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人杨春茂先生的旧体诗创作,在美学上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风格及传统,主要体现在他在创作中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多元化的题材和积极、乐观、向上的诗风,从而深受诗歌爱好者的喜爱;
杨春茂先生创作的旧体诗从美学的角度上看,具有壮美、意境美、风格美等特点;从其所创作旧体诗的缘由来看,一方面由于他本人对旧体诗情有独钟,另一方面得益于他扎实、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使得他能够从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信手拈来地随意抽取意象进行自由组合,再加之其自身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造就了他的诗品呈现出摇曳多姿的美学特征。
作者 | 解文超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中华古老的文化遗产积淀着我们这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义务。近年,***总书记指出,弘扬与传承中华文化,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丰厚的文化软实力势在必行。那么,作为中国文化奇葩的旧体诗创作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应该承传下去。
旧体诗是针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创作的白话诗(新诗)而言的古典体裁和形式的诗歌,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当时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表达,倡导旧体诗的创作形式应该废除,以白话代替之,故开启“新诗”的创作。为了区别这两种不同的诗体,便把中国古典诗歌称之为旧体诗。
作为旧体诗,其内容尽管博采纷呈,而就其形式而言,皆按照一定的要求创作,如平仄的要求、句数的要求、字数的要求、对仗的要求。诵其诗句,因押韵、平仄之故,读来回环往复,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韵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与之媲美。
闻一多先生在谈到诗歌创作的时候认为:“文学创作应该像是戴着镣铐跳舞,镣铐是格律,我们要跟着格律走,却不受其拘束,要戴着镣铐舞出自己的舞步。”(《诗的格律》)旧体诗的创作亦是,符合各种要求创作出来的诗歌给人以美感就堪称高质量的旧体诗了。
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旧体诗千百年来在中国文化领域中不可代替,进而璀璨于世界文化之林。就是这样一份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遗产,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旧体诗被主张废除,自此在文坛几近消失。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涌现出很多旧体诗创作者,他们汲取古代诗人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驰骋才力,抒发性情,创作出了很多佳作。杨春茂先生就是旧体诗创作的杰出代表之一,品味他的一首首诗歌,我们就会清晰地发现,其诗品呈现出摇曳多姿的美学特征。
一、杨诗具有恢弘壮观的崇高美
据美学相关理论,崇高美即壮美。“崇高”是一个与阴柔之美相对的美学范畴,在西方最早提出壮美这个美学范畴的,是古罗马时期的郎加纳斯,他在《论崇高》中认为:“凡是崇高的事物总是使人惊心动魄,其境来之情的奇特的东西,如自然界中的江河大海、火山爆发等。”
英国经验派哲学家杨格将“崇高”引入美学研究中,他说:“崇高的对象在他们的体积方面是巨大的,而美的对象则比较小。”杨格还认为,美与崇高给人的美的享受也是不同的,前者以快感为基础,而后者则以痛感为基础。
