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欣赏了几组比较有影响的论诗绝句,从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到元好问的额《论诗三十首》、《论诗三首》,还有戴复古的《论诗十绝句》、赵翼的《论诗五首》等。
自从杜甫首创了论诗绝句的形式以后,很多诗人步其后尘,当然不仅仅上面提到的几位。今天,再欣赏几首其他人的论诗绝句。
一、才涉推敲不是诗宋末元初的黄庚《论诗》绝句:
三百馀篇岂苦思,个中妙处少人知。
籁鸣机动何容力,才涉推敲不是诗。
诗经中的诗歌,难道是苦思冥想才能作出的吗?其中的妙处很少有人知道。天籁之声、天机之动,何须人力呢?只要费心费力去推敲的,都不是什么好诗。
这首诗也是推崇自然,反对苦吟,这中诗论在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多次提到过。例如第第二十九首写道: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二、千年无复性情诗
林泳,林希逸长子,也是宋末的诗人,其《论诗绝句》写道:
风骚一脉苦难知,媲白抽黄世不疑。
沈谢诸人声律起,千年无复性情诗
风骚,指诗经楚辞,风骚的传承,后人难以精通,学不得精髓
媲白抽黄,指遵守诗律,讲究对仗工整,出自唐朝柳宗元《乞巧文》:
"眩耀为文,琐碎排偶,抽黄对白,啽咔飞走。"
世人对于风骚还没有学好,反而开始研究格律。
沈谢诸人声律起,指沈约、谢朓等永明体诗人,他们开始研究四声八病,是唐朝格律诗的起源。
自从沈约、谢朓这些人,被格律束缚手脚以后,至今就难以见到像风骚一样反映真性情的诗歌了。
律诗在唐朝,被纳入了科举考试中,五言六韵的排律成了后来文人必须精通的诗体。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第十七首中也批评“切响浮声”:
切响浮声发巧深,研摩虽苦果何心?
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頀音。三、错托宫商论浊清
明朝区元晋《论诗》:
品格诗家枉费评,吾诗吾自遣吾情。
可怜不识怡情者,错托宫商论浊清。
这首诗也挺有意思,和上一首差不多。作诗应该注重反映自己的真性情:吾诗吾自遣吾情。
至于诗歌品质、格调等,他人就不要费心点评了。我作诗自娱自乐,管他人何事?
更可笑的是,有些不懂怡情人,还跟我讨论什么宫商、浊清?宫商、浊清,指诗歌的声调格律方面。
四、诗人一字苦冥搜清朝大诗人王士禛,模仿元好问作了《论诗绝句三十二首》,和元好问类似的是,他也在这组绝句中评论了不少诗人,也从诗人的角度放映了自己的诗论
例如这首诗谈到诗人炼字的功力,其十三:
诗人一字苦冥搜,论古应从象罔求。
不是临川王介甫,谁知暝色赴春愁。
诗人一字苦冥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诗坛有不少一字师的故事,这里不再赘述了。
论古应从象罔求。好字、好句,自然天成,往往无心得之。《庄子.天地》: 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似有象而实无,盖无心之谓。
不是临川王介甫,谁知暝色赴春愁。这是另一个典故,出自范晞文《对床夜语》:
王荆公谓老杜“暝色赴春愁”,下得“赴”字大好,若下“见”字、“起”字,即小儿言语。予观唐诗,知此句乃皇甫冉诗,荆公误起也。……王昌龄亦有“寒鸟赴荒园”之句,似不逮前。
王安石对于“赴”这个字大加赞赏,遂使这首诗出名。
欧阳修《六一诗话》中,也有一字难求的故事,这回是杜甫的诗了:
陈公时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 , 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五、绝似延平两龙剑
清朝的随园老人袁枚更有《仿元遗山论诗三十八首》,袁枚这一组诗中,除了前代诗人,也评价了很多当朝的人物,他自己介绍说:
遗山论诗古多今少,余古少今多,兼怀人故也。其所未见,与虽见而胸中无所轩轾者,俱付阙如。
其第十三首写蒋苕生、赵云松:
云松自负第三人,除却随园服蒋君。
绝似延平两龙剑,化为双管斗风云。
赵云松很自负,除了袁枚和蒋苕生外,谁也不服。这两个人呀,就是延平双溪中的双龙剑,在风云之中相互缠斗。
绝似延平两龙剑,延平,在今天的南平市延平区,去年老街出差时专门去过一次。在这里建溪、与沙溪交汇成闽江,辛弃疾当年路过这里,作有《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传世: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两龙剑,典出《晋书》卷三十六〈张华列传〉:
华大喜,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馀,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华诛,失剑所在。
焕卒,子华为州从事,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没水取之,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没者惧而反。须臾光彩照水,波浪惊沸,于是失剑。
袁枚这首诗,不是论诗,而是论人。
六、五音凌乱不成诗清朝张问陶(号船山)作了几组论诗绝句,有的组诗论人,有的组诗论诗,例如《论诗十二绝句》其二 诗云:
五音凌乱不成诗,万籁无声下笔迟。
听到宫商谐畅处,此中消息几人知。
宫商角徵羽,即五声或者五音,张问陶说作诗要注意声律的协调,假如五音凌乱,那么诗吟诵时就不好听。
外界的杂乱,也是一种干扰,不妨静心来在动笔。
等外界与心灵以及诗之境界契合,才能作出好诗,但是此中的诀窍,很多人不知道。
其实杜甫也说过,《解闷十二首·其七》: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诗作好以后,多吟咏几遍,会发现其中不协调的地方,然后再进行修改。
第九首中,船山先生写道:
此事原非俗士知,何须刻烛强为之。尖叉竞病全无碍,怕读人间趁韵诗。
作诗这件事情,元不是俗人能做的事情。何必强求呢?刻烛作诗、尖叉竞病,是诗人炫技。当然,如果你有苏轼、韩愈的才能也无所谓,但是普通人就算了,东施效颦给观者填堵。
刻烛作诗,典出《南史》卷五十九《王僧孺列传》:
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乃与令楷、江洪等共打铜钵立韵,响灭则诗成,皆可观览。
尖叉竞病,苏轼用尖、叉两个字押韵作诗,这两个字的韵部字很少,这两个字也不好押韵。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之一,押尖所在的“盐” 韵部: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之二》用麻韵: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结束语
古人论诗,即论诗、也论人。关于人,褒贬不一,但是大家都对李杜、陶渊明、诗经楚辞的古人赞赏有加。
对于诗歌,往往喜欢自然浑成的作品。过于雕琢、拘束于声律、虚情假意的作品,常常被批评。
@老街味道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