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在诗歌的绵延中,始终激荡着吟诵的浪花,也涵养着传统文化的命脉。
时移世易,白话变革了文言,吟诵也潜藏于诗歌的深流之下。
时至今日,有一群人依旧打捞着古典诗歌之海,让儿童重新浸润于低吟浅唱。
今天,让我们随着 程娟娟老师的娓娓道来,了解吟诵,了解在传统文化滋养下生长的课堂。
访谈时刻
Q1
您从什么时候开始践行儿童阅读实践,与亲近母语有哪些结缘故事?
程娟娟:
我是从2016年9月刚接手一年级的时候,在班级正式做诗词吟诵教学的。
说到与吟诵结缘,那是2014年7月4日,“儿童阅读论坛走进铜陵”开幕前一天,我们接到了看云,在宾馆里,看云问我:“你为什么不做吟诵?”7月10日,“点灯人飞翔计划”在南京举办,我被安排和孔晓艳老师同住七日,每晚听晓艳老师说她班的吟诵故事,让我对吟诵教学产生了向往。
Q2
您在2011年荣获《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提名奖,至今仍然深耕于儿童阅读推广。您曾说,“传统文化的学习路径有快有慢,在带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途中,我选择的是慢的那一条。”如何理解“慢的那一条”?
程娟娟:
这个“快”和“慢”是相对的。实际上,家长和老师还是很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我们经常看到,从幼儿园起,孩子就被要求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和唐诗宋词。到了小学,学生还在没有理解诗的意思的情况下,被要求大量背诵。 这样追求背诵古诗词数量的我认为是一条“快”的路。
我在教学时,尤其是在学生低、中段时,我们基本是一周学一首,从这首诗的声韵讲起,讲诗的大意,讲诗背后的故事。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吟唱, 在吟诵声里感受中国文化的音韵美,意蕴美,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和审美力。在吟唱声里,让生命与诗歌相连接。
到了到了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力和鉴赏力,我们一周学习两首或者三首,循序渐进,缓坡而上。 最重要的是“坚持”。这就是我说的“我选择的是慢的那一条。”
Q3
您长期进行专业的吟诵教学,但是对一些老师、学生而言,“吟诵”还是一个新鲜的名词,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吟诵这种儿童阅读方式。
程娟娟:
吟诵是古代读书法,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中华传统读法,古代教育最基本的学习和教学方法。自古以来,所有的汉诗文都是吟诵的。中华吟诵历史悠久,早在东汉以后便有歌有吟有诵有咏。它是音乐、语言学和文学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由于近代以来随着私塾的消失和新式学校的开始,吟诵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一百年前,在西方读法的影响下,产生了现代“朗读”、“阅读”。
为避免混淆,学术界探讨另用新词代替“读”,叶圣陶、赵元任首先用“吟诵”统称汉诗文的传统读法。2009年,召开第一届“中华吟诵周”,学术研讨会提交报告,由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文确定名称为 “中华吟诵”, 简称“吟诵”。
Q4
您有着丰富的吟诵实践经验,带领孩子使用《我爱吟诵》,实践吟诵课程。可以请您交流印象最深的一堂吟诵课,分享您的吟诵教学方法吗?
程娟娟:
《采薇》一课。今年6月底在学校教研活动上上了一节汇报课。因为在班级实施吟诵教学已是六年了,吟诵公开课也不止一次了。但这次意义不同寻常。是汇报,也是纪念。用吟诵的方式学习古诗词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变化,我试图再在一节课里探索。也鼓励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了解诗意。
2. 通过吟诵,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总结古诗词吟诵学习方法,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教学重难点:通过吟诵,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预习“古诗词诵读”单元。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不知不觉,已经进入六月,六月是毕业季,大家最近在忙着写毕业纪念册,临别赠言,我们常会引用一些古诗句,更好地表情达意。说说你们都引用了哪些诗句。
1. 交流引用的赠别诗句。
2.之前,大家预习了这个单元,这个单元里哪几首有“送别”的内容? (《采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送元二使安西》)
今天我们就走进其中一首:《采薇》。
二、正音初读
1. 指名读。
2.指导读。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遵循“入短韵长”的规矩。
入声字“昔”“雪”“渴”“莫”
韵字:依、霏、饥、哀
3.听诵读录音。
4. 再读。
三、了解背景,疏通文意
1. 介绍诗歌背景。选自《诗经·小雅》。介绍《诗经》。
2.而《采薇》这首诗的作者,大概是一位周宣王时代的战士,因为周代只有贵族或族人,才有资格参军作战。家国宗族的社会结构,使国家属于每一个人。
3.疏通文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指名说诗意。
(2)“昔”“雪”,两个入声字,强调之意。
昔:与“今”对比。昔日的色彩是明亮的,今天确实苍凉的。昔日是有人送我出征的,依依惜别,今天我回去,迎接我的还会有谁呢? (雪:归途的艰难)
(3)师说“柳”的意象,再齐读。
“柳”是我国古典诗词里非常重要的意象。表示离愁别恨、也代指故乡、愁的象征,借指春天、韶华易逝等。
而“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追根溯源的话,较早的当推《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谈此四句艺术价值。再齐读。