受其影响,西方哲学家大都将“崇高美”建立在“美统真善”层面上,将这一美学思想赋予人格尊严和人的自由。中国哲人将这一美学思想加以完善,将崇高美和“美善合一”结合在一起,赋予更深的文化内涵即以道德的人格审美风格。故“崇高美”这一美学范畴在中国美学史上称之为“壮美”。所以,壮美是衡量文学作品的重要特点,不容忽视。
中国“壮美”的美学思想,可以追溯至先秦,《诗·大雅·文王》中有“殷士肤敏”句,汉郑玄笺云:“殷之臣壮美而敏,来助周祭。”句中“壮”为“大”之意,又如孔子常用“大”来形容尧舜之伟业,此“大”为伟大、崇高、光辉之意,其言曰:“充实之为美,充足而又光辉为大,大而化之为圣,圣而不可知之为神。”此句的“大”,指的就是恢弘壮观之美。《庄子》对“大”也作了释义,其《秋水》篇云:“至精无形,至大不不可回”,在此,“大”指的是茫茫无际的天地之道。庄子把无限美称之为“大”或“大美”,旨在体现壮美。
综合中外思想家给予壮美的定义,杨春茂的诗歌体现着浓厚的崇高美,我们试举几例,如《峡江行忆旧》:
千里川江入葵门,暗礁激湍鬼神惊。
逆流顺水闯险道,风吹浪打练身心。
弱肩拉短万里纤,嫩足踏平千重岭。
号子吼醒儿时梦,江风吹老少年人。
经磨历劫往事乱,出生入死情景真。
纤歌己随涛声远,栈道长留岁月痕。
大江安澜再行舟,一川云水画为情。
诗人出生于四川,在川江边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成年后定居京城,花甲之年重回故土,站在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儿时随父辈行船拉纤的场景历历在目,而今坝锁大江,惊涛安澜,于是感慨万端,吟咏出这首激动人心的诗篇。
其笔势灵活多变,而又自然浑成,全诗洋溢着诗人经过岁月洗礼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从回顾“风吹浪打”的往事,到“号子吼醒儿时梦”,再到 眼前“一川云水画为情”的诗情画意,有着诗人回顾往事的沧桑之感,全是又充满着壮美色彩。“大江安澜,一川云”水,读来是那样的豪情满怀。
再如,另一首《川江艄公》:
曲直把舵定航线,起落借力扯风帆。
一篙撑准过漩流,两脚蹬定繞礁岩。
千钧神力起手下,万顷波涛溅胸间。
号子吼聚履险劲,纤歌唱散上滩难。
大码头边卸重载,吊脚楼中品苦甜。
西上东下归何处?逆水顺风江魂牵!
这首诗作于甲午初春,诗人在乌江边往访当年与父亲同闯峡江险滩恶浪生死同舟的老艄公。岁月如梭,往事如烟,爷儿俩在吊脚楼上凝望江流,相对无言胜千言。诗人内心的磅礴之气与客体事物达到和谐统一的壮美。
杨春茂善于从客观景物中捕捉美感,聚精积卒,来展示心胸之豁达。如诗中的舵、风帆、篙、礁岩等,都是以川江为背景,突出诗人在困境下有一颗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心,于宏大中见细腻。
全诗既是写景,既是诗人自己内心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概述,因物兴感,工而能化,优入圣景。在杨春茂的诗歌中,无处不见宏大之美、刚劲之美、雄浑之美。
杨春茂青年有一段军旅生涯,他在部队如饥似渴地阅读,知识陶冶了他的性情。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也是美的展现,丰富充实的军旅生涯,使他的创作风格升华到崇高美的境界。例如《腾冲国殇墓园怀抗日远征军》:
抗倭远戍出南疆,马革裹尸还故乡。
铁骑雄关入梦远,边心剑志寄恨长。
青峰哽语默忠骨,热泉涌泪哭国殇。
同仇敌忾御外侮,何故今日慰忠良?
此诗是诗人于2012年夏造访腾冲国殇墓园之后创作的,诗歌在抗日烈士的墓碑前,心情悲伤激荡。字里行间,抒怀往事,雄奇悲壮,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见的。
杨诗具有悲天悯人之情,并逐步扩展,达到家国情怀的境界。小而到小家大而到国家,乃至动物、植物,都在展现着顽强的生命力。此诗包蕴丰富,情与景、古与今,不失为一首优秀的怀古诗。他的诗歌曾不止一次地表达他主观情绪与外物的交融,又如《高原大风歌》:
人生有限梦无限,大野无言风有言。
唤醒朝圣客无数,摇醉风马旗万千。
水远难比心路远,山高自让人为巅。
长风送我行天涯,心得无数记青山。
这首诗2013年发表于《诗刊》,首联是氛围描写,为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根基,但映衬的毕竟是梦,诗人笔锋一转,在颔联中写出了“唤醒朝圣客无数,醉风马旗万千”两句对首联进行补充。
接着,颈联意在写人之颠,却不直接表达,更不和盘托出,而是用“水远”、“山高”作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突出诗人内心浩然而高远的人文格调,给读者以极大的艺术熏染,低回吟味,给人以激昂豪迈的美感与共鸣。
