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论李白诗歌中描写的江河(二)

3 已有 391 次阅读   2021-06-20 11:18
论李白诗歌中描写的江河(二) 

吴振华

第709期

02 江河在李白笔下的姿态及特色

李白是一个主观化强烈的诗人,他在描写山水景物时,往往运用夸饰的手法,展开恢宏的想象,挥舞如椽的大笔,恣意泼墨皴染山水,并将自己的个性与情感贯注于客观物象之中,使之成为诗化的山水。他笔下的江河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奇异景观。

(一)大河飞瀑的雄浑壮阔

李白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正如唐人殷璠《河岳英灵集序》所言:“文有神来、气来、情来。” 这“神”“气”“情”三者的融合,既是盛唐诗歌的特点,更是盛唐人的精神特征。李白诗歌很好地体现了“三来”说的艺术要求,其描写大河飞瀑的诗句往往神采飞动、气象峥嵘。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云: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在气象巍峨而峥嵘的西岳衬托下,黄河像一根丝带从天际萦绕而来,忽然之间,它万里奔腾翻卷着浪花并激起漩涡,如巨灵举起仙掌劈开华山的万丈峭壁,像雷鸣一样震天动地,那滔滔洪水像喷出的箭镞咆哮着射向东海而去。这里“壮”“触”“擘”“射”等动词,体现出黄河巨大的力量和不可羁勒的气势。如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诗句中所描绘的黄河形象一样,都是展现黄河伟岸壮浪的神采气度,显然是艺术化了的黄河,既抓住了黄河浊浪翻腾、滚滚东去的外在特征,更突显黄河自由自在、奔放豪迈的内在气质,成为李白也是盛唐乃至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与黄河并驾齐驱的便是长江了,李白一生均与长江紧密相连,少年时代生活在蜀中,无论在绵州还是隐居大匡山,都是饮长江或其支流的水长大;“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后,出三峡沿长江东下,环三湘洞庭,遍游吴越,长期盘桓于长江中游地区;晚年更是栖居宣城一带,与长江下游密切相依。可以说,长江是真正养育李白并孕育其才情的母亲河。李白关于长江及其支流的诗歌最多,就是明证。长江在李白眼中,有时是“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一》)”、“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雪连山喷雪来”(《横江词•四》),那狂风恶浪的骇人景象令人恐怖;有时则又是壮丽飘逸的奇观,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云: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在重峦叠嶂的庐山、翠影红霞的朝日及银河落天的瀑布衬托下,大江茫茫东去,在黄云万里的簇拥中,翻卷着如雪山奔流的浪花。与前一首相比,那种临江横渡的恐怖感消失了,只剩下一派壮丽飘逸的风采。

瀑布在众多形态的流水中最具有飞动气势,多与绝壁古松、峡谷溪涧相配合。如《蜀道难》中这样描写道: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在几乎触及青天的高峰、依附绝壁倒挂的古松的烘托下,那瀑布飞流直下,撞击苍黑色的悬崖,环绕巨石飞速旋转,争着发出怒吼声,以致峡谷犹如万雷崩发,震耳欲聋。通过极度的夸张和声响的渲染,将奇险的蜀道展现在眼前,并引起惊恐万状的不适感。然而,同样是瀑布,庐山瀑布却是另一番景象。如《望庐山瀑布二首》云:

其一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一首运用赋笔铺陈作全景描写,把瀑布刻画得惟妙惟肖:在香炉峰顶向南遥望,瀑布悬挂天地之间,高达三四百丈,飞珠溅沫在山谷石壁之间奔流数十里;她像一道银色的闪电从天空飞落山涧,又像一条白色的虹霓若隐若现地从山谷里飞上云霄。来到峡谷仰视瀑布,则惊奇地感觉到仿佛那是银河跌落人间,飞溅的水花像彩色的雨点从半空的云层里飘洒而下,那飞腾轰鸣的气势,那惊心动魄的神采,那雄伟壮丽的英姿,真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海风气势汹涌扑来想吹灭瀑布,可是她依然奔流不息;江月幽邃神秘地穿透万古时空想掩盖瀑布的光辉,可是她依然银光闪烁。她是宇宙间活泼泼的生命奇观,她从空中喷射出晶莹的水珠,洗涤着她身躯依托的青苍色的石壁;巨壑下的深潭中,飞溅的珍珠雪霰散射空中形成轻盈的云霞,奔腾的激浪将阻拦的穹石团团围住,宛然巨鼎中煮沸的佳馔。

