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诗词歌赋] 《未来是一个清晨》:以诗歌名义致敬春天

1 已有 362 次阅读   2021-04-25 09:21
《未来是一个清晨》:以诗歌名义致敬春天 

4月22日,世界读书日的前一天,在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电梯里偶遇文学编辑耿会芬。这是我们的第二次见面,第一次,还是五年前一个春日的下午,文艺社“为你读诗”的小型活动现场,她吟唱的歌,和我的读诗,让我们对彼此留下了印象。后来,在网络上还有过好几次关于文学、诗歌、新书、红楼的交流,巧的是,相逢都在4月,都在春天。

这次的偶遇让我们彼此惊喜。她热情地说:“我送你一本我编的书吧,你应该会喜欢。”于是去到她的办公室,从电脑下的柜子抽一本诗集递给我。我看了一眼封面,《未来是一个清晨》,作者索菲娅·安德雷森。对我而言,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我知道,这一定是一本好的诗集。因为我相信,一定有些会在春天里相逢的美好。打开书本,读完,没有悬念。

安德雷森曾在国内外屡获大奖,包括葡萄牙语文学最高奖项——卡蒙斯文学奖(1999年)。作为该诗人在中国大陆首部诗集,《未来是一个清晨》在当当新书榜上位居前列,目前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7。

4月的长沙,久雨初晴,空气中弥漫着香樟树的芬芳。一切都刚刚好适合这一本春日的诗集。             撰文/本报记者储文静

“葡萄牙当代诗歌最高贵的声音”

曾有人说过,有些诗人像建筑师建设家园:写诗——一首诗一首诗地,一块砖一块砖地,而对于索菲娅·安德雷森来说,整个世界就是家园,诗歌仅仅是关乎看和存在的事情。诗歌的事实和生活的事实,在她是不可分的。她把诗歌定义为“一种存在的艺术,不需要我的时间和劳动。它不要求我拥有科学、美学或理论。相反,它需要我存在的全部,一种比我的理智还要深邃的涌动的意识。”

索菲娅·安德雷森出生于葡萄牙北方重要城市波尔图,父亲管理着一座矿山,家里还拥有一个庄园。

索菲娅在庄园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她三岁尚不识字时已能够背诵诗句,第一次随家人去海滩休假,她看到了影响她一生的大海,12岁开始写诗的时候,首先记录的就是大海给她留下的印象,从此大海成为她诗歌中不断吟唱的主题。对她而言,大海就是自然最明澈、最辽阔、蕴含着无穷伟力的一部分,因此大海成为她许多诗篇的灵感来源和抒情对象,甚至她的墓志铭也是渴望死后与大海共度时光:

我死后,要回去寻找

我没有和大海共度的一个个瞬间

17岁在波尔图完成中学学业之后,索菲娅来到里斯本攻读古典语言课程,对荷马的史诗特别感兴趣,同时开始和许多诗人交往,其才华逐渐得到文学界人士的欣赏。索菲娅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女性,她有着好莱坞明星一般的外貌,气质高贵优雅,加上逐渐显露的才华,因此她几乎成为文学圈里的“大众情人”。

与她同时代的诗人埃乌热尼奥·德·安德拉德回忆说:“她所有的朋友都或多或少地爱恋着她,也许因为这个原因,人们才不同意她结婚。然而索菲娅还是和一位律师结婚了,他们共育有五个子女。

婚后,开始做全职母亲,但没有终止文学创作。由于要经常给孩子们讲故事,她还开始了儿童文学的写作,这些作品现已成为葡萄牙儿童文学的经典。

索菲娅在葡萄牙文坛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葡萄牙诗歌女皇”。她多次获奖,1994年葡萄牙作家协会授予她“终身文学成就奖”,1999年她在八十岁高龄时又荣获葡萄牙语世界最高级别的文学奖项“卡蒙斯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以葡萄牙语从事创作的女作家。她2004年逝世后,灵枢被安放于葡萄牙国家先贤祠,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迄今只有两位女性栖身先贤祠:索菲娅和葡萄牙国宝级“法多”演唱家阿玛丽娅。

“诗歌是我对宇宙的理解”

索菲娅的文字里有着经典的、纯粹的风格。葡萄牙著名诗人若热·德·塞纳对她这样评价:“这是葡萄牙当代诗歌最高贵的声音。我们看到,她充满音乐感的诗句是一种充满激情的呼唤,是对人类和睦共融的追求,是生命的热度,是爱情坦荡的表白,是对不可抗拒的自由的渴求。”