我们在这里探讨杨诗具有崇高美的特色,杨诗字里行间中不仅体现着文学的内涵,而且也体现着极大的美学价值。杨春茂具有家国情怀,热爱自然,反映出他心胸广阔和崇尚自然的真性情。他诗歌里体现出来的美,使人的心灵更纯净、更美,使人的精神世界能洋溢着更崇高的悲壮之感,从而起到陶冶性灵的作用。对自然一往而情深的热爱和胸中的激情从而使其慷慨雄壮,因此,杨诗美学的特点给人一种感动的力量。
古往今来的大诗人,他们的创作一定是结合时代背景而创作的,唐代诗人元稹云:“怜渠直道当时事 , 不着心源傍古人。”“渠”是代词,这里指杜甫。意思是杜甫的创作,表现的是现实生活,而不依傍古人的语言去表达感情。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重写实,尚通俗”。
杨诗亦如此,每首诗都和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用诗歌形式谱写当代社会精彩华章,用或长或短的古体诗歌歌颂着中华大地值得歌颂的事物,读来主题思想庄重严肃,诗句倾吐着肺腑之言,体现着一颗赤子之心,毫无哗众取宠之意,使理性思维融化于艺术之美中,情与景达到高度的统一。
杨春茂性格温厚、宽怀,虽然为教育部官员,但是身正气清,一身傲骨,轻功名薄利禄,这种品格也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如《读长联忆孙髯翁》:
秀才毕生功名淡,把酒凌虚咏河山。
挥洒一副惊天对,人联楼名满世间。
昆明大观楼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历史较短,因为有清朝孙髯翁所作的“天下第一长联”而闻名,故跻身中国名楼之列,与黄鹤楼、岳阳楼及滕王阁被誉为我国四大名楼。
孙髯翁所作的长联一百八十字,对仗工整,豪气冲天。上联写滇池风光,下联写云南历史,情景交隔,浑然天成,堪称千古佳作,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杨春茂观昆明大观楼后赞叹孙髯翁的高洁品格,“秀才毕生公明淡”寥寥七字,就把孙髯翁的不慕名利的性格勾勒出来,此诗寄托着诗人心慕圣贤之感。
杨诗的崇高美是独具特色的,杨春茂见证了建国初期到文革再到繁荣的新时代的发展,历经历史演变的交错时期,他的诗歌以特别的形式反映巨变时代的内涵。所以,他的诗歌从不限于形式的窠臼,把雄浑风华的境界完全融入在壮阔博大的感情之中,如杨春茂近期创作的诗歌《玉峰山访松》:
当年手植寄乡情,四十五载扎根深。
虬杆劲节倚奇石,枝繁叶茂栖苍鹰。
经磨历劫显骨气,沐风栉雨透精神。
常留云霞展画卷,好与青峰作主人。
高枝永揽山河梦,蟠根长系游子心。
诗人从军离家的时候,在渝州玉峰山鹞鹰岩畔植华山松一株。四十五年后的新春重返故地,但见松树历经风云雨雪己郁郁葱葱,故写诗记之。其虬杆劲节、枝繁叶茂、经磨历劫、沐风栉雨等客观景象展示了雄奇之境界,“高枝永揽山河梦,蟠根长系游子心”一句饱含深情,感人肺腑。虚实相间,自然流逸,内容充实。
二、杨诗具有情境相融的意象美
意象作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即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杨春茂的诗歌,皆对所吟诵的景物做一番仔细的品读,经过精心的艺术雕琢而成诗的,透出诗人热爱自然的真实情感, 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例如《 婆心斋听燕山雷雨有感》:
天地几轮回,日月观兴废。
人生听风雷,乾坤满是非。
这是一首抒怀诗,语言苍劲奔放,在一个雷声阵阵的夜晚,作者将笔一纵,出口万里:“天地几轮回,日月观兴废”,随即收笔,回到现实:“人生听风雷,乾坤满是非”,潇潇洒洒,毫无呆滞,而胸中又自有人生经验之悟,此乃运用了开合擒纵之法。“乾坤”二字,体现诗人胸中装着宇宙的大气魄。
短短二十个字,天上、人间,任意驰骋。全诗寄情于兴,正如王夫之所云:“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杨诗亦如是,写风雷,不从风雷本身着笔,而是和人生紧密相连。如此,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纯粹的自然景象了,而是勾勒出了一种大气魄。这精神一方面是诗人从日月、风雷等自然景观中挖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另一方面是诗人性格中高标、耿介一面的自然流露。
又如《 司马台长城听胡笳十八拍》:
绿树翠拥司马台,野花满岭何人栽?
