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诗词歌赋] 苏轼这首诗只有12字,却能读出28字,令人大开眼界

2 已有 360 次阅读   2021-05-08 10:25
苏轼这首诗只有12字,却能读出28字,令人大开眼界 

绝句、律诗、乐府诗,是我们常见的几种诗体。

其实除了这些,古代还有很多有趣的诗体。

例如“回文诗”,这类诗的最大特点就是回环往复,正读倒读都能成文,最早出自才女苏若兰的《璇玑图》。

她的《璇玑图》只有841字,但是却能解读出几千首诗,堪称“千古奇闻”。

而宋人李禺的《两相思》更是绝妙,顺着读是思妻,倒着读是思夫,所以后人都说男人应该顺着读,女人应该倒着读。

还有“宝塔诗”也十分奇妙,从一言起笔,依次增加字数,逐句押韵。最初只有7句,后来甚至增加到了十字,十五字。

这类诗形如宝塔,又对仗工整,读来别有一番风韵。

北宋的大文豪苏轼还发明了一种“神智体”,是一个类似于谜诗的题材。

这类诗以意写图,通过改变字形的大小、粗细、长短、颜色、等等方法,使之呈现出不同的外观,让人自悟,又因其设想奇特,故称为“神智体”。

其最出名的代表作当属苏轼的《晚眺》,全文如下:

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

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小故事。

传说宋神宗年间,北方的辽国派了一个使臣来到大宋。

这个使臣虽出身蛮夷,但却博闻强记,还写得一手好字。

他来到汴京后,常常出入翰林院,用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为难翰林学士。

翰林学士被搞得焦头烂额,最重要的是有些问题他们也答不上来,弄得一向以“礼仪之邦”自称的大宋臣民很是没面子,于是神宗便请来了大文豪苏轼。

苏轼见到辽国使臣的时候,也不多话,只是在纸上写了首诗,道:“我这有一首七绝《晚眺》,请先生念一下。”

辽国使臣以为苏轼会出什么样的难题,没想到只是让他读诗,心想:“读诗有什么难的,看来苏轼也不过如此。”

可是他一看那张纸便惊呆了,只见纸上写着12个字,或长或短,或竖或横,或正或倒。

他看了半天也不得其法,不禁汗流浃背,这才明白苏轼之才,从此再也不敢在宋人面前妄自尊大。

现在再来看看这首诗。

诗歌第一句“长亭短景无人画”,诗人将“短”字写得极长,“景”字写得极短,构成了一种“长亭短景”的意象;而繁体字的“画”底部可异写为框内“人”字底,诗人这里省略了“人”,可不就是“无人画”。

第二句的“老大横拖瘦竹筇”,“老”字写得又粗又大,所以就是“老大”,而“拖”字是横着写,便是“拖”,“筇”的竹字头有写得特别细瘦,就形成了“瘦竹筇”。

第三句“首”字是反着写,繁体字“雲”,上雨下云是分开的,而“暮”字地步的“日”是斜着的,所以连起来便是“回首断云斜日暮”。

再来看第四句“江”是弯曲的,“蘸”字是倒着的,“峰”左侧的山是侧着的,所以最后便是“曲江倒蘸侧山峰”。

关键这首诗还写得颇有意境,首句的“短景”,是指白昼将尽,暗合诗题的“晚”。

而第二句写的是一个老翁柱着拐杖,眺望远方。

他看到了什么呢?三四句写的便是他所见之景:他回首眺望,只见西方断云落日,然后他又低头看着曲折的江水,只见山峰倒映其中。

寥寥数语,情景交融,便将一个迟暮的老人羁旅天涯的情思描写得淋漓尽致。

短短12字,却能解读出28字的七言绝句,真是令人大开眼界,难怪辽使看后心服口服。

而这样好玩有趣又颇有意境的诗句,恐怕也只有苏轼能作了。

不知你还知道哪些特殊诗体,欢迎一起来分享哦。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