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诗词歌赋] 叶嘉莹讲诗歌(十六):李白的“突破”为什么好|草地周刊

2 已有 178 次阅读   2022-08-10 09:53
叶嘉莹讲诗歌(十六):李白的“突破”为什么好|草地周刊 

1989年,叶嘉莹先生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讲授新一轮中国诗歌史课程。叶先生从《诗经》讲起,至李贺结束,用一学期时间系统地讲述了先秦至唐朝诗歌史。

《草地》周刊开设“迦陵课堂”专栏,刊发全部课程精要。本次推送为第十六课,从七言歌行《远别离》看李白诗歌的独创性。

首发:7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原标题《李白的“突破”为什么好——叶嘉莹讲诗歌之十六:从七言歌行〈远别离〉看李白诗歌的独创性》

作者:叶嘉莹讲授

于家慧、林栋整理

张海涛审校

杜甫曾经赞美李白,说李太白的诗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我还引过清朝的批评家沈德潜对李白的赞美,说他的诗,特别是七言歌行体的诗,如同 “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介绍中国诗的演变时,我说中国的诗最早是四言的,后来有了《离骚》,所以有骚体;有了《九歌》,所以有楚歌的体裁。后来有了乐府诗,乐府诗有的继承《诗经》的四言体,有的继承楚歌体,还有其后新兴的五言诗体,另外还有不整齐、杂言的体。李太白写得特别好的七言歌行大都是杂言体的,字句是不整齐的,没有一定的数目。从诗歌的形式来说,它是变化莫测的,可以突然间有一句很长,也可以突然有一句很短。

中国诗歌为什么最早形成的是四言?为什么汉朝以后五言流行,后来为什么又有了七言,而且为什么要注意平仄?因为中国的文字是单音节、单形体,所以念起来比较平,没有像英文那样一个字有轻音、重音,有很多高低抑扬。所以中国的诗歌就一定要注意语调,要给它建立一个韵律、节奏。隋唐以后流行的近体,是跟古体相对的。近体所形成的,就是律诗,还有绝句。“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是律诗、绝句的基本格律形式。这种建立是大众化的,经过很多人试验,认为是一个最好的形式。如果不想遵循这个模式来写诗,要用一种变化莫测的、完全自由的形式自己独创,不是不可以。可是自己独创一定有一个条件,就是你真的有这种能力,真的能够掌握声律节奏的美。现在很多人以为写诗可以自由随便写,可是写出来的句子,不管是文法上、韵律上、长短上,真的不美。

叶嘉莹(左)与席慕容在叶赫河畔。南开大学文学院供图

《远别离》在形式上的突破

李太白这个人,可以破坏,可以突破。李太白是不羁的天才,不喜欢受约束,所以他是突破的,要打破这个约束。可是李太白有资格打破,因为他掌握了更高一层,不是外表的模式,而是声律节奏之美的原理和原则,他知道哪一句应该长,哪一句应该短。

唐朝有一位写古文很有名的人,就是韩愈。韩愈写过《答李翊书》,是给他朋友写的一封信。信里说写文章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这里的“文章”是古文、散文。如果文气很强、很盛大,句子长短、声之高下“皆宜”,都能控制得当。李太白的诗是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他完全不遵守固定的法则,完全自由,可他真是写得好。

汉朝的乐府有杂言、有属于歌行体的诗,《远别离》是七言歌行的体裁,是乐府诗里不整齐的杂言形式。李太白不但在形式方面使用了乐府诗的杂言歌行体,而且题目也是古代的乐府诗题,古代乐府诗集里有一类专门写别离的曲子。古今中外很多流行歌曲都是如此,我很想念你,你很想念我,都是写别离的歌曲。自古以来,生离死别本就比较容易引起人的悲哀感慨,所以竭力去写,有古别离、今别离、远别离、长别离、生别离,各种别离的歌曲。