第二首则写得简洁而飘逸,首句采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描写瀑布背景:香炉峰苍翠耸立,从酷似香炉的峰巅袅袅升起团团白烟,飘渺于青山蓝天之间,在太阳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展现出云雾蒸腾、霞气氤氲的壮丽景象,日红云白山青气紫,加上想象中香炉虚幻的金黄,真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在奇幻背景的烘托下,瀑布出现在遥望的视野中:高耸入云的香炉峰与峡谷里奔腾的大河之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的前面。接着镜头由远景拉到中景:诗人视角转为仰视,喷涌倾泻的飞流,从藏青色陡峭的悬崖上垂直落下,潇洒飘落三千余尺,以磅礴万钧的力量冲击深涧的巨石,发出雷鸣般的轰响,并飞溅起雪白的浪花,形成雪霰般的云霞。诗人惊叹惊讶惊奇惊异,于是眼前出现一个奇妙的幻境:仿佛是从那无限高远的蔚蓝的苍穹里,一道闪亮的银河飞落到人间。在这样的奇观面前,所有的赞美显得多余,这个想落天外的结尾既能引起读者神游八极的想象,又激起读者惊叹叫绝的情感波涛,显得意蕴无尽。

李白对大河瀑布的描写,表现出其诗雄浑飘逸的主体格调,字里行间洋溢着奔涌浩瀚的激情壮彩。

(二)溪水湖泊的清丽澄澈

长江大河的波澜壮阔自然能引起人们的豪壮情怀,而那些蜿蜒曲折、清丽透亮的小溪,汪洋浩渺而清明澄澈的湖泊,在李白的笔下又呈现出另一番宁静温和的姿态。如: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东鲁门泛舟•一》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东鲁门泛舟•二》

诗题中的“鲁”,指鲁郡,即兖州,治所在今山东兖州县,泗水流经瑕丘城东。李白开元后期曾与孔巢父等隐居在徂徕山,号称“竹溪六逸”,这两首诗当作于李白天宝三年被“赐金还山”后举家迁居东鲁的天宝四年春天。我们看到:泗水清澈见底,两岸都是弯曲盘绕的石堤,堤上盛开着桃花,河中间是偃蹇突怒的礁石,以致碧波明净的泗水犹如一条盘旋的青龙,那摇动的水波发出明晃晃的光彩,让人怀疑是那些礁石在起伏移动,在晚霞满天的黄昏时分,仿佛天空落到了河里,此时泛舟水面,就像王子猷当年在山阴雪夜访戴一般充满无穷的诗意;桃花盛开季节,那桃花如绽开的红霞倒映在水中,月下泛舟泗水,极像剡溪泛舟一样风流潇洒。这里李白反复将泗水与剡溪联系起来,除了表现泗水的明净清澈之外,还表现了对吴越剡溪的美好回忆,更激起对魏晋风流的一种憧憬仰慕。

在《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中又这样描写洙水:“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远烟空翠时明灭,白鸥历乱长飞雪。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诗题中的尧祠在瑕丘县东南的洙水 之西。这里的石门瀑布下面形成的金沙潭,像一块青蓝色的翡翠,碧水环绕着“红泥亭子赤阑干”,湍急的流水犹如一匹青色的锦缎,远处的烟岚和空翠的山色忽明忽暗,白鸥成群飞过像雪花飞舞,构成一个多么神奇洁净唯美的境界啊!

