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二十八首:
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
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这首诗中,又提到了三个人:子美、义山、涪翁,提到了一个诗派:江西诗派。
一、古雅难将子美亲子美,有苏子美、杜子美。苏子美,是北宋与梅尧臣并称苏梅的苏舜钦,他因为卖废品被人弹劾,归隐于苏州沧浪亭。杜子美,即与李白并称李杜的诗圣杜甫。
从这首诗的语境来看,这里的子美是指杜甫。江西诗派尊杜学杜,所以元好问将其与杜甫比较。
元好问说,(这个人或者这些人)作诗不如杜甫古雅。
二、精纯全失义山真义山,这个比较清楚,自然是指晚唐大诗人李商隐。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这个人或者这些人)作诗不如李商隐精纯。
宋人学诗,西昆体以李商隐为宗师,也有人说,学杜甫,要从学李商隐处入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中记载:
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唯义山一人而已。………义山诗合处信有过人,若其用事深僻,语工而意不及,自是其短。
清人钱谦益《注李义山诗集序》中,提到杜甫与李商隐的区别:
……少陵当杂种作逆,藩镇不庭,疾声怒号,如人之疾病而呼天呼父母也,其志直,其词危。义山当南北水火,中外钳结,若喑而欲言也,若餍而求寤也,不得不纡曲其指,诞谩其辞,婉娈托寄,讔谜连比,此亦风人之遐思,《小雅》之寄位也。
杜甫敢于直抒胸臆,而李商隐则“纡曲其指,诞谩其辞”,不肯直说。
元好问前两句诗的意思是,你们学来学去,一学不来杜甫的古雅,二学不来李商隐的精纯。
那么,元好问这是在讽刺谁呢?
三、未作江西社里人这一句也比较清楚,我元好问没有去学习江西诗派,不与之为伍。
江西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有一祖三宗之说: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与义和陈师道为三宗。
其中杜甫是唐朝人,三宗则是宋朝人,黄庭坚与陈师道都是北宋时期的苏门学士。陈与义,字去非,是跨越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诗尊杜甫,词近苏轼。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列有: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洪炎、洪朋、饶节、僧祖可、徐俯、林敏修、汪革、林敏功、潘大观、何颉、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王直方、僧善权、高荷25人。认为这些诗人与黄庭坚是一脉相承的。
后被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人。江西诗派思想内容上没有什么统一主张,主要体现在诗歌技巧上,如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以故为新,主张无一字无来处等。
元好问说自己“未作江西社里人”,显然是对于江西诗派缺乏创新精神、拾人牙慧等弊端不满。
四、论诗宁下涪翁拜这一句,是有些争议的。关于“宁”字,有不同的理解。
涪翁,即江西诗派的领袖黄庭坚。
第一种说法,黄庭坚就是那个不如杜甫古雅、失去义山精纯的邯郸学步者。所以说,论诗我岂肯(不能)拜倒在黄庭坚门下呢?
也有人说,这句诗的意思是,虽然黄庭坚“不如杜甫古雅、失去义山精纯”,但论诗我“宁可(愿意)”拜倒在黄庭坚门下,也不会与江西诗派其他人为伍,因为他们更不成器。这是把黄庭坚独立出了江西诗派。
一个是不能,一个是愿意,同一句话,不同的人理解的意思南辕北辙。
钱钟书先生就认为宁,是“宁可”的意思。否则的话,难将、全失、宁下、未作,四句话四个词,都表示否定。按照诗歌创作的常理,第三句应该有转折的作用,所以宁不是否定而是肯定。
结束语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中,像这种有正反两种理解的诗,不仅仅这一首。
无论他是褒扬黄庭坚还是贬低黄庭坚,都表明了一种态度,就是看不上江西诗派。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多次提到苏门诸人,可以看出,他对于苏黄虽然推崇,但是也指出了二人的弊端。
@老街味道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27,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