古人如果写别离,可能真的就是写现实,说两个相爱的人现在别离了。李太白这首诗,形式上是乐府诗,题目是乐府诗题,但在内容上并不像古代的乐府诗,写离别就是离别,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李太白在内容方面有很多喻托的深意,而且反映了当时一些政治情况,所以完全是他自己的内容创新。

李白文化园内的李白雕像。新华社资料片

现在我们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它的句法和押韵都是不整齐的。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要注意押韵的字,“女”字古代本来可以通“汝”字,念“汝”音,是一个韵字。 “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浦”字是韵字。“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女、浦、苦、雨”,都是押韵的。第一句“远别离”的“离”不押韵, “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这里是一个很小的停顿,只是一个小的逗点,“海水直下万里深”,后面就是一个停顿, “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不押韵, “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押韵。所以它都是有一个不押韵的停顿,然后一个是押韵的韵字。 “我纵言之将何补”,“补”跟上一句的“雨”中间没有代表节奏的停顿,接连“雨”字就押了“补”字。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这里有一个停顿, “雷凭凭兮欲吼怒”,“怒”字是押韵的。 “尧舜当之亦禅禹”,这里不停顿,“禹”字是押韵的。“君失臣兮龙为鱼”,这是一个停顿, “权归臣兮鼠变虎”,“虎”字是押韵的字。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尧幽囚”是一个停顿,到了“舜野死”换韵了,之前都是押的“u”这个韵尾。“九疑联绵皆相似”,“似”中间没有一个停顿,“似”字是押韵的。“重瞳孤坟竟何是”,没有停顿,“是”字押韵,然后再换韵。 “帝子泣兮绿云间”,这个换韵就押韵, “随风波兮去无还”,“还”字是押韵的。 “恸哭兮远望”,“望”字是一个停顿,“见苍梧之深山”,“山”字是押韵的。然后再换韵, “苍梧山崩湘水绝”,“绝”字是押韵的, “竹上之泪乃可灭”,“灭”字是押韵的。所以你看它完全是不规则的,有的是接连押韵,有的是隔句押韵,有的中间忽然换了韵,变化非常多。“女、浦、苦、雨、补、虎”,是一个韵;“死、似、是”是一个韵;“间、还、山”是一个韵;“绝、灭”是一个韵。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这句就是不空一个停顿,接着就把韵押上去。这句话是一个重点,是感慨很深的一句话。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这两句是对句,本来可以不对的。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光看这首诗,还不知道李白诗歌的变化。另外还有一首诗《鸣皋歌送岑征君》,可以只看它形式上的长短和押韵的变化。“鸣皋”是一座山,李白的朋友岑征君在这里隐居过,后来要走了,李白就做了“鸣皋歌”送给他。

“若有人兮思鸣皋,阻积雪兮心烦劳。洪河凌竞不可以径度,冰龙鳞兮难容舠。邈仙山之峻极兮,闻天籁之嘈嘈。霜崖缟皓以合沓兮,若长风扇海涌沧溟之波涛。玄猿绿罴,舔舕岌危;咆柯振石,骇胆栗魄;群呼而相号。峰峥嵘以路绝,挂星辰于岩嶅。送君之归兮,动鸣皋之新作。交鼓吹兮弹丝,觞清冷之池阁。君不行兮何待,若返顾之黄鹤。扫梁园之群英,振大雅于东洛。巾征轩兮历阻折,寻幽居兮越巘崿。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望不见兮心氛氲,萝冥冥兮霰纷纷。水横洞以下绿,波小声而上闻。虎啸谷而生风,龙藏溪而吐云。冥鹤清唳,饥鼯嚬呻。块独此幽默兮,愀空山而愁人。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亦奚异乎夔龙蹩躠于风尘。哭何苦而救楚,笑何夸而却秦。吾诚不能学二子沽名矫节以耀世兮,固将弃天地而遗身。白鸥兮飞来,长与君兮相亲。”

