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1989年,25岁的海子为何选择卧轨?五封遗书揭开死亡真相?

2 已有 255 次阅读   2021-09-09 11:56
1989年,25岁的海子为何选择卧轨?五封遗书揭开死亡真相? 

1989年3月25日上午,随着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学院的大门吱呀打开,

一个年轻男人走了出来

,他步履缓慢,穿着件薄薄的大衣,微微低着头抵御迎面冲来的寒风。

路上人不多,偶有几个也是脚步匆匆,朝着自己的目的地前进,唯有这个男人不慌不忙,闲庭信步,

谁也不知道他这程是要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日晚上,他到达了

山海关

,冷白月光伴着萧萧木鸣,一小片月色穿过小窗悄然遛进还未入睡的男人房中,它也好奇这未入眠的人儿睁着眼睛在想谁。

漆黑的夜幕褪去,天边泛起薄薄一层灰蓝,有人早早上路,一步一步朝着龙家营方向前行。

远方的鸣笛喇叭声推近,这个男人仍在前进,他终于停了下来,然后平躺在了凹凸不平的轨道上。

三月的天是冷的,路边生了一些糙乱杂草,或许不是新生的,它们早已在严冬降临时就死了,

尸体乱七乱八地横躺着、乱糟糟地直竖着,以一种倔强不羁的姿态直指灰白的天空。

这个男人就是

诗人海子

1989年海子25岁,本该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年龄他为何选择了卧轨自杀?

而在他死后,他留下的遗书将他的死亡直接指向了他

昔日的两位同学

,是自杀还是诱导?是精神分裂还是有痛难言?

天才诗人海子

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5周年,在这一年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这一年的3月24日,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迎接了一个

改变一代年轻人

的婴儿,这个婴儿就是海子。

海子原名査海生,父亲是名裁缝,家中共有四个孩子,海子排行老大。

幼儿时期的海子便表现出了不同常人的聪颖,

他记忆力超群,常常大人讲过一遍的故事海子就能够完整地重述。

他喜欢看书,各种各种的书,没有书报纸也行

,他爱文字,他对文字的热爱甚至是与生俱来的,同样的,文字也报与他同等的关怀。

海子的童年在穷困中潦倒,在热爱中狂生,

他近乎狂热地从书籍中汲取生长的养分,他是天地的孩子

,浑厚的大地滋养他,轻灵的自然温润他,他在风里长大。

1979年,海子15岁,北京的初秋是寂寥的、淡黄的,在劲烈的大风中他满怀热忱地走进了北京大学。

在北京大学的求学经历是海子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

,这里为他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一个叫做“

创作

”的天地。

随着深圳的一声巨响,思想解放的宣言响彻云霄,人们早已厌倦单一土气的

灰、蓝、绿

,也对烂大街的

条纹衫

痛恨已久。挺括的西装、时尚的牛仔裤、洋气的连衣裙、还有纤细的高跟鞋……

令人恨不得埋进这眼花缭乱的美好

炫目七彩的灯光、磁性撩人的歌声……男男女女结伴起舞,虽然他们的舞步还有些僵硬,笑容还有丝腼腆,

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改变

1979年的《诗刊》杂志,北岛一首《回答》如晴空响雷沉闷而又有力地降到每个人身上,震撼每个人的心灵,“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一个新的诗派——朦胧诗派诞生了。

80年代的中国,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喜气洋洋,大家精神百倍,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期待与盼望。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浪漫的,是充满诗意的。

诗人西川谈到大学时期曾笑谈:“

那个时候每个人都是诗人,不管是谁都要写两句诗,大环境如此,你不写诗你就是傻蛋,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谁写诗谁就是傻蛋。”

整个中国都浸染在朦胧的诗意中,更何况最高学府北京大学。

刚上大学的孩子

沉默敏感

,生活的贫穷导致个人物质的糙陋,尤其是在身边同龄人光鲜亮丽的衬托下,

难以挥去的自卑感时刻伴随着海子

明代宋濂曾写:“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既然从物质生活中得不到欢愉,那就加倍地充盈自己的思想,

做思想的先锋,浪漫的桂冠。

1984年,海子满怀着忐忑的心情,紧握着自己的手稿走进北京大学校刊《启明星》编辑部,在这里,他也遇到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朋友——

西川

不久,校刊《启明星》中刊登了海子第一篇以这个笔名发表的一首诗

《亚洲铜》,海子的时代,来临了。

骤然的赞誉与崇拜如潮水般紧紧包裹着这个内心敏感的孩子,它们是莫大的鼓励,是灿烂的阳光,温柔地抚去海子心中的忧愁与愤懑。

海子找到了他的精神寄托,在诗歌的海洋中,

即使他是一尾丑陋又难堪的小鱼,他也能奋力摆动自己的尾巴,

他被海浪推举着摇晃,在雪白的浪花中悠然游荡,他自在又快乐。

然而不到几年,他的这份快乐被人迎面一棒,敲得零零散散,碎的一塌糊涂,

简直就是稀巴烂

被人无情嘲讽,海子开始自我怀疑

1988年,一个诗人组织“幸存者”浩然成立,“幸存者”