江南宣城的清溪也是一条清澈明净的小河: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清溪行》
夜到清溪宿,主人碧岩里。
檐楹挂星斗,枕席响风水。
——《宿清溪主人》

清溪,也作青溪或宣城清溪,在池州秋浦县,是长江的一条支流 。这清溪就是一个“三清境界”——水清、山清、人清。清溪跟其它的诸水都不同,李白曾说“清溪胜桐庐,水木有佳色”(《宣城清溪》),即胜过浙江桐庐的新安江;荡舟清溪,人仿佛行进在明镜之中,而两岸连绵高耸的山峰也是青碧如洗,那些鸟儿像在屏风里飞鸣;而这里的人则仿佛住在“碧岩”里,屋檐上挂着星斗,枕席下回荡着山风泉水的清音,用孟浩然的诗来说就是“风泉满清听”。这简直是一个清澈的绿水晶般的奇异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能“清我心”并“澄明洗心魂”的纯净境界,让李白反复将其与剡溪对比,说:“忽思剡溪去,水石远清妙。雪昼天地明,风开湖山貌。”(《宿清溪主人》)秋浦清溪确实是一个美妙的世界:这里“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秋浦歌•其三》);超腾若飞雪的白猿“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秋浦歌•其五》);“耐可乘明月”的平天湖“水如一匹练”(《秋浦歌•十二》);夜晚更见“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十三》);以致给李白带来“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的错觉。

李白念念不忘的剡溪,除了“渌水荡漾清猿啼”(《梦游天姥吟留别》)之外,还有那镜湖。他说:“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赠王判官时余隐居庐山屏风叠》)这镜湖也是一个美妙的佳处: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
——《越女词•其五》

湖水像月光一般明澈皎洁,若耶溪的美女则像当年的西施那般雪一样洁白,她们穿上新装荡舟光洁透明的碧波之上,真是“光景两奇绝”的人间仙境。此诗很容易让人想起孟浩然的《耶溪泛舟》:“落景余清辉,轻棹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看看未相识,脉脉不得语。”李白也许从孟诗得到灵感,两诗意境绝相类似,只是孟诗注重自己的主观感受,而李诗则描绘一幅富于水乡特色的风景图,将孟诗流露出来的无限羡慕藏在了字里行间,因而显得更为耐人寻味。

说到湖泊,当然要联想到“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洞庭湖了,这里是李白晚年遭遇夜郎之贬返回后流连的地方。洞庭湖烟波浩渺八百余里,孟浩然曾留下“气蒸云梦泽,颇憾岳阳城”的名句,李白早年出川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去观看洞庭湖的壮美景象 。但是,李白并没有写出与司马相如争雄的描绘洞庭湖气象峥嵘的大赋或长诗,在李白笔下的洞庭湖呈现出一派恬静柔美的姿态。如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二》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五》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

这组诗作于李白晚年,又适逢遭遇流放远贬,正是劫后余生状态,也像所有进入生命晚年的人那样,诗中流露出一种宁静平和的心境,尽管诗人心底郁积了无尽的愁苦愤懑。但是,洞庭湖的秋色还是唤醒了李白喷薄的诗情,第一首说:秋夜的南湖水面平静如一匹白练,长空万里没有半缕云烟的遮拦,仿佛沿着那流动的波光就能直上青天,姑且去那洞庭赊来一片月色吧,将小船摇到白云仙乡去买美酒狂歌痛饮。这是一种一空依傍的想象和清旷飘逸的情怀,没有一丝远贬的失意与悲怨。

第二首说潇湘帝子一去不返后,只将茫茫秋草遗落在洞庭湖边,而那宽阔渺远的洞庭湖却像一面一尘不染的明镜敞开在宇宙的怀抱,更妙的是丹青画出的君山将倩影倒映在明镜之中,呈现出现实与神话传说交融的奇幻景观。