《未来是一个清晨》的译者姚风是澳门大学葡语系教授、诗人,他认为索菲娅致力于一种纯粹抒情诗的写作,她善于发掘普通词语中的内在能量,剥去它们的浮夸和冗赘,最大限度地去追求诗句的纯粹。她的诗歌写作既根植于葡萄牙的历史和文化,也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她把诗歌铺成一条路,沿着这条路去实现自我的升华,从而走近真实和自然。因此,她常常感叹自我的迷失,从而通过词语去寻找另一个自我,而这个自我,是纯洁的、本真的、自然的,最大程度地去接近自然。

索菲娅热爱自然万物,但是她拒绝人格化的自然,自然本身已经是和谐的秩序,就像在希腊人眼里,自然是神圣的,这种神圣是在自然的和谐中显现的。诗人抚摸着万物,仿佛一个沉浸在爱中的灵魂探寻着万籁的神秘之音。因此,索菲娅的许多诗都是自然之诗,对自然万物心怀敬畏和感恩之心,只有在自然的怀抱中她才感觉安全和安静,仿佛回到了家中,而人类现代社会的疯狂会斩断自然之根,让它漫无目的地漂浮和流浪。甚至被视为现代文明象征的城市,在她的诗里也是自然的反面形象;她憎恨城市对自然的侵蚀和对人自然天性的异化,她不喜欢那些“没有悲悯之心的街道”对海员因失去大海而不得不在城市漂泊表示同情。

索菲娅认为:“诗歌是我对宇宙的理解,我和万物发生关联的方式,我对真实的参与,我与声音和形象的遭遇。那就是为什么诗歌述说的不是一种理想的生活而是一种实在的生活:一扇窗的角度,街道的共鸣,城市和房间,一堵墙投下的阴影,一张突然出现的面孔,星辰的寂静,距离和明亮,夜的呼吸,椴树和牛至的气息。”

她还说,“诗歌是不可穷尽的东西,有生命的东西。它开始于我们于事物的关系,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神秘的。没有什么的思想,人是无法在世界中居住的。”

从庸常的生活中抽取快乐

索菲娅没有完成大学学业,但她留在了首都,不久就成了首都文学生活的一个富有生机的部分。她的第一本诗集发表于1944年,已经显示出一种经典的、“纯粹”风格,很少使用标点符号。她后来的书在主题上变得更为宽阔,理智更为丰富,但是那种纯粹的风格依然保留着,甚至有所加强,标点符号彻底消失了。这种本质的、浓缩的措辞让人想起葡萄牙民族建筑的朴素风格,索菲娅认为它对她的诗歌发生了关键性的影响。“风雨洗白的石头房子,宫殿和更为简单的建筑,有着闪耀瓦片的建筑正面,它们是来自摩尔人的古老遗产,充满了反射,像镜子一样,充满了想像,我们的想像与瓦片交互作用--我认为所有这一切都进入了我的诗歌之中。”

索菲娅十分倾慕古希腊文化,与古希腊人物的对话是她诗歌的另一个主题,与此同时她作为一名天主教徒,希望异教的思想与天主教的思想可以和谐地调和互补,从而让人间充满更为宽容的博爱。不过,她并不是上帝俯首的奴仆,上帝也不是虚无缥缈的存在,她认为在人存在的地方就有上帝,或者说,升华的人性就可以抵达神性的境界。

索菲娅的诗歌没有省略黑暗、残酷和眼泪,但她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她知道如何从庸常的生活中抽取快乐,她拒绝把痛苦当作命中注定的东西:一缕阳光,几朵浪花,甚至一篮火候恰到好处的面包都能安慰这个优雅的女性。她的人生就像一个天平,“在天平的一端,装的是人类离别的体验、痛苦的良知和对时间杀手的抗拒;在另外一端,装的也许是平和的心境,悠然的抉择,还有永恒的阳光、大海和风”,文学评论家玛丽亚·若昂·博杰这样评论索菲娅的诗歌。

阳光的背面是黑暗,黑暗覆盖着死亡。索菲娅从来不回避死亡,不断消亡的时光也是她诗歌的一个主题,但是她把时间的尽头当作回归之路,死亡使人摆脱了时间的统治,自我的灵魂和肉体得以解放,在另一个安宁的世界中获得最后的纯粹和完整。也许她真正热爱的,是以高贵的生命学习如何死亡的艺术。现在,索非娅在走过漫长的生活之路后,永远回到了她喜爱的大海的身旁,继续倾听潮起潮落的喧哗,她应该死而无憾。

对话 未来是一个清晨,也是一个孩子

潇湘晨报:索菲娅·安德雷森对于国内读者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你是怎么想起要编这么一本诗集的呢?

