雅的姿态以及女郎脸上泛着的浅浅笑意,抒发着作者对劳动以及劳动者的尊崇。

 
 

《姚江》

【宋代】昙莹


沙尾鳞鳞水退潮,柳行出没见渔樵。

客船自载钟声去,落日残僧立寺桥。


古典君:江水退潮以后,沙滩上只留下鳞鳞波痕。渔民樵夫出没在绿柳行间,一片繁忙。载着寺院悠扬的钟声,客人的航船已远远离去。在落日夕照下,只有送客的寺僧还久久地站在寺庙旁的桥头。

整理|古典君

转载请联系古典君

注明来自古典书城ID“gudianshucheng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