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继续欣赏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今天是第3首: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这首诗又出现了一些人物。同时,元好问依旧表达他的观点,即什么人的作品,是他心中的正体。
一、邺下风流在晋多邺下风流,用黄健翔的话说,他不是一个人。邺下风流代表了一个文学群体,还是指建安文学时期的那些诗人。
邺指邺城,那里是曹操的据守之地,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包括建安七子等人,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
我们回顾一下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的第二首: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第三首,和第二首类似,对于建安文学提出了表扬,另外还提到了三国以后的晋朝,还是有些人物继承了建安文学的风骨。
第二首提到的是英雄刘琨,第三首第2句则提到了一个枭雄。
二、壮怀犹见缺壶歌英雄,常常带有悲剧色彩,例如刘琨、岳飞、袁崇焕等人,这些人不顾私利,具有牺牲精神。
而枭雄不一样,有时候更能成就大事业,例如曹操、刘邦等人,他们懂的保全自己,却为了自己的成功而不择手段。
缺壶歌,说的就是两晋时期的一个枭雄:王敦。刘琨之死,也有王敦的原因,王敦忌惮刘琨的威望,担心他在北方成功,于是安排使者去段匹磾处告密。段匹磾以此为借口,对外说奉诏将刘琨缢杀。
缺壶歌的故事,可以看出王敦的野心:
初,敦务自矫厉,雅尚清谈,口不言财色。既素有重名,又立大功于江左,专任阃外,手控强兵,群从贵显,威权莫贰,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遂引刘隗、刁协等以为心膂。敦益不能平,于是嫌隙始构矣。
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晋书·王敦列传》
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南渡后的东晋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马,指晋朝皇室司马一族,王,指王导、王敦这一族,书法家王羲之就是王家的人。
王敦与堂弟王导一同辅佐晋元帝建立东晋,在东晋初期呼风唤雨。掌握兵权的王敦起兵叛乱成功,攻入建康后被拜为丞相。后来王敦再次起兵进攻建康,不久病逝于军中,叛乱平息后被剖棺戮尸。
壮怀犹见缺壶歌,承接第一句“邺下风流在晋多”而来,意思是,建安文学的影响长远,即使是在好清谈务虚的晋朝,依旧有王敦这类人物喜欢吟咏歌唱建安诗歌。
三、风云若恨张华少南朝梁钟嵘《诗品》中评价晋朝司空张华:
其源出於王粲。其体华艳,兴讬不奇,巧用文字,务为妍冶。虽名高曩代,而疏亮之士,犹恨其兒女情多,风云气少。
谢康乐云:“张公虽复千篇,犹一体耳。”今置之中品疑弱,处之下科恨少,在季、孟之间矣。
元好问说“风云若恨张华少”,即出自钟嵘对于张华诗歌的评价:兒女情多,风云气少
张华,字茂先,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他自己的十四世孙,则是唐朝著名诗人宰相张九良。
前面说建安诗歌多么好,连枭雄王敦还击壶高歌曹操的《龟虽寿》。
到了第三句,陡然一转,假如你嫌弃张华诗歌中风云气少、儿女情多。那么还有更让你不可接受的。
四、温李新声奈若何。张华“儿女情多”令人不满,那么见到温李的诗歌,你又怎么办呢?言外之意,温李的诗歌,更加“风云气少、儿女情多”。
温李,即晚唐诗人温庭筠、李商隐。
李商隐写了很多隐晦难解的情诗,例如《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温庭筠的词作确实儿女情多,不过他很多诗歌亦有风云气,如《赠蜀府将》: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不过诗中尽为失落与不甘,当然比不了豪迈雄浑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晚唐气息孱弱,上下乱作一团,君不君,臣不臣,诗中也没有盛唐的气象了。
结束语元好问的前3首诗,表现了金国当时的诗坛不满,提出了所谓的正体。
从第2、3首可以看出,他对于建安诗人的偏爱。
元好问更喜欢雄浑刚健的建安风骨,对于晋朝张华以及晚唐温庭筠、李商隐绮靡艳丽的风格提出了批判。
@老街味道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