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健康·养生] 暑去凉来秋将至,睡眠、饮食应调整改变啦!

1 已有 243 次阅读   2022-08-23 20:49
暑去凉来秋将至,睡眠、饮食应调整改变啦! 

处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面有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表示炎热即将过去,夏末正转初秋,随之而来的是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三候

01

一候鹰乃祭鸟:

老鹰感知秋日肃气,开始狩猎。猎获之物要陈列为祭, 古人称为“义举”。

02

二侯天地始肃:

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萧瑟之气弥漫。

03

三候禾乃登:

五谷各类农作物成熟,迎来万物收成之季。

处暑养生掌握两个原则

处暑时节,人们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很不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胃肠等方面的疾病。

因此,处暑后的养生有两个原则:

1 祛暑化湿

中医认为,湿邪与暑热结合,就会形成暑湿。

如果身体经常有以下症状,建议祛湿。如晨起疲劳、小腿发酸发沉等;长期便溏,或大便成形、但大便黏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舌苔白厚说明体内有寒湿,舌苔发黄发腻说明体内有湿热。

2 滋阴润肺

中医认为,秋天燥气当令,易伤津液,如果不注意,让“燥邪”伤了身体,就会出现咳嗽、咽喉肿痛、感冒等问题。所以,此时要注重滋阴润肺。

处暑时节,养生有道

处暑过后,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是个“多事之秋”,人们的养生应注意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一、起居调养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

早睡早起解秋乏

进入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是人所周之的。

然而,随着天气转凉,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赖床不起,白天不爱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夏打盹中所指的“秋乏”。

大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改掉夏季晚睡的习惯,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早睡早起。另外,适当午睡也利于化解秋乏。

避免过早添衣物

虽然气温逐渐下降,但白天温度依然比较高,因此只需在清凉的早晚添加衣物以防着凉即可。“秋冻”是为了气血入里保存热量,促进阳气潜降。

腹部保暖很重要

大家都知道寒从脚下生、养生先养脚的道理,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

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秋天要注意胃部保暖,以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秋燥伤津宜补水

现在还有不少家庭每天都要开几个小时的空调,本来“秋燥”,如果在干燥的空调房中待久了,人体的津液自然会受到更大的损伤,引起皮肤干燥、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等症状。

如,许多人一到秋天就咳嗽不止,不少患者以为是喉咙炎症作祟。这种情况下建议大家:除了多喝水、淡茶、豆浆等以补水外,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也是润燥的重要环节。

二、精神调养

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

因此,在精神调养上, 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多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安神定志的课外活动。

三、饮食调养--养胃祛湿慎贴膘

很多在夏天里食欲比较差的人,食欲逐渐好转,因此不知不觉地开始吃点好的;一些中老年人,还讲究“贴秋膘”。不过,中医医生提醒人们,不要急着贴秋膘。因为此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还没有调理过来。

饮食上宜多食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四、运动调养

秋高气爽,适合户外运动。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做一些登山、慢跑、郊游等户外运动。

但要多注意滋脾补筋。因为秋天筋容易克本,而肝是主筋的。所以,在运动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剧烈,做好准备活动,避免伤筋。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