这只是给大家一个大概的印象,李太白这种天才,他掌握和运用文字的能力,想象的丰富,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所以我常常以为,如果一个人果然是天才,有这种掌握的能力,天下的事情、天下的文章,什么形式都可以用。我从来不愿意画一个条条框框,把人框在里边。我认为,不用说文章的格律可以打破,道德的格律有时都可以打破。只要你真的是一个天才,真的有本领,打破之后给人留下不朽的东西,你什么都可以打破。可是你得真有这个本领,已经打破了,自己什么都没有建立起来,那只是破坏,就不可以了。

演员在进行大型秦腔新编历史剧《李白长安行》首场演出。新华社资料片

李太白打破了,但是真的树立了。我以前还常常用一个比喻,比如要盖房子,愿意把它设计成尖的、圆的、高的、矮的、长的、方的,怎么样都可以,但是地基一定要坚固,房子不管是什么形式,狂风暴雨之中不会倒塌。喜欢新奇,喜欢标新立异,喜欢出众,盖得稀奇古怪,但地基都没有打好,一阵风过,房子一下就倒了。什么是根基?根基在于你自己。李太白掌握了所有的格律,才能够破坏格律。如果连基本的格律都不懂,就先谈破坏,怎么可以?一定先掌握了基本的原理、原则,然后才可以破坏。《孟子》谈人的求学,说到一句话: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说要深造先要学习、下功夫,大家现在都想速成,浮光掠影看两本速成的书,赶快就先把考试通过了。可是孟子说真正的求学是“深造”,“造”是说一个人要有造诣,“诣”是达到,“深造之”,一定要把一个学科、一门艺术,不管是什么,要达到一个最深的境界。 “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然后才真的能够体会、领略其中种种微妙变化。不是别人给你限制,而你只知道跟随,没有把这个原理、原则了解透彻,所以 “欲其自得之”,“自得之”是自己真的有了体会,“资之深”,“资”是用、凭借,所以可以凭借、用起来,才能有很深的功底。 “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一定要很熟悉,用的时候自然就出来了,因为你把材料融汇在一起了, “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不管你往左也好,往右也好,都有一个不尽的源头。孟子还说过,人的求学如同是一个泉源的水,从内心生发出来,是不断的。他说普通情况的求学是什么样子呢?就如同一个小水沟,七八月雨季的时候一阵大雨,水沟都满起来了,两个小时之后,太阳一出来,水都不见了。很多人读书是这样子的,赶快开两天夜车,好像什么都有了,三天过后什么都没了。对于一切的学习,都要从根柢学起,如果不肯花时间,都是浮光掠影,就永远不能达到 “取之左右逢其原”的地步。而李太白之能够破坏格律,是因为他真正深入到格律最微妙的原理和原则中。所以不管长短高低怎么变化,中间有一种美,有自己的节奏。

《远别离》的表层意义

我们讲完了形式,现在来讲《远别离》的题目。这首诗有比喻寄托的意思,就是有一个表层的意思,还有一个深层的意思。西方语言学也讲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我们先看表层的意义,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是别离的曲子,谁的别离?人的别离。《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是总体地写一般性的别离,而且是生别离,两个人都活着。李太白所写的远别离是什么别离?是天下最遥远的离别,永远的隔绝,再也没有重逢的可能。

谁的离别?是皇英二女。皇英二女是谁?“皇”是娥皇,“英”是女英,娥皇、女英是帝尧之二女、帝舜之二妃。远别离是娥皇、女英与丈夫舜的别离。这和一般人的别离有什么不同呢?一般人有的是生别离,有的是死别离,可是娥皇、女英跟帝舜的离别是由生离转化为死别。