创办人自称集结了近年几乎所有优秀的诗人,而海子就在其邀请行列。

收到邀请的海子兴高采烈,他兴冲冲地前去赴约,宴会中有人提议各自朗诵一下自己的诗歌,人际交流方面堪称孤僻的海子极少参加这类宴席,青涩的他还未发觉周围诗人

奇怪又不屑的表情

,海子自告奋勇朗诵了自己的一首长诗。

诗歌朗诵完毕,仅有零星的掌声,海子这才觉出不对来,有句话叫做“

文人相轻

”,这类诗歌交流会基本上就是互贬,

将对方的诗歌贬低到一无是处简直是交流会的常态

然而不好交际的海子哪知这简单的诗歌交流背后的弯弯绕绕,面对席上一位诗人多多对他毫不留情的指责与批评,

24岁的海子嘴唇颤抖,他神经质一般不断捋直自己抖动的手指,眼睛用力眨动。

随着多多斩钉截铁的一句“

你这是犯了历史性错误

!”为结尾,海子身体僵直,他被严厉地判了刑,虽然他也不知自己犯了什么罪。

当天晚上海子喝醉酒后跑到西川住所大哭,也只有喝醉了酒他才能肆无忌惮地

大吼、怒骂

!撕开他压抑成性的沉默,撕开他结疤的伤口,丑陋的疤下赫然是烂了的腐肉、积压的脓。

他踉跄着醉步笑,笑自己空有一腔无用的风月骨,

他嘶哑着喉咙骂,骂自己自厌到极致的懦弱,他朝天痛哭、大喊,他耗尽了力气瘫在地上无声呜咽。

这在旁人看来无足轻重的小事却是对海子的一次重击

,直到1989年的春节,远方的一封信飘然而至,彻底击碎了海子,或者说,

彻底解放了海子

1989年春节,自深圳而来的一封信邮寄到海子的居所,这封信的作者是海子的初恋女友,她写这封信来是要告知海子

自己要结婚了

海子在毕业后被任聘到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美学

这门课程,这门课的习俗是上完正式课程后有十几分钟的时间用来交流诗歌。海子读自己的诗,读完他问大家有没有喜欢的诗人,有人说北岛、有人说普希金,

答案五花八门、各式各样

这时一个女同学站了起来,她看着海子笑,说:

我喜欢海子

。”

教室静了一瞬,反应过来的同学们哄堂大笑,海子有些无措、有些欣喜,他甚至不敢直视这位坦然的女孩,可他又是那么渴望看她,他在所有人无知的角落热烈地注视着她。

海子迷惘又清醒,他知道自己这是爱上她了!

两人约会第一次,女生居然掏出了一本海子大学期间自己自费出版的诗刊,海子深沉又热烈地爱她,他为她写情诗,

他将自己可述不可述的感情尽付诗篇,他在诗中说我想隔着一盏灯抚摸你的脸。

然而好景不长,女生毕业后选择去深圳闯荡,海子向父亲提出辞去大学老师一职前往深圳,

父亲拒绝了他的提议

,并嘱咐他好好工作补贴家用,这场持续了两年的爱情无疾而终。

而此时的春节,海子坐在窗外的书桌上,他平静地看完了初恋的来信,他展开一张白纸,他写: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中获得幸福,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五封遗书之谜

1989年的3月25日,海子以一种决绝的姿态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当警方整理他留下的遗物时,却发现了他写的

五封遗书

第一、二封海子以颠倒无序的笔法来回强调自己的死亡与常远和孙舸脱离不了干系,他们对“我”进行幻觉折磨,使我精神分裂。

第三封写给父母,第四封写给好友骆一禾,第五封写给校领导,其中

内容统一为要求众人为他的死亡向常远和孙舸讨要公道,为他报仇

。除此之外还有单独的遗言,上面只有简单的两句,写了“

我的死和任何人没有关系

”。

警察立即展开调查,

发现他们二人与海子只是普通朋友,并无其他来往

,最终不了了之。

海子的死亡可以说是必然的,诗人想象中的美好生活是

虚无缥缈

的,幸福只是田园牧歌的主题,属于未来和幻想,诗人也曾努力想要

走出狭小的自我,走向更广阔的社会

然而在情感展露的高潮,诗人却陡然一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既向往着尘世的简单幸福,又不甘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的心始而热情奔放,终而收合封闭。

他是大海的孩子,污尘垢土留不住他,他是注定要走的,留不住的人血液中住着风,而他的归宿是天地。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