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诗词歌赋] 诗人余秀华的《再致》水平如何?网友:每个字都从心里刻出来

1 已有 213 次阅读   2021-08-24 10:11
诗人余秀华的《再致》水平如何?网友:每个字都从心里刻出来 

在诗坛上,也有巾帼不让须眉,古代诗人中,也不乏有写下名篇的女诗人,例如李清照、蔡文姬、卓文君、上官婉儿、薛涛、唐琬、鱼玄机等等。现代诗人中,也有一位炙手可热的女诗人,叫余秀华。有人将余秀华的诗与古代女诗人的诗相对比,也有人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余秀华的诗颇有朦胧诗的味道,与讲究平仄的古体诗,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当然还有人认为,余秀华所处的时代不同,古时候的诗人写诗,读者们只见其诗,不见其人,直接通过文字与诗人的心理交流,而如今信息发达,各种渠道让人了解到诗人,人们既见其诗,又见其人,仿佛少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缺失了几分神秘感。

暂且放下这些争论不提,来看看余秀华的一首名为《再致》的诗,这首诗的水平如何?当初余秀华在网络上发表了这首诗后,很快获得了上万的点赞量,评论和阅读的受众更是无数,有一位名叫许研敏的网友(她是一名记者),全文转发了余秀华的这首《再致》,许研敏在评论中认为这首诗的每个字,都是从心里刻出来的。

古人写诗,是“妙手偶得之”,诗不是随随便便写就的,而是心有所感而发的,那么余秀华的这首《再致》,是来自心里的妙笔生花,还是类似部分“网络诗人”的强作愁呢?

欣赏这首诗,可以从诗的题目入手,“再致”中的“再”字,便是反复多次,而诗人也在诗中,错落有致的重复一些诗句,与诗题中的“再”字相呼应,这些重复照应,有些是很明显的,例如前后的两句“来不及爱”,有些是很隐晦的,例如第一段与第二段。从这里可以看得出,在这首诗的结构是非常完美的。

很明显,这首诗整体上可以分为四段,诗歌表露的感情,是一段一段来升华的。与余秀华的大多数诗一样,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最锋利的刀,也划不出新的印痕”颇具玩味,对应前一句所说的“伤痕累累”,因为“伤痕累累”,已经无从下手了,所以最锋利的刀,也划不出新的印痕。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印痕”不是“刀痕”。这里写“印痕”不写“刀痕”,可见诗人推敲用字的了道,“印痕”是刻在心里的,无法磨灭的,而“刀痕”是能够愈合的。

再回过头来看第一段,来不及爱,就得告别,这样的爱,像什么?像“野柿子”,野柿子是无人理睬的,它们在下雪的时候结果,而结果了又有什么用?它们本身就是“野柿子”,掉下来后,便被雪覆盖了,所结的果实再香甜,也只能埋在深雪之中。

诗歌中写景,有很多景可以选择,可是第二段中,诗人为何选择了“深井”?“深井”的“深”来形容“那么多痛苦”,而“那么多痛苦”又反过来对应第一段中“那么多人”。深井中也长了苔藓,这苔藓代表着希望,它一直往上爬,也可以理解为要摆脱这种痛苦。然而无济于事,苔藓每次向上爬,又掉下来了。笔者认为前两段写得很好,与古诗一样,有景,有情,有意境。

第二段讲的是“苔藓”的无奈,第三段则是讲“人生”的无奈,人生苦短,人们不是形容人生“苦”、就是形容人生“短”,而诗人别出心裁,形容人生是“薄”,这个“薄”字,与整首诗的意境相符合,能够承上启下。可以试想,人生如此之“薄”,怎么能经受住一次又一次的如“深井”般的“那么多痛苦”。

然而感叹人生“薄”是没有用的,如“苔藓”般无奈,你会“一醉再醉”,即使你不是“一醉再醉”,而天也是“一亮再亮”,总之由不得你

有人在这首诗中读出了“消极”,然而也有人在这首诗中读出了“积极”,还有人认为是“既消极又积极”的,笔者认为最后一种观点比较正确,一味的积极一味的消极都是不切合实际,人的一生沉沉浮浮,而人的心态也因之起起落落。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