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酿与物哀——读苏忠《酒令六拍》
酒过三巡
觥筹正喧
任欢喜扶摇而上
\
满眼恍兮
目中无人
叫江山千里来携
\
散发如沫
空谷当杯
由昨是今非翻云覆雨
\
时候踉跄
大野酩酊
将极乐世界即刻搬运
\
笔走龙蛇
驰骋任我
把众生打回原形
\
半醉半醒
物我皆拥
唤哪个真身随行
——苏忠《酒令六拍》
古往今来,写酒的诗多,但将酒意鞭辟挥洒淋漓尽致者少。
酒与诗,最相似的一点在于,其体验是纯个人的:诸般妙处,难与君说;但作为一种行为,饮酒却是公共的,大凡是有传承的文明,多少都有酒和诗的参与。
苏忠写诗如酿酒。他良好的语言功底,无论古代还是现当代文学的积淀,都如同酿酒必须的好水。他的细腻的体验、思考和浪漫的想象,是酿酒,也是酿诗所需的天时地利。
诗歌的阅读,是感性的,就像饮酒;创作的过程却是严谨的,就像酿酒。苏忠的诗歌组织,即用严谨的思维,裁剪出一个完整而富于灵性的作品,尽显语言的张与驰之美。
他的入笔,选择了一次欢饮的高潮处:酒过三巡/觥筹正喧/任欢喜扶摇直上。这是大多数人饮酒的感觉,苏忠用3行15个字,干净利落地写出了欢饮的画面感,这是微醺的感觉。在欢愉又安详的辞章里,一段朗朗上口又打动人心的酒令开始了。
酒香随着文字洇开,不知道过了多久,酒也喝到新的一层:眼花耳热后,眼中的人已经恍惚起来,是人,是月,是天地万物却又什么都不是,千里江山啊,且来扶,万物皆备于我!这样的豪情,随着苏忠的诗文倾泻而出,看似妙手偶得却每一句都有来由、有出处、有归宿,奔流而收放自如。
在诗歌第三节,苏忠用了散发、空谷两个充满隐者味道的词语,竹林七贤的形象成为底色,其中又掺杂啤酒的泡沫,酒后的天旋地转感觉,颇有“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之酣畅意象。这样混沌欢乐甚至有些放任的底色之上,自然引出人生的得失是非云雨翻覆,若隐若现地在眼前在脑中历历翻过。在这里,酒与人开始进行灵魂的融合,两者之间是兄弟,是男女,是世界一切可以相互交合的东西,酒有了感情,而饮者的风格个性也更加鲜活。
人体对酒精的耐受是有限的,当这种极限被挑战,就会产生一种特别的感觉,被称为醉酒。而好的诗歌可以说是文学中的烈酒,只要一杯,立刻将人拽出现实,回归到只有读者个人才能拥有的精神原乡。但是这种陶醉带来的本能放空,却能让人体验到同样的欢乐。可以说无论酒还是诗歌,都能够给人一个缝隙,暂时脱离尘世的束缚,被松绑的灵魂产生的欢愉,便是人与酒与诗的共鸣。对于这种体验,苏忠的描述形神兼备,浑然一体又细入幽微。他的笔下,饮者步履踉跄,目赤心旋,人在极乐中。但是,在这种大乐中,却隐隐有一丝物哀,而这正是下面两节的伏笔。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物质自由,以及在此之上的精神自由。在第五节中,苏忠将饮者抽象成笔走龙蛇,或许这是他曾经的自恃与坚持!也可以理解为不可追之形骸放荡,还可以理解为与天地独往来的欢愉。酒把众生打回原形,还原了人性的真实。酒也将自己还给了自己,在岁月里被遗忘的苏忠,一步一步追上了现在的苏忠。此行文到此,全诗已经是高潮迭起之后的又一个高峰,酒与饮者,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强烈的互动与张力,人被肉体局限的矛盾与悲哀,为全诗增添了厚度和力量。
苏忠的笔力高高鞭逐,直接写出了沉醉后肉体上的体验:“半醉半醒”;和精神上的感受:“物我皆拥”。这是对上文最有力的总结和深化。最后,他以一句“唤哪个真身随行”。转折全文,最酣畅的灵肉,却是迷失了的本我、自我和他我!在时空里,在长歌慢板中,在杨柳岸,在时间深处的晓风残月……
如题所述,对于苏忠而言,他酿的是一首酒令。在这首喝酒时吟唱的诗歌中,他用六个段落节奏回旋地写出了喝酒的不同阶段与状态,而就在窄小的篇幅中,又浸透了人生的思辨与无奈。言有尽,意无穷,如同岁月吟酿的好酒,入口惊艳更让人回味无穷。(文\陈阶)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