第三首忽生埋怨,说要是将君山铲平,就可以让那清澈的湘水平静地流入湖中,这巴陵满湖的水犹如美酒,让整个洞庭湖都陶醉了。又是一个出人意外的想象,将人的醉酒推脱给洞庭湖,天地之间一片醉意,也是无穷的诗意。总体上看,李白这组诗描写的洞庭湖也是一个空旷无垠、清净明澈的柔静世界。

此外,还有“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鹦鹉洲》)、“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江夏别宋之悌》)长江中游江夏的江水和“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登舻美清夜,挂席移轻舟。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等长江下游芜湖、金陵的江水,以及“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襄阳歌》)、“开窗碧嶂满,拂镜沧江流”(《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的襄阳汉水,“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秋登宣城谢脁北楼》)的宣城宛溪、句溪等,都给人鲜明优美的印象。

这些江河湖泊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清澈、明净、碧绿。环绕这些纯净的山水周围也都是一个个明净朗洁的水晶琉璃般的境界,李白喜爱的皎皎月色、洁白沙石及绿草翠树等相互映发,共同呈现出他内心清澄透明、洞彻肺腑的纯净。

(三)想象回忆中的山水影像

想象与回忆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都以眼前的某个具体情景或事物为触媒展开联想,构造出虚幻的景象或再现经历过的场景,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带有美化、净化的特色,即对虚构的境界进行艺术化的处理,或对过往的经历进行去粗取精的过滤,展现最富于魅力的瞬间或影像。

李白无疑是唐代诗人中最富于想象力的代表,他的大量游仙诗、山水诗中很多虚幻的仙境及对山水的夸饰性描述中常常与神话传说相关,如《蜀道难》中的山水胜境大多出自想象,而《梦游天姥吟留别》则是凭空向壁虚构的结晶。李白中年之前的广泛经历,尤其观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漫游经历是重要的艺术积累,当时沉浸在一种酣畅淋漓的情绪之中,或许来不及细品其中的况味,但晚年经历许多挫折之后,带着心酸含着热泪,回顾人生的旅程,自然会从记忆仓库中挖掘素材,因此,在抒发某种独特的情感或向远方朋友倾诉思念的时候,山水的影像就会不时流露笔端,成为对山水地理的形象记忆。

我们发现,李白的带有自传性的回忆长诗,往往含有对江河的美好影像。如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的这些诗句:

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
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
樊山霸气尽,寥落天地秋。
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
送此万里目,旷然散我愁。
纱窗倚天开,水树绿如发。••••••
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
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

这里摘取的涉及到李白与长江黄河的一些经历,虽然江河不是主要的叙述对象,但与长江大河相关的诗句,无不带有独特的作用,也都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有的是概貌描述,如“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黄河当中流”等;有的是细节展示,如“水树绿如发”“萦流涨清深”等。这些江河的点缀,无疑对诗歌整个意境有重要作用。

又如《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这样描写黄河支流晋水:

相随迢迢访仙城,三十六曲水回萦。
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
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
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
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

据考证,诗中描述开元二十三年李白北游太原时的景象,真有“仙城”的特色:在众多的回环弯曲的溪流中,一条小溪夹在山峰之间,两岸鲜花明艳,大有“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源架势,清劲的松涛在千山万壑中轰鸣;而城西的晋祠流水则像一条碧玉的缎带,轻漾小舟,水面便浮起龙鳞一般的细浪,水底的莎草碧绿惹人喜爱,人们吹箫击鼓,饮酒歌高,响遏行云,美人盛装起舞,百尺深潭映照着她们姣好的面容,四周杨花轻飞如雪,直到月明夜深时分,清风还携带着美妙的歌声飞入高空,似乎萦绕着那彩云飞翔。显然,他在当年沉浸其中仅感觉无限的欢畅纵逸,并没有事后回忆时的纯美,记忆的功能就是过滤杂质,留下精美的瞬间或难忘的景象,这是人们喜欢回忆的原因,也是人们喜欢欣赏记忆画面的原因。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晋水颇有塞上江南的风采。

