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诗词歌赋] 史上最“懒”的一首诗:全诗39字有36字重复,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3 已有 681 次阅读   2020-09-10 10:31
史上最“懒”的一首诗:全诗39字有36字重复,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史上最“懒”的一首诗,全诗三章只换了6个字,却成为千古绝唱!史上最懒的一首诗:全诗39字有36字重复,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被称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诗是运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有人说,诗歌是诸多文学体裁中最难掌握的,其实,纵观中外文学史,人类最早掌握与运用的就是诗歌,比如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它收集的就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早期诗歌。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有一句人们常常引用的古语“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就源自《诗经》中一首诗《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这首诗创作于西周灭亡后,一位西周旧臣路过旧都洛邑,见到昔日繁华的宫殿被夷为平地,种上庄稼,世事沧桑,天上人间,有感于家国兴亡,不胜感慨,因而写下了这篇哀婉悲伤的述情诗。

此诗由物(黍与稷)及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谐,在空灵抽象的情境中,蕴含着主人公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和凄怆无已之情。全诗三章,每章十句,其主要特点是用重叠的字句,全诗39个字,有36个字一直重复使用,堪称史上最“懒”的一首诗了。

但是,这样的“懒”,其实是作者有意为之,这样的回还反复地吟唱,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这样的低转婉回、一咏三叹,发出的正是一个心怀家国者的悲忧之声。宋代大儒朱熹在《诗集传》中说:“黍之离离,与稷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既叹时人莫识己意,又伤所以致此者,果何人哉?追怨之深也。”真是说中了作者的心语。

这首诗叠字很多,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三章对于结构的设置基本上是完全一样的,只有作物的生长状态和作者的心情不同。刚开始时,作物只是小小的苗,生长得极为旺盛,一片勃勃生机,和旁边破落不堪的故都形成了更加令人心碎的对比,使人悲从中来,涕泪横流。之后的两章中只修改了寥寥几字,但哀伤的基调不变,反而更加浓郁了,层层递进,悲无可诉。

这种情景与情感的递进,抒发的正是作者的故国之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何等样的人:“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充满失望的呼号,就好像后世诗人陈子昂吟出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心中所怀的,正是这种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也可以这样说,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正是受了《黍离》的启发而写。

不仅仅是陈子昂,后世许多文人写咏史怀古诗,也往往沿袭《王风·黍离》这首诗的音调。后世历次朝代更迭过程中都有人吟唱着《王风·黍离》诗而泪水涟涟:从曹植的《情诗》到向秀的《思旧赋》,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到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无不体现着《王风·黍离》的兴象风神。而“黍离”一词也成了历代文人感叹亡国触景生情常用的典故。

虽然一直被模仿,但是,从未被超越。难怪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价该诗时说:“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此专以描摹虚神擅长,凭吊诗中绝唱也。”

(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