传说舜晚年曾经南巡,有人说是为了讨伐南方的叛乱,南巡征有苗。他经过苍梧附近,死于苍梧之野。苍梧是山的名字,有人说在湖南零陵附近。死在苍梧山的山野,连死尸都没有运回来,就把他葬于九嶷山中。为什么叫九嶷山呢?是说山有九峰,九峰皆相似,难以辨别。有的人虽然生离死别,但尸骨甚至骨灰是运回来埋葬的;有的人就算骨灰埋葬在外边,但埋葬在哪里至少是知道的。可是帝舜跟娥皇、女英的离别,不仅是由生离到死别,不用说死后尸骨没有回来,甚至 “莫知葬所”,连埋葬的地方都不知道!一切都落空,连找到坟墓的希望都没有了,这是天下最悲惨的一种离别。

摄影爱好者拍摄云雾中的九嶷山主峰三分石。新华社资料片

李太白用了这个“形象”。形象有两种,一种是物象;一种是事象,指历史上发生的事件。为什么中国很多旧诗喜欢用典故,因为每个典故都是一个有整体故事的事象。李白用了这样一个事象,不但因为他们的离别是最悲惨的离别,而且因为舜贵为天子,这件事发生在最高贵的人身上,可悲哀的心情就越大。因为高贵的人有权力、有地位,可以避免很多事情,而发生在他们身上,就证明这个苦难是更可怕的,而且高贵的人得到人们的敬仰,所有人都认识,所以普遍性就更大。西方很多悲剧故事都发生在宫廷贵族之间,就是因为这个背景可以加重悲剧性,所以选择了这个事象。

娥皇、女英与帝舜是在哪里离别的? “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娥皇、女英送他走的时候是在洞庭,在湖南;潇、湘是湖南的两条水,浦就是水边;苍梧山也在湖南。这不仅有地理上的意义。你看洞庭湖、潇水、湘水,多美的地方,孟浩然的诗说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国古人的山水常常是想象之中的山水,不是现实主义的。如果指着一幅山水画,问画的是哪个山,哪条水,常常不能回答,因为画的不是哪一个真山、真水,而是想象之中的山水。就算去黄山游玩,也不是像西方的画家,拿着画板、画布,看一眼画一笔。中国画家很少对着一个山写生,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神去领会。看到的不是黄山面貌上的一棵树、一块石头,是对于黄山精神的整体的融汇。山水丘壑都在胸中笔下,这就是中国的画家。中国画最美丽的山水,是“潇湘水墨图”,是风景最美丽的地方。所以李白把别离的地点设置在这里,一方面历史上是真实的,一方面洞庭湖和潇湘两条水有一种美丽的浪漫的联想。你看《楚辞》的《离骚》《九歌》,写的都是爱情上的寻求,所以说湘女、潇湘是浪漫的、狂想的、多情的、美丽的,像《楚辞》写美人香草,写追求向往爱情的感情。诗的好坏,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样写,写得好不好。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潇水、湘水东流到海。中国的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所以小河汇到大河,大河汇到大海, “百川东到海”,就是向东南的方向流,一直到大海里去。在这么美丽浪漫的离别地点,留下这么沉痛的离别的悲哀,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潇水、湘水带着娥皇、女英的离别的悲哀一直东流到海。流到大海如何? “海水直下万里深”,海水一直到底,不可丈量,有万里以上这么深。海水这么广大的容量,都变成娥皇、女英离别的悲哀。从生离到死别,死后连个坟墓的所在都找不到,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什么人不说这才是最悲哀最痛苦的离别?

