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我们为什么不喜欢贾平凹女儿的诗?

1 已有 383 次阅读   2021-02-17 16:04
我们为什么不喜欢贾平凹女儿的诗? 

“诗坛已经病入膏肓”,这是一句文学评论家发出的呼告。

评论家的这句话让两个人走上了热搜: “贾平凹女儿发表的诗歌引质疑”

作为国内顶级作家的贾平凹(wā)和拥有诗人、副教授等多重身份的女儿贾浅浅。

作为越来越远离大众的议题——文学再次走入社会热点的领域,引发几乎是全民级别的讨论。

01.

先来看贾浅浅的两首诗歌:《3月27日J先生生日》和《那年,那月,那书》。

按照文学评论家唐小林的说法,这两首诗 “把废话分成行——仿佛是一路狂按回车键的产物。”

正是唐小林写了《贾浅浅爆红,突显诗坛乱象》的10W+爆文,使得平时较为清冷的文学公众号得到了广泛关注。

唐小林也并非业余爱好者,他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可谓行内人。

所谓的“回车键分行写作”,即是说明明一行可以写完的文字,非得转到下一行,在这样故作高深的装饰下,形成了所谓的“诗歌”。

什么意思呢?

《3月27日J先生生日》里,明明可以写成“依然开会,吸烟,写稿子”,却非得在“吸烟”和“写稿子”直接按回车键换行。

当然诗歌难免有时候为了强调意象等会选择换行,可贾浅浅被唐小林等人抨击的最大原因是——水平。

首先是作为副教授级别的文学工作者在错别字上屡屡犯错:

特别是分不清“功夫”与“工夫”,可在这上面确实得下点儿功夫。

其次是作品中存在不少的文史知识方面的硬伤。

再次是内容素材上太过浅白,包括但不限于育儿心得、家庭琐事等。

特别是聚焦于“J先生”,也就是贾平凹,大书特书,感觉像是在家门自夸,一曲凡尔赛文学的讴歌。

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贾浅浅诗歌里醒目的屎尿类意象。

在《日记独白》直写女性“两腿间流出来的东西”,在《Z小姐和Z先生》直写不可描述的事情。

稍微调和一下便是妹妹在床上拉屎,有娃在办公室尿尿等内容,说的好听点就是粗制滥造的cut片。

没有意象时,则用脏话表达情绪:

我已经没有欲望  

再驻足观望   

去他**

我摇晃得更厉害   

在不知要

走到何处的路上   

我向老天   

竖起了中指

这是一首名为《希望》的诗,除了押“ang”的韵,粗看并未看出什么深意。

由于这些内容实在有违传统诗歌优美的形象,以及有碍观瞻,在这里不再赘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搜集。

也就是说,被人人喊打的贾浅浅的那些诗歌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什么深意。

严格意义上来说,就不是大众心中的诗。

02.

通过这些形容,唐小林直指贾浅浅的成功另有蹊跷。

贾浅浅,1979年生,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贾平凹文学馆常务副馆长,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32届高研班学员,参加第35届青春诗会,出席第八次全国青创会。

为什么写得如此没水平的贾浅浅能参加第35届青春诗歌会呢,能成为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副主席呢?

毕竟青春诗会被誉为中国诗坛的“黄埔军校”,能入会者需经过层层筛选,入会者必然是优中选优的优秀诗人。

可“贾浅浅的诗最多只能称为‘玩票’,根本就没有进入诗歌的殿堂。”

但这并不妨碍贾浅浅拿奖拿到手软。

2017年,贾浅浅获得第二届陕西青年文学奖诗歌大奖,获奖的是组诗《心迹》。

此次文学奖的主办单位是《延河》杂志社和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延河》杂志的主编是贾平凹,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的副主席是贾浅浅。

唐小林愤慨地写道:

此项大奖的“裁判员”和“运动员”都出自同一家——难道贾氏父女真的是为了文学,而举贤不避亲?

但其实在唐小林的评价之外,贾浅浅的其他头衔也值得注意。

为什么仅仅是硕士学位(在读博士),就能成为211学校西北大学文学院的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用硕士去辅导硕士,在如今我国的211学校里非常罕见。以西北大学2020年教学科研岗位招聘为例,都是博士、博士后起步,文科博士不超过34岁。

可在2018年上岗的时候,贾浅浅已经是39岁的硕士了,尚且不具备博士学位。

而比副教授低一级的“讲师及助教”栏目里的教师几乎都是博士。

而同级的拥有硕士学历的副教授在年龄上往往比她大许多,当年考评的时候可能只需要硕士头衔。

这个问题非常突兀地出现在西北大学文学院师资队伍的网页里。

然而当我们回顾贾平凹的人物经历就会发现一些端倪:

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那正是贾浅浅工作经历的第一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现当代文学”)

2015年,西北大学“贾平凹研究中心”成立。

(2018年,贾浅浅就从西北建筑科技大学转到西北大学工作)

2020年,西北大学的贾平凹文学馆成立。

(贾浅浅的头衔上多了一个“贾平凹文学馆常务副馆长”)

贾浅浅几乎每步人生道路的变换都在跟随父亲贾平凹的脚步。

最后贾浅浅作为副教授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关于自己父亲的。

除了诗歌和散文的“我的作家父亲”的系列外,贾浅浅发表在《文艺争鸣》上的严肃文学评论也是关于父亲贾平凹的。

其科研成功无不与父亲贾平凹有关。

这就面临社会科学一个基本的问题——研究一个非常亲近的人的过程中,能否保持足够的价值中立?

