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诗词歌赋] 美到令人心碎的十首清明诗

5 已有 2175 次阅读   2019-04-05 08:02

美到令人心碎的十首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杜牧《清明》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通俗的生活用语,却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其妙处在于自然。清明是个色彩情调都浓郁的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但这份愁绪很快就在前方那开满杏花的村落中得到消解。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韩翃《寒食 》

韩翃本以写浓艳的艳诗体著称,但这首诗却写得轻灵飘渺。古代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的《东栏梨花》

清明年年如期而至,眼前漫天飞舞的柳絮与如雪盛开的梨花,使作者内心生出些许年华易老韶光难再的唏嘘感叹。如寄的人生则只有一个盛年,诚如作者在另一首诗中所叹:“梦里青春可得追?”这正是这首梨花诗深藏着的绵绵不尽的情思,它寄托了东坡的人生感悟,是他人生细腻而真实的写照。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

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北宋诗人王禹偁因为官正直,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这首诗为作者被贬商州(今属陕西商洛)任团练副使时所作。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在被贬愁绪中自我排遣、寻求旷达洒脱并享受隐士生活的心境,言浅情深、意味深长。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

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

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

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

——薛昭蕴

这首词是描绘了举子们科举高中后游玩的场景。所谓“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作者于清明雨后,骑马踏青,花光映人,绿草如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正如汤显祖评说:“此首独脱套,觉腐气俱消。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晏殊《破阵子·春景》

归飞的燕子,飘落的梨花,池上的碧苔,清脆的鸟啼,映衬着笑靥如花的少女,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和青春的无限美好。晏殊为人理性温和,其词也多为温润如玉,这首词 在《珠玉词》中,是少有的一首清新活泼的作品。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吴文英《风入松》

这是一首怀人伤春之作。陈洵《海绡说词》谓此乃“思去妾”之词。西园在吴地,是作者和被迫休去的爱妾的寓所,二人亦在此分手,所以西园诚是悲欢交织之地。此诗中最妙的是“‘黄蜂频扑秋千索“’一句,乐而不淫,情色并现。

记年时、人人何处,长亭曾共杯酒。

酒阑归去行人远,折不尽长亭柳。

渐白首。待把酒送君,恰又清明后。

青条似旧,问江北江南,

离愁如我,还更有人否。

——何梦桂《摸鱼儿》

此词抒写忆别与怀人之情。上片着意写离亭送别。把酒送君,长亭折柳,离愁如我,更有何人!下片写留君不住,舟行渐远。人世相逢,能有几度!令人不胜感慨。通篇情辞凄婉,余韵悠长。

柳如眉,云似发,鲛绡雾縠笼香雪。

梦魂惊,钟漏歇,窗外晓莺残月。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

少年郎,容易别,一去音书断绝。

——魏承班《渔歌子·柳如眉》

这首词写少妇闺情。上片写天晓时少妇的容貌。“柳如眉”三句连用三个比喻极言少妇之美;“梦魂惊”三句点明时刻,写少妇梦被惊醒所见所闻——“窗外晓莺残月”。下片“几多情”三句追叙“落花飞絮清明节”时与少年郎分别时依恋的情状。“落花飞絮”一句,情景交融,荡气回肠。

遥夜亭皋闲信步。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李冠《蝶恋花·春暮》

这是一首抒情词,写的是作者在夜间出外散步时的所见所闻和引起的一系列感慨。时节已过清明,桃杏芳香依然。小雨之后,淡月朦胧。信步亭皋,忽闻秋千架上,笑语轻盈,勾起了作者心中的万缕相思。天地之大,竟无一处可以安排作者的愁绪,正所谓“钟情之人,正在我辈”。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