既然有这样的离别在人间发生,那么在离别发生的洞庭,在娥皇、女英所处的潇湘,在苍梧之野,在帝舜死亡和埋葬的九嶷山,在湖南的山川茂林之中,是什么样的情形?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从苍梧之野到九嶷之山,从洞庭之湖到潇湘之浦,所有的天空都是雾惨云愁,就因为人间发生了这样悲哀的事情。 “日惨惨兮云冥冥”,太阳的光都变得悲惨凄凉,天上的云变得阴沉黑暗。岂止是太阳、白云,连动物、鬼神都被感动了。“猩猩啼烟兮鬼啸雨”,已经听到那九嶷山上,那苍梧的原野,那洞庭湖、潇湘浦一片猩猩哀啼。据说猿猴的叫声最悲哀,中国古代有一本地理书叫《水经注》,其中有这样一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巴县(今重庆巴南区)的东边就是三峡,其中巫峡是最长的,两岸都是猿猴叫,听到三声猿啼,就忍不住眼泪沾湿了衣裳。这是说三峡的猿猴叫,现在李白说的是湖南。 “猩猩啼烟”,在烟雾之中哀啼,不但猿猴感动,鬼神都感动,发出来悲哀的呼叫的声音,在那一片烟雨之中。

长江巫峡及大宁河两岸的红叶如火似霞。新华社资料片

我们说李白这首《远别离》,它有一个表层的意义,还有一个深层的意义。我们先看它表层的意义。它的主题是写别离,而且是模仿乐府的别离的歌曲,不是写自己的别离的经验,不是写眼前的别离,所写的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别离的悲剧。这个悲剧的男主角是帝舜,女主角是帝舜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这是别离的地点。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这是他的悲哀,别离的主题。有人物,有地点,有这么深的悲哀。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是说这个悲哀使得天地都感动了,有这么大的影响。前面都是很客观地写历史上的悲剧事件,而且都是隔一句押韵,“远别离”,不押韵,也许不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但它是一个节奏、停顿。你要注意到,李太白的诗虽然变化很多,如同 “白云从空,随风变灭”,可是节奏感掌握得非常好。“洞庭之南”也是一个停顿。“海水直下万里深”,这是一句, “谁人不言此离苦”,这是押韵。 “日惨惨兮云冥冥”,不押韵, “猩猩啼烟兮鬼啸雨”,这都是站在外围,将这个悲剧忽然间加上一句,好像木匠做工,在两片木头中间插上一个三角片,叫楔子。在前面一句停顿、一句押韵的节奏之中,“楔入”一句韵句,加入一句押韵的句子。这是形式上的特色,但是跟情意结合得非常好。

现在李白本人出现了,说 “我纵言之将何补”,这句话说得非常沉重,但这个沉痛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西方文学批评说结构中有一种显微结构 (microstructure),是一种非常细致的结构,平常不太会注意到。除了意义、字法、句法、章法这种结构以外,我们要注意到,它是把这些结构跟声音的结构结合在一起。 “我纵言之将何补”,这种悲剧的发生,我们能够挽回,能够改变吗?为什么要使天地之间发生这种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的悲剧,充满了悲哀和痛苦?难道我不能挽回吗?他看到了这个悲哀,也希望能够挽回,可是没有力量挽回,所以 “我纵言之”,“纵”是即使的意思。我即使“言之”,我纵然看到,想要劝告, “将何补”,能够对这个悲剧做出什么样的补救呢?这句话是楔入了一句,非常沉痛,而且跟意思结合得很好。