在人类历史上的二代作家里,往往会主动避开与父辈的比较,更别说主动拿父亲做文章的。

只能说贾浅浅的做法确实另辟蹊径了。

这是因为贾浅浅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还是说贾平凹恩庇子女了呢?

作为裁判员的父亲判罚上倾向于作为运动员的女儿了吗,还是说作为裁判员的父亲严以律女下培养出了出色的运动员女儿?

这些问题也许没有明确答案,有的可能只是文学回忆录的罗生门。

03.

这还不是这件事最大的痛点。

最让大家深切关注的是很多知名作家对贾浅浅赞不绝口。

《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彭敏专门写文章:

中国作协会员杜阳林认为贾浅浅是个保留着童真的女诗人:

贾浅浅的诗人身份是“业余耕作”,她广为人知的主业是文学系的教授,对于教书育人,她有非同一般的敏锐视角,总是从旁人难以想象之地,去拓展生活中随处可得的诗意。

有一句确实说得别有深意,对于贾浅浅来说,“万事皆可入诗”。

时任新华社珠海特区支社社长的张愈升夸赞:“已步入中年的贾浅浅,落落大方,温婉隽秀。”

当时是在“贾平凹文学馆”开馆典礼上宣读。

还专门搞出了一个“贾浅浅诗歌研讨座谈会”,著名诗人西川、欧阳江河等专家对贾浅浅的诗作进行了精到的点评。

诗人西川认为贾浅浅的诗作写得“寓意深遂,有趣味,原创性强,并且能在诗里表现出幽默感,这是很不容易达到这一点”。

这可是写了“你可以嘲笑一个皇帝的富有,但不能嘲笑一个诗人的贫穷”的西川,也是那个写了“所谓未来,不过是往昔。所谓希望,不过是命运”的西川,更是那个顶着极大的压力整理海子浩繁纷乱的诗册的西川。

诗人欧阳江河说:“贾浅浅诗歌有灵性,是万物有灵的东西,正如同她的名字一样,贾浅浅的诗,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浅浅地写,浅浅地读,意蕴淡一点,自然一点……”

那可是写下“除了那些热血,没有什么正在变黑。除了那些白骨,没有谁曾经是美人”的欧阳江河。

他评论的正是《我的娘》这首诗歌。

让专家去研究小白,反向可能相当于某某小白歌手在台上去点评某某实力唱将。

不要对号入座。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更是文学圈的个中好手。

2018年1月,张清华为贾浅浅的诗集《第一百个夜晚》作序:

“但她还是亮开了嗓子,在与自然和万籁的合唱中。如此和谐,如此清脆而不同流俗,有某种自来通灵的气质。”

2020年10月17日,“贾平凹文学馆”开馆典礼上,张清华夸赞贾浅浅的诗:

“语言非常地平净自然,纯朴灵动,让人读了后不着痕迹,又见风领。”

第二天,在西安举行的张清华《海德堡笔记》分享会上,贾平凹罕见发言,称赞张清华:

“如今不少散文,要么特别艳,要么特别浅,要么就事论事,但这本书可以当作散文来读,也可以当诗来读,也可以当哲学评论笔记来读。”

这算不算投桃报李?

你为我女儿点赞,我为你出书撑腰。

《文艺争鸣》就曾把贾张二人组织起来交流。

《文艺争鸣》还专门搞过贾浅浅诗歌研究专栏,请了包括张清华在内的一些专家。

张清华真的足以被视作“贾浅浅文学研究第一人”。

被邀请的专家里有人是贾浅浅的西北大学的同事,作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陈晓辉,他夸赞:

“贾浅浅可能就属于‘生而知之者’,注定是‘天成的’诗人,甫一出道,就像一只轻盈的百灵,用婉转嘹亮的歌声恣情肆意地吟诵着对自然和人世的思考与情怀。”

不看内容,单看文字来说,这一段确实像是文学教授的文字功底。

被邀请的还有福建人民出版社的朱必圣,他用全球化的视角夸赞:

“浅浅的诗……不失为一种现代诗歌的新表达,是奥斯维辛之后,中国当代女诗人书写生活的一种新的方式。”

在文化界有句名言:“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而贾浅浅让这一历史发生了重大转变。

在朱必圣的言语里,俨然有一种“天不生浅浅,奥斯维辛之后如长夜”的感觉。

这是我见过最极致的夸奖,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是什么级别的诗人才能让一本严肃的核心期刊去整期地研究?