最典型的当推李白最长的送别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此诗作于天宝十三载秋,而诗中描述的旅行经历则要追溯到前一年的秋天。一个名叫魏万(也叫魏颢)的年仅二十六岁的小诗人,仰慕诗仙李白的大名,从隐居的王屋山前往宋州梁园寻找李白,发现李白已经去了山东,因此又追到鲁中,但李白已经南下去江东吴中了 。于是魏万又追到吴中,而此时李白又到吴越漫游去了。魏万遂乘兴游吴越,最终在十三载初夏(诗中有“五月造我语”之句)于广陵见到了心中偶像,李白遂邀魏万一起到金陵游玩,一直盘桓到夏末初秋,魏万要返回隐居地,李白作此诗送别并将自己的作品交给魏万托其编辑文集(即《李翰林集》,后佚失仅魏万所作的集序留存)。

这首诗在李白作品中地位比较特别,除了记录一段千古佳话之外,诗体上也有独特处,作为送别诗长达六百字已经很超出常规了,更奇怪的是诗中一路描述魏万的旅行经历,而李白并未与之同行,显然是在魏万转述的基础上,结合先前的漫游吴越的经历,再以回忆的方式表达出来,其实是李白吴越漫游的地理方面的文学记忆。李白此前漫游时并没有创作诗篇,此时借送别魏万的独特情境,遂点燃了记忆仓库,完成这首千古奇观的佳构。其中描述的江河众多,有洛水:“西涉清洛源,颇惊人世喧。”有汴河:“东浮汴河水,访我三千里。”提示了游览的线路。然后集中展示吴越山水之美:

逸兴满吴云,飘摇浙江汜。

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

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

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

遥闻会稽美,且度耶溪水。

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

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

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浙江潮的雄伟壮观及山阴镜湖的明净秀丽。前者令人想起枚乘的《七发》中观涛的名句,后者令人联想起顾长康对会稽山水的描绘“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而李白的描述更为精纯凝练,雄浑与清秀相映成趣。接着,描述魏万从剡溪到永嘉再乘舟到天台山所见的情景:

挂席历海峤,回瞻赤城霞。

赤城渐微没,孤屿前峣兀。

水续万古流,亭空千霜月。

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

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

喷壁洒素雪,空濛生昼寒。

此段描写天台山著名的石门瀑布,“水续万古流,亭空千霜月”及“喷壁洒素雪,空濛生昼寒”,可与庐山瀑布媲美。接下来是描写浙江丽水的险滩之奇:

却思恶溪去,宁惧恶溪恶。

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

路创李北海,岩开谢康乐。

松风和猿声,搜索连洞壑。

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

丽水,原名恶溪,因为“湍流阻险,九十里间五十六濑,名为大恶”(《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但随着谢灵运、李邕的劈山开道,遂使原始风景可以游览。接下来到了新安江的严光濑:

云卷天地开,波连浙西大。

乱流新安口,北指严光濑。

钓台碧云中,邈与苍岭对。

严光钓台在新安江口,四周碧云苍岭相对,又“波连浙西大”,很是雄峻。最后回到姑苏再返回扬州:

稍稍来吴都,裴回上姑苏。

烟绵横九疑,漭荡见五湖。

目极心更远,悲歌但长吁。

回桡楚江滨,挥策扬子津。

扬子津正是李白与魏万相见之处,魏万结束了将近一年的追踪诗仙之旅,而李白则展示完毕吴越山水的记忆之旅。可以说他俩因志趣相投而结缘,又因山水漫游而增进友谊,山水成为绾结两位诗人心灵与情感的纽带,用诗中话来说就是“相逢乐无限,水石日在眼”,这与其说是吴越山水的奇观,不如说是大唐精神创造的传奇。那“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的真挚情感,就像永恒的江河一样贯穿全诗的始终,也贯穿李白生命的全程。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制作:童达清。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