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夏天的余热还未消去,季节却已悄然变换。
时光的画卷上,一半缠绵着夏日的余热,一半流淌着秋的微凉。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在季节更替的风物里,寻一处清凉,度一场清欢。
1.北宋·秦观《纳凉》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秦观被誉为“古之伤心人”,其词多抒发男女相思之情,或寄寓身世之感,清丽婉转,深沉蕴藉。
相较而言,他的诗歌语言上虽与词一脉相承,以清新婉丽著称,但意境方面却少了几分凄迷。
就像这首《纳凉》,以细腻的笔法,清丽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清凉幽美的世界,读后令人倍感清爽。
诗歌首句便点题,拄着手杖到柳外去寻找清凉世界。
接着第二句点出了纳凉的具体地点——绿树成荫,风景如画的溪桥南畔。
最后两句以对偶的形式,对此处的胜景展开描写:素月流空,洒落溶溶清辉,河面上传来高低起伏的笛声;晚风初定,莲花盛放,空气中弥漫着馥郁的芳香,沁人心脾。
整首诗来看,视觉,听觉和嗅觉三管齐下,将读者摄入了一种清凉幽香,唯美浪漫的氛围,令人沉醉不已。
携一缕竹风,捻一缕荷香,去陌上红尘遇见一段唯美时光。
人在悠然处,情亦入画中。
许季节以芬芳,一池荷花香满路香;许流年以深情,清风明月自在怀。
2.南宋·赵公豫《纳凉》移榻空亭纳晚凉,更深露下芰荷香。
行云敏捷如流水,爱有游萤入画梁。
赵公豫是南宋诗人,绍兴年间高中进士。
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不多,只知他为官清廉守正,深受百姓爱戴。
在他留下的作品中,山水诗占了很大的比重,语言质朴平实,风格清新自然,从这首《纳凉》便可窥一二。
诗歌首句便点明了纳凉的地点——空亭。
这里的“空”字最耐人寻味,营造了一种空旷悠远,清凉静谧的氛围。
接着第二句转入嗅觉描写,更深露重,微风吹过,传来荷花的幽香。
如果说前两句是静景,那么后两句便是动景。
素月流天,河汉清明,白云漂浮,如流水般自在潇洒;夜空下,几只流萤,绕着画梁飞舞盘旋。
整首诗来看,视觉和嗅觉双管齐下,静景和动景相映成趣,将纳凉的夜景图描绘得灵动而富有生机,给人以美的享受。
风动流年,陌上秋浅;翠竹萧萧,荷香袅袅。
将一帘如流的心事,寄去苍茫天涯。
在更深露冷的月色下,看流萤绕梁,嗅绿荷幽香。
3.明代·孙承恩《竹亭纳凉二首·其二》幽亭无地着尘嚣,纵有尘心亦自消。
何处有声清到耳?天风吹动万琼瑶。
孙承恩是明代人,正德年间高中进士,当时宦官把持朝政,他一度辞官隐居。
后来又重新复出,一路升迁,最后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根据史书记载,他能书善画,尤其是人物画最为出彩。
而他的诗文则以“深厚尔雅”著称。
这首《竹亭纳凉》虽冷门,但胜在语言自然,意境悠远。
诗歌开头便点出了纳凉的地点——幽亭,也就是诗题中的竹亭。
这里的“幽”字不仅暗合竹子幽雅的特点,同时也突出了亭子的静谧清凉,奠定了全文的环境氛围。
接着第二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此时远离尘俗,烦恼顿消的悠然心境。
而后两句,运用了设问的写作手法,一问一答中,便将风声的清越刻画得入木三分,极见笔力。
整首诗来看,笔墨清淡,风韵俊逸,营造了一种清幽高远,超脱尘俗的意境,读之令人宠辱偕忘。
心随清风卷,翛然忘尘虑。
携一缕凉风,掬一捧清水,酿一壶岁月清欢。
与山水共从容,看季节暗生香。
一抹烟雨染过季节,一缕幽香飘过年华。
带着如诗的情怀,走进清秋醉人的风景里。
时光之内,季节之间,心有莲花开,处处是清凉。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三首古诗,读后心旷神怡。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