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龙蟠乡农民女诗人,创作数百首诗歌

2 已有 1368 次阅读   2019-02-17 09:07

【丽江故事】龙蟠乡农民女诗人,创作数百首诗歌 

咏茶马古道(节选)

古道羊肠茶马来,

悬岩不勒雪花开。

澜沧飞渡畜惊胆,

梅里横行人颤怀。

一提到诗人,大多数人脑海中总是浮现风花雪月的景象。尤其是女诗人,更增加一丝浪漫气息。

而我今天要说的这个女诗人,她似乎和人们心目中的女诗人大相径庭。她是一个头戴蓝布帽,身披羊皮披肩的纳西老太太,和我们的街头巷尾看到任何一个纳西老太太似乎没有任何不同。

然而,你何曾想到,她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女诗人,她曾创作过数百首诗歌,一字一句,饱含浓浓的时代气息,字里行间,满满都是乡愁,如土地一般的厚重和朴实。

她叫张绍勋,是玉龙县龙蟠乡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诗人,是龙蟠兴文诗社骨干诗人。

在她家简陋而整洁的小院子里,记者看到了今年已经76岁的张老,身体健朗,脸上经常挂着一丝微笑,浑身都是慈爱的感觉。

贫寒少女苦读成才

上个世纪60年代,少女张绍勋生长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尽管家里一贫如洗,但张绍勋却异常喜欢读书。看到女儿那么刻苦,父母不忍心让她辍学,竭尽全力让她继续读书。

那时候,张绍勋和龙蟠乡七个同学一起,背着粮食去白沙读书,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艰难地完成了高中学业。

高中毕业后,张绍勋和其他的农村女孩一样,嫁人生子,过起了寻常的家庭生活。然而,心中的文学梦想,却一直不曾熄灭。

那时候,张绍勋是村子里的笔杆子。村里的大字报、海报都是她负责写,帮别人写封家书、申请书更是不在话下。

那时候,村里要搞一个文化馆,而书籍来源却很少。张绍勋灵机一动,带领村里的妇女,背着背箩,日夜赶路去到丽江城,将新华书店淘汰的旧书背回家,一点点填充村里的文化室。

“那时候,家里的农活很忙,但我总是带着一个笔记本,干活累了休息时,就写写画画。看见人来了,赶紧藏起来,深怕别人笑话。”张绍勋回忆说。

村里要排演剧目、样板戏,张绍勋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有时候还充当演员,至今,她还留着那时候创作的剧本。

就是在那样特殊的年代,张绍勋的创作激情如井喷一般,在昏黄的油灯下,在孩子们的喧闹中,她写下数百首诗歌,满满十多本笔记写得密密麻麻的。

《咏茶马古道》

山程纤曲似回肠,独步危梯乌道茫。

銷雪有声飞瀑远,寻芳无意野花香。

蹇驴背上添离恨,芦管声中忆故乡。

自关何缘往绝域,此行兼为谒上苍。

古道羊肠茶马来,悬岩不勒雪花开。

澜沧飞渡畜惊胆,梅里横行人颤怀。

玉寺有灵真言显,冰峰无迹白骨哀。

拉薩一去清心笑,中甸归回意壮哉。

《游虎跳峡》

虎跳深峡雄奇险,剑崖飞瀑布危滩。

雪风冰谷天边挂,玉璧金川地缝潜。

神州贵有愚公志,绝地今成游乐园。

犹记漂流多壮士,伏龙战蛟霆宇寰。

看似柔弱的张绍勋,骨子里却是掩盖不住豪情义气,很多人读过她的诗歌的人,度无不为她豁达的胸怀、高远的意境所折服。

安享晚年发光发热

随着岁月流逝,阅历的丰富,张绍勋将写作的视角放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加入龙蟠诗社以后,大家经常在一起交流学习,张邵勋的创作更是上了一个台阶。

龙蟠兴文诗社创建于1990年,由和善修牵头,几位文学爱好者成立了兴文诗社。从那时起诗社就以弘扬中华诗词、守护地方文化、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促进人文和谐为宗旨,在全市乡村文化领域发挥着不小的作用。

经过29年的发展,兴文诗社一共创作有诗词5890首诗,现有会员44人,其中女的4人,最高年龄83岁,最小年龄32岁。

张绍勋是诗社里边的骨干诗人,在社友的影响下,她还开始学习书法, 在年近古稀之年,再次焕发出创作的春天。

《虫》

冬眠田间小动物,春晓苏醒自展才。

为有泥土清香气,得与万物共开怀。

《兰》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在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如今,张绍勋儿孙绕膝,生活宁静。她这一时期的诗歌,也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读来让人感觉回到田园,回到家乡一般惬意。

她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自己的诗歌结集成册,出版印刷,给自己一个圆满的交代。

采写:丽江日报全媒体 记者 张小秋

编辑:和玉松

本文欢迎微信公众号转载

如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丽江日报及微信号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