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诗词歌赋] 我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2 已有 6732 次阅读   2016-09-16 05:32   标签中秋节月亮  团圆节  花好月圆  光明  梦蝶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花好月圆庆中秋
2016-09-15 梦蝶如蝶 云帆诗友会

中秋溯源
        银波千顷照神州,此夕人间别是秋。“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按照我国古代历法解释,农历八月在秋季当中,而十五又是这月中间的一天,故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早在魏晋时,就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到唐代初年,为了庆祝皇帝的生日,恰巧这一天与现在的中秋节相离甚近,普天欢庆,喜气洋洋——中秋节的日子也在此时逐渐固定了下来。
        在古代的中国, 中秋节还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已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因此,中秋节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另外,中秋节的起源还有一个说法: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候,各家都拜土地神。这个节日可能也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夜
话习俗
月圆人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团圆是中秋的主题,也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最终归宿。中秋是一个圆:月亮的圆,月饼的圆,以及每个人心中所追求的美好的团圆。在中国人的心中,中秋这个日子便是由月、夜、家组成的。人们尽可能在这一天和家人团聚,凝视天空中的满月,吃着香甜的月饼,与家人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夜晚。
        月圆中秋夜,情圆团聚时。无论是寄托给满月的愿望,还是中秋夜各种有趣的风俗,最终都在家人的笑脸中凝成永恒的快乐。

祭月、赏月、玩月
        祭拜月神。早在《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是指在秋日的傍晚,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有切成莲花状的。红烛高燃,供奉着月亮神像,全家人依次拜祭。   
        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中秋节赏月其乐融融。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阖家欢聚,把酒临风,共同祝愿……此情此景多么美妙。
        在古代的中秋夜也颇为盛行“玩月”。月到中秋分外明。人们纷纷外出游玩,或互相拜访,或结伴去佛寺尼庵,或举行盛大的文艺活动,甚至玩到四更鸡鸣。这一风俗当地也叫“走月亮”。上海的玩月习俗还要求外出必须要走过至少三座桥,因而叫做“走三桥”。

吃月饼
        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或寄托思念之情。同时,民间以月饼相赠,是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月饼的名目繁多,不一而足。比如,山西省介县一带就有专供男士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士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小孩们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等等月饼。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是我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甜甜的饼,浓浓的情。

观潮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的记载。

燃灯
        中秋之夜,燃灯以助月色,幸福吉祥。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亦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这样看来,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赏桂花、饮桂花酒、游湖、烧斗香、舞火龙……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一个文化的节日,满满的中国味道,情满天涯。

一轮明月
万千诗情
        古诗云:“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此时,碧空如洗,月象既圆且亮,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的这一份思念则更为深切,尤其是在那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中国人的月亮情结剪不断,理还乱:人间天上,佳期胜赏,今夜中秋。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话赏读: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笔下的中秋月色沉静、清丽、寂寥……纤尘不染。明明是自己在怀人,然而,诗人却并没有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反而询问“秋思落谁家”:委婉动人,蕴藉深沉,愈显痴情。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时,“落”字作“在”,显得平淡寡味,逊色多了。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话赏读:明明是自己在长安,望月遥想远在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的亲人,诗人却从对方的角度着笔,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距离隔不断真挚的情。这种为对方设想的方式读来情真意切,令人感动莫名。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诗话赏读:明月千里寄相思。这首诗作于被贬湓浦(pénpǔ,今江西九江)之际。还是八月十五的月亮,地方却不是往年那个地方,自然,身边的人也不再是往年的人。流年似水,物是人非,故乡不见,——尺幅之间时空转换,百感交集。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诗话赏读:作者苏轼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之月。如此赏心乐事,却让作者想到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这首诗语言清丽,境界高远,意味深长。
念奴娇·中秋
宋·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诗话赏读: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八月十五日的黄州,是一篇内容奇幻、情感深沉的不朽经典。诗人融合了前代的神话传说,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描写登高望远时,幻想中的月宫美妙神奇的景象。诗境洒脱飘逸,超凡脱俗,令人神往。

木兰花慢
宋·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诗话赏读:这首词创造性地采用问句形式,打破上下片换意的定格,就明月西沉后的去向接连提出了九个问题,这在唐诗宋词中是一创格,表现出作者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向月亮发问的诗词前人虽已有之,如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可是通篇发问,豪纵激宕,一问到底的仅有辛弃疾此作。王国维赞叹说:“直悟月轮绕地之理……可谓神悟。”
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诗话赏读:时序中秋。碧空万里,水波不兴,月照湖面,寰宇澄澈。泛舟湖上,以长江之水为酒,把北斗星当酒杯,再请天上的星辰万象作为宾客,一起细斟慢酌。此情此境,没有天地物我,不知今夕何夕。这种壮阔、这种豪情,遍观宋词,无以复加。

折桂令·中秋
元·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诗话赏读:这首散曲着力描写了月光的澄彻。通过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异常宁静的氛围。面对此情此境,诗人不禁情从中来,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这美好宁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太和正音谱》评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指出他的作品格调高远,文字显白流畅,感情真朴醇厚,无论抒情或是写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较少雕镂。
中秋月
明·徐有贞
        中秋月。
        月到中秋偏皎洁。
        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
        且喜人间好时节。
        好时节。
        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诗话赏读:中秋明月,珠圆玉润,散发着清凉的光泽。它照亮了孤寂的夜空,也照亮了迷离的眼睛,平静了驿动的心。这首《中秋月》,寄托了人月两团圆的美好祝福和随遇而安的情怀。作者使下片首句与上片末句顶针,复以下片末句与上片首句衔接,往复回环,有如回文,颇见匠心。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代·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诗话赏读: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的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中秋
明·王阳明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诗话赏读:阳明启行赴思州、田州的前夜,正赶上中秋,与诸生会聚,即兴赋诗,其中一首诗曰:“万里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应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影响犹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月圆月缺的诸多情愫,被诗人轻松化解了,赏月赏心,悠然释然,人心明亮,何处不清辉?

寄情明月
圆梦中秋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月是故乡圆,情是故人浓。
        醉美中秋,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花好月圆,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间天上两团圆。
        圆圆的月,圆圆的饼,圆圆的梦想,圆圆满满都实现。
        岁月悠悠情如酒,祝您中秋节快乐!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