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诗词歌赋] 用伤口唱歌的诗人丨余光中

1 已有 1856 次阅读   2019-10-08 08:23

用伤口唱歌的诗人丨余光中 

文丨余光中

洛夫无疑是二十多年来中国最有分量的诗人之一。从早年的《灵河》到近年的《魔歌》,他的产量大,变化多,某些佳作已经攀登很高的境地。现代诗的视野,由于他的探索与突破,而更形扩大。

像一切有分量的诗人一样,洛夫当然也不免于缺点,他的《石室之死亡》也许是现代诗中受评量最高的一部诗集。我觉得在他的诗史上,《石室之死亡》是一突变,《西贡诗抄》又是一突变,两次突变都和地理的变迁有关,可见一位诗人的所谓“主观”,仍然要受环境“客观”的影响。洛夫在诗途上的回头,他的“生活化”和“落实化”应该是始于《西贡诗抄》。无论他初期的作品曾有多少缺失,到目前为止,他丰厚的成就已经使他“功多于过”,且已成为中年一代诗人的一座重镇。他是五十年代屹立迄今的寥寥几座活火山之一。

一位重要诗人的失手之作和一位无关紧要的诗人的平庸之作,是颇有差异的。前者的毛病往往在于“失调”,例如想象过繁或是语言太紧;后者的毛病往往只是“贫弱”。前者贪功,过亦随之;后者只求无过,所以功亦无缘。前者是消化不良,后者是营养不足。我认为《石室之死亡》即使在失手之时,毛病也在失调,而不在贫弱;力量仍是有的,而且很强,只是没有打在要害。

洛夫是现代诗坛一位重量级的拳手,不久他便悟出了出拳之道,能放能收,命中率也颇高,不再像在《石室之死亡》里那样,几乎每一拳都使足十成力了。后期的作品,无论在意象或语言上,大半都匀出了足够的空间,让读者从容呼吸。近作《汉城诗抄》一辑中《晨游秘苑》一首,每段四行,句法伸缩自如,语气从容不迫,意境由实而虚,一结余韵无穷。全诗娓娓道来,给人的感觉,只使了六七成的气力,这才是一位高手真正成熟的表现。这么一首小品,不用典,不借重文言,而古典的情韵手到攫来,足证现代诗之“回归”已经到家,但仍然有不少人任意诬指现代诗是西化的产品,实在是不公平的。

《晨游秘苑》和《石室之死亡》任何一节,都像出于两人之手。洛夫诗风之变,幅度十分之大,目前已经很难指认一种风格为他的“常态”了。初期他的作品,意象繁富而大胆,音调强劲而快速,语言则刚烈而又紧凑,走的是孔武有力的路子。后期渐渐放松,结果其弹性反而增加,耐人寻味。在六十年代的早期,洛夫和痖弦都曾热衷于超现实主义,试验的结果,有得也有失。后来此风渐退,评者颇多,洛夫似乎也有了戒心,不再强调他这方面的倾向,并且想走路寻路,接通中国诗古典之禅境。其实超现实的手法,在确切把握主题的原则下,对于加强一首诗的感性,仍是有所帮助的。问题在于谁驾驭谁。如果是诗人驾驭了这种手法,当可增进他技巧的弹性,而且突破散文化的无谓交代。如果诗人驾驭无力,反而为其所乘,就危险了。

洛夫后期的作品,虽然已经大异于前期,但是仍然保留了超现实手法造成的那种虚实相生疑真疑幻的惊奇之感。他最近的诗集题名《魔歌》,不是没有原因的。不过在他后期的作品里,这种惊奇感大致上是为主题服务,千变万化,自由联想,只是为了发挥主题的感性,并没有变形到迷失了主题。《汉城诗抄》之中《午夜削梨》一首,便是最好的例子。