我们说诗歌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是你 “情动于中”以后,要能够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李太白真是表达得好。我想挽回、补救,可是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皇穹”,“穹”是说苍穹,“苍”就是天的颜色,“穹”是天的形状。我们说“穹庐”,就是帐篷。你站在旷野,看到天从四面垂下来,好像是一个圆顶的帐篷。“皇穹”,“皇”一般说是光明的、尊贵的、伟大的,所以尊称为“皇”,那伟大的苍天。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这个“窃恐”的“窃”字,是私心以为的意思,我自己这样想。中国的文法,宾语可以放在前面,所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的意思是 “窃恐皇穹不照余之忠诚”,但是因为“皇穹”是上天,所以他把“皇穹”放在开端,表示对于苍天的尊敬,也有一种呼唤、呼天的意思,那光明伟大的苍天。“窃恐”,我真的害怕,害怕什么? “窃恐不照余之忠诚”,恐怕你虽然光明伟大,但是你不能够真正地看到。“不照”,“照”就是照明,真正的理解、洞察。“洞”就是透彻,你能够透彻地把我内心的感情意念,就像光一样照明,真的能够明白。 “窃恐不照余之忠诚”,他说苍天啊,我真的恐怕你不能够照见,不能够真正地理解“余之忠诚”。你看李太白的感情是非常强烈、非常真挚的。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你不照我的忠诚,就算了,你不听。不听也就算了,可是何止是不听而已呢?是 “雷凭凭兮欲吼怒”,“雷”指的是上天的左右亲近、当权的那些人。上天有天兵天将,有雷公电母,那都是你的左右亲近,都是当权者的人。我要给你进一个忠告、劝告,要挽回天地之间这么沉重的悲剧,可是我恐怕你不能够理解我的忠诚。不但不理解,而且你那些左右亲近、当权的人,他们 “雷凭凭兮欲吼怒”,“凭凭”是盛怒的声音,发出吼叫、愤怒。李太白到长安朝廷里做翰林待诏,玄宗很欣赏他, “御手调羹”“七宝床赐食”。皇帝到哪里去游赏,沉香亭赏牡丹花、白莲池游宴,都叫李太白作诗。李太白有狂放的性格,所以他让高力士给他脱靴子,叫杨贵妃给他捧砚台,把皇帝的左右亲信都得罪了。

《远别离》的深层意义

我们现在结合李白的个人经历,从诗的表层的意思讲到深层的意思。我们怎样判断一首诗词里有没有寄托、比兴、隐喻,有没有深层的意思?一是从诗歌本身叙写的口吻来判断,二是从作者的生平、为人、时代背景来判断。我们看到李太白叙写的口吻, “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他自己那么强烈、那么明显、那么深挚地出现。从口吻来说,应该是有比兴、寄托,有他自己真的一份感情在里边,不是写一个远古的三皇五帝时候帝舜的故事。结合着作者的为人和生平来看,李太白一直想要致用。他说 “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我就像当年晋朝时候保全东晋的谢安一样,要挽救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我们再从时代背景来说,玄宗自从开元之末、天宝初年以来,耽溺于安乐,不问政事,于是当时的政权就落到宰相李林甫手里。后来他宠爱杨贵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也做到丞相的地位。所以在朝内,玄宗宠幸李林甫、杨国忠,至于边疆防守,他宠幸安禄山,所以把国家送上了衰败灭亡的道路。

而李太白这个人,当时在朝廷跟玄宗那么接近的时候,不但对高力士、杨贵妃态度不好,而且他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我怎么能够低下我的眉毛,弯下我的腰,事奉你们这些当权的、有高贵地位的人?他得罪了不少人。所以他虽然跟玄宗这么亲近,玄宗这么欣赏他,为什么就辞官不做了?因为他不但不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且很多人嫉恨李太白,都在玄宗面前说他的坏话。所以他说 “雷凭凭兮欲吼怒”“我纵言之将何补”,我看到国家有了危险,可是我说话有什么用?而且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不理解我就算了,听一听左右的人,他们那种愤怒的攻击的声音,是 “雷凭凭兮欲吼怒”

北京人艺话剧《李白》剧照。新华社资料片

我所看到的威胁是什么? “尧舜当之亦禅禹”,这又是一个楔入的韵句。“欲吼怒”的“怒”字是押韵的,本来应该隔一句押韵,可是“禹”字押韵。这是他真正的忧郁,他说我所看到的危险不只是别离而已,是皇帝、天子的位置不能够长保。我们说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尧舜禹汤都是中国古代圣贤的君主。你读李太白的诗,要对中国的历史比较熟悉,传说是尧禅位给舜,舜禅位给禹。