“昔我往日,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最佳诗句之一。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刘熙载《艺概》“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指名说诗意。
“渴”“莫”,两个入声字,强调之意。
渴:辛苦劳累。历经九死一生,归途漫漫。
莫:没有人。孤独、无助。战友呢?父母呢?妻子呢?孩子呢?乡亲们呢?……
(2)“行道迟迟”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儿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又生发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惧心理。读。
然而,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谈韵字“依”“思”“霏”“迟”“饥”“悲”“哀”的含义。
韵字:细密绵长,不是开阔明亮。情感是收敛的。诗人的悲伤在这拖长的韵字里慢慢流淌。这一段是逐句押韵,押的是闭口启齿的“i”韵,吟诵时要归于“i”韵,才能体味到那种柔肠百转的感觉。在吟诵中,细细体会诗人想要保家卫国而又思乡想家的复杂情感。
(2)再齐读。
四、学习吟唱,感受音韵之美之意
《诗经》的诗篇当初都是乐歌,后乐谱失传,仅留歌词,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过是一部乐曲歌词的底本。《诗经》是入乐歌唱的,严格地说它是歌,正因为如此,《诗经》被学者称之为我国音乐文学成熟的标志。
1. 听《采薇》吟咏录音。
2.学习吟唱。
五、拓展回顾
1. 出示《采薇》全文。 (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四五章追述作战的场景。第六章就是我们今天学的这八句,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在路上。”这是一条最长最远的路,它如此之长,长得足以承载一场战争,长得足以装满一个人年年岁岁的思念,长得足以盛满一个人生命中的苦乐悲欣。)
再次吟唱。
2. 课后大家可以学习诗经里的《击鼓》《东山》《无衣》,我们可以想象:《采薇》里的这个戍卒,是那位吟出“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士兵,也是那唱着昂扬的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行”的士兵。同时还是那位在蒙蒙细雨里唱着归乡的“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懂,零雨其朦”的士兵。
3. 回顾总结古诗词学习方法:
(1)读通、读准字音,标出平仄。
(2)查阅相关资料,比如,时代背景、诗人的经历等。
(3)借助注释了解诗意。还可以通过音韵,了解诗歌意思。
(4)吟诵积累。
4. 运用方法学习本单元后面九首古诗。
Q5
2018年,您在学校成立了“尔雅吟诵社团”,使吟诵学习打破课堂的壁垒,给爱好古诗词的学生搭建起了一条通往吟诵学习的路径。以社团作为儿童阅读的组织形式,在校园阅读建设中起到了哪些特别的作用?请您分享一下吟诵社团组织、运行经验。
程娟娟:
也谈不上经验哦。 能将一件事坚持到底,第一凭的是热爱,第二凭的是毅力。
当初成立吟诵社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通过诗词吟诵教学发现,孩子们喜欢这种读书方式,通过吟唱更深地理解诗词含义。如果能有更多的学生能接触吟诵,不是很好的一件事吗?所以,就成立了第一个吟诵社团。一年的实施,有很多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走进社团学习,也有老师走进课堂了解学习吟诵。 这种形式,丰富了学校的“快乐‘三点半’”课程,丰厚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2019年起,我开始到龙山湖小学走教。应学校安排,我每周给不同的学段的学生上吟诵课,在备课时花更多时间,但收获了很多。在龙小的三年吟诵教学推广中,我发现 不管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很喜欢这有旋律的读诗吟诗的方法。因为古诗词,我还常会和学生讲讲当时的历史背景,说说诗人的故事。就这样轻松愉快地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在他们幼小的心田里。
Q6
您曾分享徐健顺老师的语录:“吟诵教学最终要落实到创作上。”古诗词一向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创作古诗词更是极具挑战。在具体的实践中,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可以请您分享几篇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吗?
程娟娟:
六年坚持下来,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吟诵了不少古诗词。 在吟诵中,不仅能够感受到诗歌韵律的优美,而且能够充分理解诗歌的内蕴,把自己的真实情感与诗歌所能表现出来的情感相融合,这是吸入。
而 创作就是一个输出的过程,有了这样的积累,这个输出过程很自然,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抵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说,逢年过节时,一起来写一首诗吧。同学们便会口占一首或者动起笔来,不需要一定非得符合格律,能够表情达意即可。和大家分享毕业之际学生创作的几首诗。
Q7
您热爱古典文化,可以请您送给老师和学生一句古诗词吗?您赠予的这句古诗词,蕴含着对老师和学生怎样的寄托与情怀呢?
程娟娟:
我们的班训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选自《论语》,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原文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选此句作为班训是想勉励大家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我就把这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送给各位热爱传统文化的老师和同学们吧,互勉。
程娟娟
铜陵市名教师,铜陵市学科带头人,亲近母语总课题组成员,教育部“迦陵杯”诗词讲解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