红杏笑迎访客到,山风轻叩柴门开。
煮茶烟暖绕瓦屋,沽酒人醉卧石阶。
长城多情诉往事,又闻胡笳十八拍。
此诗借司马台长城的“野花”、“红杏”、“山风”等自然景色抒发自己的怀古之情,情景相生,意境开阔,烘托出清新自然之美。结尾句选用胡笳十八拍的典故入诗,犹如在舒缓高亢激越的旋律中,突然奏出了低沉之音。这首诗创作的艺术形象,含蓄深沉,而又如泣如诉,以景写情,物我交融,在变化错综之中呈现出和谐之美,情韵悠长。
由于工作的性质, 杨春茂常年往返于边远山区的学校,为那里的教师做培训,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在匆匆行进停留间,感悟、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如他去云南乡村学校培训的路上经过香格里拉,于是就有了这首《眺望香格里拉》:
一派烟霞任浮沉,几脉峻岭显高深。
三江激浪涛声远,四季峰巅雪色新。
千山逶迤展画卷,万壑青碧映云锦。
包容沧桑看世界,浩荡风云洗乾坤。
这首诗歌是诗人眺望香格里拉所抒发的情怀,前三联,用重彩抹出一幅烟霞满天、万壑青碧、雪山美景的画面,其壮美的景色令人心驰神往。通过这首诗,让我们在宇宙沧桑中感受到了空阔、自由之趣。
可是,诗人的旨意并不在于此,紧接着,笔锋一转,感而慨之——“包容沧桑看世界,浩荡风云洗乾坤”,使我们明白了这首诗的真正内涵,原来是寄托出对宇宙无限的豪迈之情,脉络宛输,辞采稳称,情志真切,兴致有它。壮美和感慨相融,现实与瞻望同在,更显示了诗人的笔力之功。
从上述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杨春茂的诗歌有着多层次的变化而使意境更为丰富,跌宕多姿而不流于俗。正如王世贞在《艺苑卮言》所说的:
前疏者必后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又说:
一开则一阖,一扬则一抑,一象则一意,无偏用者。
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国维提出“境界说”,即意与境高度融合。他认为“境界是美学的本源”。他在《人间词话》中说: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杨春茂的诗歌写景寓情,而且体现着真性情。如《观百里峡瀑布》:
燕岭飞流百丈弦,喷珠扬玉挂高岩。
此间风物美如画,何事远行辞碧山?
