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诗词歌赋]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著诗两首,却力压乾隆四万首,成千古绝唱

3 已有 626 次阅读   2021-11-17 14:54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著诗两首,却力压乾隆四万首,成千古绝唱 

刘邦那首《大风歌》想必是妇孺皆知,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其实除了这一首诗,刘邦还有一首《鸿鹄歌》,颇有沁梅香可嚼的韵味。刘邦一生只留下这两首诗,却千古流芳。

在清朝,有一位太平盛世的皇帝喜欢作诗,一生作诗四万余首,却没有一首脍炙人口。一个是出身草根的平民皇帝,一个是太平盛世的继任者。两人都是他们所在时代的天之骄子,可是两人在诗词上的造诣却相差悬殊。

刘邦与他的两首诗

公元196年,汉高祖十二年,已经是花甲之年的刘邦亲征,平定英布之乱,在班师回朝的途中,路过自己的家乡沛县,思念故乡之情油然升起。

他立刻邀了昔日好友和族中尊长庆贺,宴饮长达十几日。在这次宴会上,刘邦亲自击筑,即兴创作了这首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全诗仅仅三句话,在中国诗歌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但是它表达的情感却感人至深。

起句便胸怀不俗,本来是金戈铁马的战场,群雄逐鹿,在他眼里看到的却像是大风吹刮,风起云涌的浩荡场面,将战争烘托的真实可感,同时在这里烘托的宏大场面又显得人的渺小。

刘邦以帝王之气概,威加海内,给人君临天下的肃穆感,也显示了他一步一步走向这个至尊地位,威风凛凛、所向披靡的感觉。而此刻他正在家乡进行庆功宴,又多了几分衣锦还乡的味道。

其实他在创作的过程中既表达了他这一路的欢欣和艰辛,是天时地利人和才将他推到这样一个位置上,同时也蕴含着对于守护这大好河山的忧虑之心。这也是他分明在胜利之时,却击筑唱出悲伤的音调来的原因。

所以大风歌能够流传至今,不仅是因为它的情感真挚,表达通俗易懂,更是它的余味长存,让人不断思考。

刘邦在生命垂危之际,还写出了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鸿鹄歌》,深切表达了暮年的刘邦身在高位也有自己的无可奈何。

此时的刘邦讨伐英布之后,旧伤未愈又添了新伤。于是他预备另立性格更像他的刘如意为太子,可是太子刘盈察觉,提早做了准备,请来秦末的四大隐士来辅佐自己。

刘邦已然年迈,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他作了这首《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垂垂暮年,不复当年的雄姿英发,他更多抒发的是日薄西山的感想,赵王刘如意本来是刘邦中意的继位者,不仅因为他的母亲是刘邦宠爱的戚夫人,也是因为本来的太子性格软弱。

当刘邦提出要立刘如意为太子时,樊哙、萧何、张良等人都在反对。如此看来作为皇帝,也有很多事情无法自己做出决断,关于继承人的问题,一直都是从古至今的大难题。

言归正传,说起刘邦这两首诗,让人不解的是为何他分明是草根出身,身上却有文人之风,,这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刘邦本人也并不是如外界所言,一介草民没文化。相反,在《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及高祖,卢琬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这指的是刘邦和自己的好朋友卢绾成年之后,喜欢一起读书,两个人之间亲密无间。而且刘邦没有起义的时候,担任当地的亭长,所以他刻苦学习了法律和条文知识。

后来高祖身边能人异士越来越多,他一直乐于学习,学习能力也很强,比如后来张良以《太公兵法》游说刘邦,他很快就能领悟兵法知识,这一切都说明刘邦其实并非一个大字不识的草莽之辈。

他所作的《大风歌》被千古传唱,《鸿鹄歌》被归入到乐府当中,乐府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能够被乐官最重,收录乐府中,已经说明了刘邦的诗歌在当时也是为人称颂。

乾隆与刘邦的对比

乾隆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可是仔细考究他的诗歌创作,让人不由得啼笑皆非。据相关历史记载,乾隆一生作诗数量多达四万三千首,其中除了富察皇后去世,他写的诗尚为可观以外,其余的诗都已经尘封在历史当中。

唯有一首被选入小学生课本,这首诗就是我们从小就学的《咏花》。“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这样的词真应了黛玉所说的那句:“一时要一百首也是有的”。

可能正是由于生于太平盛世,乾隆皇帝明显经历上就输给了刘邦,前者是继承皇位,而后者则是拼尽热血才博得这大好河山。

根据史书记载,乾隆皇帝每每作诗,周围的大臣都一味夸赞,久而久之,乾隆也就飘飘然了,以为自己的创作乃是神来之笔。喜欢写诗的乾隆一首接一首地写,写得数量比肩《全唐诗》,可是诗句大都缺乏意境,空洞直白,让人读完就忘。

乾隆做太子时,就曾做过这样一首诗,

“我从前岁罢秋围,经年未到南海子。重来历历忆旧游,真教见猎心犹喜。”

,诗句皆是直白地进行堆砌,确实通俗易懂,却也缺乏诗歌的精髓和意境。

诗歌不能以数量论英雄,刘邦一生只写了两首诗歌,但是这两首诗歌无论是在艺术造诣上还是立意造境上都是上上之作,也难怪会流芳千古。

反观乾隆,汲汲于创作的数量,但是却没有一首诗歌能够流传。作诗最讲究的原是意境和立意,即便是帝王,也不一定就能作出好诗来。

刘邦因时而作,因事而作,立意高远,反映了一代帝王的雄心壮志。

也正是乱世中,他开疆拓土的真实情感的流露,让人读来不禁感慨万千。

乾隆未必不是真感情,只是诗句流于表面,缺乏内在的意境,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故而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