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回在《瀛奎律髓》卷三怀古类中,选录了78首唐宋七言律诗。前面4首,都是中唐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今天欣赏其中的两首,《荆门道怀古》是贞元二十一年(805),刘禹锡33岁被贬谪朗州司马时,经过荆州所作。《松滋渡望峡中》是其被贬谪以后,大约长庆元年(821)赴菱州仕途中所写。
一、《荆州怀古》: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泽雉-飞《荆州怀古》又名《荆门道怀古》: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泽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
1、第一句表示地点
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刘禹锡(772-842)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连州刺史,行到荆州一带时,有诏再贬为朗州司马。这首诗正是作于此时。
唐代改荆州为江陵府,这里曾是楚国郢都,因此是旧帝畿。南国山川-旧帝畿,4-3结构,可以理解为省略了谓语:是。
宋台梁馆-尚依稀, 南朝宋齐梁陈四朝,泛指南朝的楼台馆阁依稀还有些痕迹。
第一句切题,可以看作第二句的地点状语,也可以看做主语(宋台梁馆)的定语,在荆州这一带的宋台梁馆,依稀还有痕迹。
2、颔联和颈联都是复合句,即两个句子形式组合而成。
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泽雉-飞。颔联前面主谓宾:马-嘶-古树马,后面主谓结构:行人-歇。
麦秀,麦子开花,既是主谓结构,也是一个名词,指《麦秀之诗》。麦秀、黍离,都表示荒芜之景,有怀念亡国之意。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颈联可以看出句法的灵活,上联填井的是落叶,落叶是前四字的宾语:风-吹-落叶;又是后面的主语:(落叶-)填-宫井。
下联化宝衣的是火。火-入-荒陵;火-化-宝衣。火是两个句子形式的共同主语。可以看出,古人律诗中上下联的对仗,是非常灵活的。 化宝衣似乎另有典故,有知道的朋友吗?
3、 尾联十四字句
尾联是一个十四字句:徒使-词臣庾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空令在长安的庾信整日思念回归南方。
梁朝使者庾信,出使西魏时,梁朝灭亡,因此被留在了北方终老。
刘禹锡受到打击被逐出长安,此时估计也有苦思归的心情。
二、《松滋渡望峡中》: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
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荒台。
1、简析
整首诗围绕着一个望字展开。首联写诗人渡口遥望,雨洒春梅,雪江流下。
颔联还是遥望之景:江洲草长,楚地迷离。下联典故有深意,秦将白起火烧楚国先王陵墓(夷陵),黑土中有秦人焚劫时残灰。如今山川未改,秦楚都已经消亡了。
颈联依旧是景中含情,“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当地百姓生活不易,江中蜀客往来也充满艰辛。
尾联提问:不知十二碧峰在何处,只见到白帝城永安官(刘备托孤处)外的荒台而已。
这首诗用典如水中著盐,几乎句句写景,借景而怀古,抒发兴亡盛衰之感。秦楚之争也好,三国之争也好,都是过眼云烟,而百姓生活却依旧艰难。
2、句法
七言句,都可以简化为五言句,或者字数更少的句子。简化以后,就容易理解诗人句法,也会更清楚地学习。
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可以简化为:雨洒梅,下联:水来,
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可以简化为:渚迷楚望,陵有秦灰。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囘。可以简化为:泪落,船回。
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荒台。可以简化为:峰何处?宫外是荒台。
简化后的字,如同骨骼,诗中其他的字,如同骨骼上的肌肉,就看您怎么添加和组合了。
例如,雨的前面,加一个形容词:轻,变成了轻雨;加一个方位词表示地点,变成了:渡头轻雨。雨是中心语,渡头、轻是两重修饰语。梅,前面加一个形容词作定语,成了寒梅。
渚迷楚望, 前面加一个名字作定语,成了:梦渚-迷-楚望。第3、4处,加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形式:草长,于是出现了7言句:梦渚-草长-迷-楚望。
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中提到复合句可以分为两类:等立句和主从句。主从句中有一种原因式,草长-迷-楚望,草长成了迷的原因,这是本句因果。
泪落,谁的泪,巴人泪。为什么落呀?应猿声而落。船回,什么船,蜀客之船,如何回?从鸟道回,蜀客船-从鸟道回。
结束语结束时,取刘禹锡《松滋渡望峡中》部分诗意,作七律一首为今天作业,《三峡怀古》:
巴山春雨洗江梅,夹岸波涛带雪来。
峡口云生迷蜀道,船头风定少尘埃。
听猿落泪思归客,遗恨托孤兴复才。
白帝城楼高百尺,更从何处望阳台?
@老街味道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