这首诗载于2012年第七期《诗刊》杂志,诗人以“美”为线索,把“燕岭”、“飞流”、“高岩”这些分散的景物,有机地连缀成一副有声有色、动静相宜的艺术画面,仿佛山水画。
在短短的四句诗中,从景物着笔,以景寓情,极富神韵。前两句写燕岭的飞流就像百丈的琴弦,喷薄的雾珠就像美玉挂在高高的山岩上。精到的比喻,带领读者进入一副至美的山水画中。后两句由衷地赞叹“此间风物美如画”,又引导读者去想象那壮观的美景是何等的动人心魄。全诗活了,大自然的景色被赋予了灵动生命。“何事远行辞远山”,表现了诗人眷恋不舍的深情。
这首诗折射出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诗人并没有对这些大自然的景物进行精雕细琢,而是从视觉、听觉等摄取最能体现自己情趣的景观,把感情融入到景色中,含蓄蕴藉,笔墨疏淡,别具一格。又让读者读出禅趣,即自然、天趣、神韵相结合,这是杨诗一贯的风格。
杨诗紧紧抓住自然之景与心中之情的完美结合,这正是他几十年受传统文化深研所致,在杨诗中,没有一首是无聊的应酬、吹捧、无病呻吟之作。可见其诗品高尚,这是杨诗成功的原因,也是杨诗美学思想中不可忽视的一面。
三、杨诗具有超凡脱俗的风格美
诗风是由独特的内容美(或内在美)与形式美(或外在美)的统一而呈现出来的、在风格上又富于摇曳多姿变化的美来表现形态。杨春茂的诗风具有俊朗之气和清新之调,这种风格的形成,正是他人格的体现,诗品亦如人品,正是他诗风形成的主要因素。如《咖啡心语》:
春醉百花秋赏月,夏沐清风冬凌雪。
莫将俗事挂心头,人间尽是好时节。
杨春茂经常在幽静的咖啡馆写作,休息之余,偶尔会和三两个知己边品咖啡边畅谈人生,所以说,诗人生活无处不诗。这首诗语言简练,意态自然,寓情于景。初读,诗歌好像完全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描述的,细细品读,尽显诗人的世界观。
诗人选择了生活中最常见的喝咖啡这一生活细节,寥寥几字,便道出了诗人的品格——“莫将俗事挂心头,人间尽是好时节”,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诗人性格的超脱,展示给人的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杨春茂淡泊名利,喜好佛学,经常和僧人谈古论今,如《 龙泉寺访出家博士》:
五蕴皆空六根净,一朝出家远紅尘。
修身养性析功利,读经寻理悟人生。
悟道参禅天意近,慈航普渡境界新。
绿水青山好风景,真善美爱满乾坤。
龙泉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凤凰岭, 最早建于辽代,是位于北京一座集佛教、道教、地方宗教于一体的著名文化景点。传说继升和尚经常在此打坐,多次看见赤链金蛇围绕左右,龙泉寺因故得名。
这首诗就是在龙泉寺访问出家和尚后写的,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情怀。诗歌笔调古朴,描写省静,兴象深微,出世情怀毕现。“ 悟道参禅天意近, 慈航普渡境界新”,诗人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世俗的一切烦恼,仿佛人世间的一切俗事皆已幻化升腾,只有僧人读经之声响彻耳边,这悦耳的佛音把人们引领到了一个空灵之界,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无限空间。
杨诗的魅力,确实是吸引读者的。他的许多诗歌内容博大精深,其描写手法有精雕细琢的,有波澜壮阔的,有的如叙家常的,显示出一波三折的美感,即使是短小篇章,也有一番情趣,如写雨后草原:
风吹草低牛羊见,雨洗大野翠无边。
云开天地共一色,碧草青到马蹄前。
——《雨后草原》
如写纳木错景物的,则是:
牧场卧牦牛,荒原驰藏羚。
眼底山涛静,耳畔天籁鸣。
——《大美纳木错》
有写送故人的,则是:
明朝酒醒归何处?梦随李杜到江陵。
一川云水故事远, 双流波涛韵律亲。
——《朝天门送故人》
有赞叹李白诗的,则是:
高情出象外,逸气繞笔端。
风雨任平生,聊寄山水间。
——《读李白山水诗有感》
有写喜鹊筑巢的:
雄飞雌绕择良木,爱筑巢新衔素柴。
待到瘦红肥绿日,新雏斗羽戏松台。
——《又见喜鹊筑新巢》
以上所举诗例,无不语言朴素,细致生动,感情真挚,意境优美,匠心独运,皆表现了杨诗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不仅与杨春茂的经历有关,也与他的艺术修养有关,又与他的美学风格有关。
写景,都是他目力所及之景,不假刻意雕饰;写情,重在展示心灵。正因为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即使杨诗有的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总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庄子·天下》说:“诗道志”;《荀子·儒效》云:“《诗》言其志也。”各家所说“诗言志”意思为赋诗言志、言诗人之志,“志”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杨春茂的诗歌亦如此,用其真挚的情感、高尚的风格,然后发言为诗。在倡导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时期,杨春茂坚持创作旧体诗,为当今学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经验,亦为榜样。
作者 | 解文超
单位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因微信公众号改版,为防止错过中国教师报的推送
请【星标】或文末点【在看】哈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