禹的时候,据说禹本来想让位给舜的儿子,可是天下人民感激夏禹治水的功劳,所以选择了夏禹的儿子启,从此以后,中国才有了父死子继的传承,这是儒家说的。可是上古那么遥远,没有文字记载,你怎么知道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这么美好吗?未必尽然。不只是后人随便怀疑而已,《史记·五帝本纪》的“正义”,是《史记》的一个注解,引了一个地理书《括地志》说“故尧城在濮阳鄄城县东北十五里”,就是尧原来的城所在的地方。后面又说,“竹书云”。“竹书”是什么呢?是一本历史书《竹书纪年》。晋朝的时候,有一个郡叫汲郡,有一个汲郡人发冢,“冢”就是一座大坟墓,“发”就是挖掘,晋朝时候汲郡有一个人,他挖掘了一座古代的大坟墓,得到了竹简。汉以前,造纸技术还没有发明,所以古代的书都是写在竹皮和木片之上。这个竹简所记载的应该是古代的真实历史,而不是传说。后来有人把竹简整理了,就有了这本《竹书纪年》。其中记载,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说尧哪里是让位给舜的,尧后来也年老昏庸,所以被舜囚禁了,舜自己做了皇帝。

你看李太白就说了: “尧舜当之亦禅禹。”注意他的句法,不只是押韵,是另外楔入一句,突然间增加一句押韵。 “尧舜当之亦禅禹”,这个句法很奇怪,刚才说了尧禅位给舜,舜禅位给禹。可是他现在把尧和舜都放在前边当主语,说尧舜都禅让给禹,这是不对的,这种说法是中国人作诗时的一种简化、浓缩,一种统言的办法,把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说。中间还有“当之”,“之”就是这种情况,如果遇到悲剧要发生的这种情况,非要让位不可了,必须放弃,一定要把皇帝的位置让出来。这个情况是什么?他后面才补充说明,这就是李太白句法的变化。后面这两句就是 “尧舜当之亦禅禹”的“当之”,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国君失臣,国君用人不当,失去了臣子的拥护。虽然国君本来应该是一条龙,但是现在失去了信用跟权势,所以龙就变成了鱼。相反的就是 “权归臣兮鼠变虎”,如果臣子掌权了,是“权归臣”,臣本来是卑微的,像一只老鼠,可是一旦当权,就变成了老虎。 (未完待续)

草地周刊|叶嘉莹讲诗歌(十五):当不羁的天才落入尘世的大网

草地周刊 | 叶嘉莹讲诗歌(十四):“仙而人者”李太白

草地周刊 | 叶嘉莹讲诗歌(十三):诗歌为何“贵在妙悟”?

草地周刊 | 叶嘉莹讲诗歌(十二):味摩诘之诗,品禅理妙悟

草地周刊 | 叶嘉莹讲诗歌(十一):“仕隐两得”王摩诘

草地周刊 | 叶嘉莹讲诗歌(十):“仕隐两失”孟浩然

草地周刊|叶嘉莹讲诗歌(九):《感遇》诗的兴寄,陈子昂的风骨

草地周刊| 叶嘉莹讲诗歌(八):陈子昂为何主张“复古”?

草地周刊 | 叶嘉莹讲诗歌(七):诗一入唐,气象空前

草地周刊|叶嘉莹讲诗歌(六):诗之格律化的形成与发展

草地周刊|叶嘉莹讲诗歌(五):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草地周刊 | 叶嘉莹讲诗歌(四):怎样读懂“乐府诗”

草地周刊|叶嘉莹讲诗歌(三):中国诗歌是如何演变的

草地周刊 | 叶嘉莹讲诗歌(二):什么是“赋比兴”?

草地周刊|叶嘉莹讲诗歌(一):今年,我们一起跟叶嘉莹先生上诗歌课

监制:姜锦铭 | 责编: 刘小草、刘梦妮、 吉玲、雷琨 | 校对:饶小阳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