《午夜削梨》

冷而且渴

我静静地望着

午夜的茶几上

一只韩国梨

那确是一只

触手冰凉的

闪着黄铜肤色的

一刀剖开

它胸中

竟然藏有

一口好深好深的井

战栗着

拇指与食指轻轻捻起

一小片梨肉

白色无罪

刀子跌落

我弯下身子去找

啊!满地都是

我那黄铜色的皮肤

单论语言,这首诗实在纯净而明晰,绝少意象语,头两段更是白描。韩国属于北方的大陆性气候,干而且冷。五年前我去韩国,曾在庆州的佛国寺一宿,虽是夏末秋初,已有此感。第三段梨中有井的暗喻,感性十足。

另一意象,也就是本诗的高潮,是诗末的顿悟。这顿悟并非凭空而来,在前文已经屡有伏笔。梨之人格化,先以梨皮喻人肤,继以梨心喻人胸,到了“白色无罪”,隐隐然已有人肉之想。到了诗末,抽象的人变成了具体的我。

诗人弯腰去找刀子,触手惊觉竟是满地皮肤——自己的皮肤!你可以说这是想象、联想、暗喻,或是象征,可是在戏剧化的动作之中,物我忽然合一,那种似真似幻的惊疑感,其实是从超现实手法学来的绝活。这种手法当然也不全属“舶来”,中国成语里面也尽多“壶中日月”“袖里乾坤”“宰相肚里好撑船”之喻,活加运用,已足自给。

我读这首生动的小品,却有更深一层的感受。“梨”和“离”同音。朝鲜半岛活生生分为两个国家,三八线分界,真是“一刀剖下”,人民何罪,遭此国难。联想到自己的国家,也是山河不整,一峡中断,令人伤心。弯腰去找,找什么呢?找自己的真我、大我。如果刀象征分,则满地皮肤正是合。另一象征,诗人访韩,发现友邦本是兄弟之邦,文化风俗,原多相通,因此引发“满地都是我那黄铜色的皮肤”之感。这么解来,似乎也说得通。然则表面上是超现实主义的怪诞之作,深一层看,岂不是现实的委婉表现?也许洛夫自己并没有想到这么多,但是诗如冰山,隐藏在潜意识里面的究竟有多深,恐怕诗人自己也难决定。

《午夜削梨》的物我相喻与合一略如上析,其中还有一个特点通于洛夫其他作品,值得一述。那便是洛夫意象手法惯用的一着“苦肉计”。这说法是我发明的,自命对他的诗风颇为贴切。

洛夫诗中创造的世界,本质上是一个动的世界,他的意义,不在静态中展现,而在剧动中完成。那运动,往往不是顺向的谐和的行进,而是逆向的矛盾的冲突。他的诗中,意念不但赋予形象,而且赋予象征性极强的戏剧化动作。洛夫真可谓诗人中的动力学家,他的诗艺在这方面的成就,是罕能企及的。

你和一整匹夜赛跑

永远你领先一肩

直到你猛踢黑暗一窟窿

成太阳

这四行诗摘自我的《诗人——和陈子昂抬抬杠》,也颇接近前文所说的对抗运动,但这样的高潮在洛夫诗中出现得更多,往往也更猛烈。在现代诗人之中,恐怕没有谁比洛夫更爱用“炸裂”“砸碎”“激射”“猛扑”等饶有壮烈意味的动词了。下面是他的《醒之外》末二句:

你猛力抛起那颗涂磷的头颅

便与太阳互撞而俱焚

即使是在早期的诗中,这种夸张的剧动也已流露了出来,例如 1956 年的《石榴树》,结尾的两行:

哦!石榴已成熟,这动人的炸裂

每一颗都闪烁着光,闪烁着你的名字

但是在这一类对抗运动的诗里,洛夫最爱做也是最善于做的,便是把命豁出去,不惜牺牲自己,危害自己的器官,以完成那一幕幕壮烈而狂热的场面。

从灰烬中摸出千种冷中千种白的那只手

举起便成为一炸裂的太阳

——《石室之死亡》五十七节

睡眠中群兽奔来,思想之魔,火的羽翼,

巨大的爪蹄搥击我的胸脯如撞一口钟

回声,次第荡开

水似的一层层剥着皮肤

——《月亮·一把雪亮的刀子》

你们争相批驳我

以一柄颤悸的凿子

——《巨石之变》之五

我抚摸赤裸的自己

倾听内部的喧嚣于时间的尽头

且怔怔望着

碎裂的肌肤如何在风中片片扬起

——《巨石之变》之三

退役后

他就怕听自己骨骼错落的声

——《国父纪念馆之晨》

这种虐待自己身体的“苦肉计”,是洛夫诗中咄咄逼人久而难忘的意象手法,也是他作品的一大特色。前文所引的《午夜削梨》那首诗里,诗人所削的对象,一番障眼法之后,竟从梨一变而为自己。切肤之痛,皮肉之苦仍然不离自虐的手法。中国人当然也有“肝脑涂地”“肝肠寸断”“摧肝裂胆”等骇人想象的夸张意象,我却认为洛夫的“苦肉计”大半得力于超现实主义之感性联想。洛夫实在是一位用伤口唱歌的诗人。

不过,这种惊心动魄的自虐剧,无论多么有效,给人的印象多么深刻,却不宜再三演出。洛夫的这一类作品,有时令我想起凡·高的自画像和苏丁、柯柯希卡等的表现主义的风格。这也是洛夫的诗咸多甜少的原因。其实他的不少作品,与其说是咸,不如说是辛辣。洛夫是湖南人,想当能以辣自豪。

他自然也有甜的诗,但不是纯甜,而是酸甜。前述的苦肉计,洛夫已经行之有年,几乎成了他的注册商标,删去作者名字,也能指认。这一点,他近期的作品仍未完全摆脱,例如在《汉城诗抄》里便偶尔会流露出来。但在他成功的近作如《午夜削梨》之中,他已经改采较低的姿势,含蓄得多。他的近作如《独饮十五行》《云堂旅社初夜》《晨游秘苑》和这首《午夜削梨》都浑成而自然,不见刀斧痕迹,值得再三赏味,诚然皆是上品。苦肉计的作品虽然有更大的震撼力,但低姿势的《晨游秘苑》等却更有余味。请看下面的几段诗:

看雪只能算是附带的事

酒后的事

朋友,雪在你身边睡着

我在你身边

站着

——《雪祭韩龙云》

飞檐的背后是

围墙

围墙的背后是

寝宫内熬银耳莲子汤的香味

门虚掩着,积雪上

有一行小小的脚印

想必昨又有一位宫女

蹑足蹓出苑去

——《晨游秘苑》

《雪祭韩龙云》的一段纯为静态。《晨游秘苑》的前一段本是静态,却因景物的逐层推进而生纵深的动感,就像在影片里,物体不动而被镜头带动那样。

《晨游秘苑》的后一段,则出实入虚,由观察之静引出想象之动,十分高明。这三段诗各有胜处,《雪祭韩龙云》那段虽为单纯之静态,朴素之中仍能动人。足证洛夫动静皆宜,即使不用他所擅长的大动作的“苦肉计”,也能把握事物的精神的。

在第四十八期《创世纪》的谈诗小聚实录里,洛夫说:“我们写诗已经三十年,如今写得少了,最大的原因,恐怕是很多眼睛在看着你,不能不谨慎……我们诗人最大的危机是过于缺乏理性力量的支持。诗虽然不是完全理性的东西,但在操纵语言时,仍然需要理性。我们虽不必完全依赖脑子去写诗,追求机械的结构,但必须考虑到一件艺术品的完整性,每一字每一句都应有其必要性和表现上的效果。诗人的本领是操纵语言和意象,而不是被语言和意象所操纵。”

洛夫在这段话里,显然大幅度修正了他早年的基本诗观。这是他自我约束也是自我超越的表现。在早期的若干作品里,他曾经险被语言和意象所乘,但到了后期,他终于置语言和意象于主题之下,使其为主题奔走了。

超现实主义的虎背,他一度跨骑而难下,如今,他终于修成驭虎之道了。

愿洛夫驱虎如驹,不断向前,因为在目前三五位决赛选手之中,他显然后劲可观。

1978 年 10 月

(来源:《世故的尽头 天真的起点》)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