耿会芬:2017年夏天,在一场诗歌推广活动上,我读到了一句诗:“为你,我将创造一个清纯的日子/自由得像风并周而复始/如同绽开的浪花重重。”第一次读到,我就被它击中了。大声地、默默地,我读了好多遍,一下子被迷住了。短短的几行字,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和音乐感,而诗句后面那个人,是如此的纯洁、深情,而又大气、健朗!活动结束后我就去查了这句诗的出处和作者,就这样,第一次听说了一个名字“索菲娅·安德雷森”。

2018年,有次跟诗人、翻译家姚风聊天时,我跟他提起了那句诗和索菲娅·安德雷森。姚风老师一下子激动起来:“这是葡萄牙的国宝级大诗人!我非常喜欢她!我已经翻译了她的一些诗,在澳门做了一个中葡双语的诗集,我回去就寄给你看!”诗苑译林“可以做她的诗集,她的诗在大陆还没有出版过!我可以继续翻译!”后来就有了这本书。

潇湘晨报:作为索菲娅·安德雷森在内地出版的第一本诗集,这本书在出版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

耿会芬:姚风先生是澳门大学葡语系教授,自己是优秀的诗人,因为对中葡文化交流做出的出色贡献,被葡萄牙总统颁授过“圣地亚哥宝剑勋章”。他对葡萄牙当代优秀诗歌在国内的传播非常热情,那次聊天之后,他就通过葡萄牙的朋友着手联系安德雷森的诗歌版权。因为安德雷森本人已经去世,她的作品版权由葡萄牙一家出版社托管。几经辗转和漫长的等待,我们终于在2020年1月份拿到了出版授权。姚风先生还非常热情地联系葡萄牙驻华大使馆,为这本书的出版争取葡方资助和发布协助。

2020年2月份,姚风老师的翻译完成。这个时候,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已经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葡萄牙也陷入了危机之中。姚风老师交稿的时候在电话里问我:如果葡方因为疫情,不能给诗集提供资助和新书发布的帮助了,书还会如期出版吗?我说:“会!因为把这样优秀的诗人和诗歌带给中国读者,就是我们的事情!而且我的第二个孩子会在九月底出生,我会在休假之前把书做出来!”

潇湘晨报:这本书的书名和装帧设计都很特别,是想表达怎样的意境呢?

耿会芬:书名是2020年3月底确定的。来自书中的一首诗:“我们要感谢花朵/是它们在自己身上/纯粹而持久地/坚守一个古老的诺言:/未来是一个清晨。”那时,国内的疫情已经即将度过最危急的时刻,而我腹中的小生命也正要开始施展她的拳脚。我很喜欢这个书名。

书的封面上,是一幅钢笔画,是艺术家刘以林的作品。简洁,抽象又灵动。印制的时候做了烫银处理,在天青的封面底色上,显得清新而精别致。

在跟设计师沟通的时候,我很细致地描述这本诗集的文本气质和设计想要的感觉:在一个晴朗的暮春清晨,天刚蒙蒙亮,你独自穿过绿色的田野,走进一片树林。金黄嫩嫩的太阳升起来了,整个世界就像刚被创造那般的清新。新绿满眼。鸟鸣欢欣。你一抬头,看到前面有个圆圆的蜘蛛网,上面缀满了露珠,在阳光下就像一个闪闪发光的古代车轮……你深呼吸,一任饱含着树香、草香、花香和鸟音的空气充满肺腑,全身心就像刚被荡涤了一样纯洁……就像作者的诗句那样:“让我在这个清晨畅饮,自然万物的和谐与力量”。董严飞老师的整体设计,很好地传达了这个感觉。

2020年8月31日,我把全套文件交付给印务。一个月后,书和我的第二个孩子,几乎同时诞生。我翻开这本书,就像捧着我娇小的孩子。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