杂志的社长和总编叫王双龙。

贾平凹与《文艺争鸣》主编王双龙关系非同寻常,2019年,他们一块儿出席了青年诗人的研讨会,可谓交谊匪浅。

无论是忌惮,崇拜,还是讨好,文学圈的人都在追逐“贾平凹”三个字的金字招牌。

这三个字背后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这样的身份在背书。

慕名者不仅会爱屋及乌地推崇贾平凹女儿贾浅浅的诗歌,还会推崇贾平凹的书法。

早年间媒体报道,贾平凹的字一尺可以卖到几万块钱。

即使面临巨大质疑,慕名而来的人依旧很多。

就像这次热搜后,记者去问一些文学工作者,他们依然坚定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知道了热搜下的大众风评后,某报资深编辑、诗人巴灵依旧表达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贾浅浅的工笔叙写儿童的生活细节细腻具体,展现了儿童情态别样的天真单纯。

除了专门的文学圈的人,也有网友喜欢她的诗,在唐小林的那篇10W+文章下写出了置顶的评论。

自认为是“贾平凹的保皇派”,由于文章在商洛作家圈惹了众怒后,前来讨伐。

他用饭圈惯有的手法,豪赌广东的一套房,坚决拥护贾浅浅。

除了抨击唐小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叼盘侠”外,并没有实质性的论点论据。

很难确保,如果他输了以后,会不会兑换广东某地这样的一套房?

04.

所谓“皇帝的新衣”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很喜欢穿新衣服的皇帝,骗子骗他说他穿了件透明的衣服,只有聪明人才看得见。

皇帝穿上了衣服自鸣得意,谁也不会说自己笨,说自己没看到。

在游行大典上,皇帝没有穿衣服招摇过市,但是老百姓很自然就揭穿了这个骗局,并且让皇帝感到羞愧,但还是得装模作样地将游行举行完毕。

“皇帝的新衣”穿久了的人,容易自欺欺人。

贾平凹的女儿贾浅浅爆红,背后是各路文学名家和诗人积极为贾浅浅的诗歌撰写评论,溜须拍马。

沉浸在过度的喜悦中久了,贾浅浅也会迷失了方向,就像她的工作感悟:

“我自担任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副会长以来,配合工作,出谋划策,探寻各种鲜活做法, 也不过是为协会相关工作井然有序和高效运作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罢了。

“也不过是为……罢了”,这是多么优美的中国话,多么铿锵有力的凡尔赛文学。

话说回来每个人都会自夸,都不得不有时候在简历、年终报告上增添几分色彩。

这是每个人的自由。

她写什么样的诗,是她的自由。

或好或坏,反正屎尿屁都在那里,都可以说是“自由的表达”,“表达的自由”。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说说这种文学圈的“皇帝的新衣”的现象,至于诗作水平本身如何并不相关。

文学圈内相关的人强捧这个诗,硬要说这个诗很好,那我们就不答应,不认可。

因为这就是很烂的诗,并不因为她是贾平凹的女儿就变好了,并不会因为唐小林莫须有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就变好了。

否则后果很严重,就像不少网友总结的:

“因为,现代诗的每一次社会化传播都与最优秀的文本无关,都是以对现代诗的戏弄与伤害结束的。”

就像不少网友发问的:“当今的中国文学真的超级差吗?”

文学圈里的《平安经》令人感叹一文用千篇的重要性,因为追捧他的人追捧的是他的官员身份。

这些数不清的领导诗歌给人一种别开生面的印象,也能像贾浅浅一样那奖拿到手软。

看到这里,想想过去我倾力相授的奇葩写诗模式,现在你也可以写一首在文学史上标新立异的作品了。

我和阿漆见面很早,那时他还帅

一次我看着他卖猪肉

那唏嘘的胡渣子,那神乎其技的刀法

风跟着他,提走了菜市场的掌声

当时我对他说:今晚老地方小度。

在睁眼说瞎话的追捧下,作二代、学二代更加享受到了本不该属于他们的资源,导致了竞争的不公平。

所谓学阀涉及的依然是社会流动性的问题。

未来如果更倾向于“精英再生产”,而不是“精英循环”的方式,那就是意味着普通人或许连写诗都没资格了。

未来如果更多人像方方、贾浅浅一样无不煽情地追忆家族往事,那就意味着普通人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只会写着几个字——“我们的父亲”。

文学、科学应该比拼的是技术含量和造诣水准,而不是“人情世故”。

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贾平凹女儿的诗?

因为,我们不能接受袁华写的一等奖作文——《我的区长父亲》。

浙江农村,能有多豪华?

政治正确正在毁了创作自由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