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回在《瀛奎律髓》第12卷秋日类中,首选的是李世民的3首五律,后面选录的才是诗圣杜甫的几首五言律诗。
杜甫的秋日类五律,和李世民的作法完全不同。李世民写景更加客观,而杜甫这几首有太多的主观情感。
我们看看杜甫的作品,是如何体现秋日的。
一、《秋清》高秋苏肺气,白发自能梳。药饵憎加减,门庭闷扫除。
杖藜还客拜,爱竹遣儿书。十月江平稳,轻舟进所如。
方回评价说,这首诗有些晚唐人的风格:
此老杜诗之似晚唐者。
哪里像晚唐呢?应该指中间的对联过于纤细。胡应麟评价杜甫其他作品时说: 有太纤近晚唐者,如“雨深荒院菊,霜倒半池莲”。
这首诗作于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客居夔州。秋高气爽,肺气也清爽了许多。虽然天气不错,但是心情还不是特别愉悦,厌恶药中的各种方子(加减方),闷闷不乐地清扫庭院。
拄着手杖,向客人还礼,喜欢竹子,就让儿子作诗吟咏。十月江水平稳,小舟可以去到想去的地方。
这首诗虽然是秋日诗,但只是说明时序在秋而已。因为秋,所以病好了一点,江水也平稳了许多。心情似乎也有所好转。
药饵-憎-加减,门庭-闷-扫除。这是个倒装句法,因药饵加减而憎恶,为扫除门庭而烦闷。
二、《悲秋》凉风动万里,羣盗尚纵横。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衆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这首诗突出了一个悲字,方回点评:
此诗不胜悲叹,五六尤哀壮激烈。
这首诗也没有在写景上注入太多笔墨。题目中有秋字,句中也有秋字,但是杜甫没有注重描绘秋景。
即使写景,也和抒情相融合。例如高鸟过,前面带有“愁窥”二字,众人行,也要带有衰老之意。一愁、一老,体现了悲伤的情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这是4-1结构的名词词组,前4字为修饰语,后1字为中心语。
愁窥-高鸟过,老逐-衆人行。2-3结构,这个句法有点复杂,愁窥、老逐,不是主谓结构,愁、老,是动词窥、逐的修饰语,作副词用。高鸟-过、众人-行,这三个字是主谓结构,但同时作为窥、逐的目的语。
三、《秋野》杜甫的《秋野》是一组诗,共五首,方回都选录了。老街这是只录入其中二首:
其一、
秋野日疏芜,寒江动碧虚。
系舟蛮井络,卜宅楚村墟。
枣熟从人打,葵荒欲自锄。
盘餐老夫食,分减及溪鱼。
其三、
礼乐攻吾短,山林引兴长。
掉头纱帽仄,曝背竹书光。
风落收松子,天寒割蜜房。
稀疏小红翠,驻屐近微香。
方回对于这五首的评语比较多,关于景物的描写方面特别指出:
读老杜此五诗,不见所谓景联,亦不见所谓颔联。何处是四虚,何处是四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景可为颔,颔可为景,大手笔混混乎无穷也。
四虚,指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不描写具体景物,使用抽象词汇的情况。四实,就是描写具体的景物。方回说不见“景联”,就是说不见专门写景物的颔联和颈联。
为什么这样说呢?方回说杜甫诗中“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可以看看这两首诗中间二联:
系舟蛮井络,卜宅楚村墟。枣熟从人打,葵荒欲自锄。
掉头纱帽仄,曝背竹书光。风落收松子,天寒割蜜房。
这几句诗都有写景,因此有实。但也都不是仅仅写景,所以有虚。每一句都有人物在其中,既是叙事也是抒情,还有景物,所以说:“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其实看一下前面介绍的《悲秋》、《秋清》中间二联,也是如此。
结束语方回说李世民的秋日诗,前六句纯粹写景,后两句抒情,这是继承了六朝晚期诗歌的传统。而本文提到的杜甫这几首诗,则情景的安排更加灵活多变,里面还有生动的人物形象。
结束时,依照惯例作一首五律为今天作业,《秋日登浮山》:
世事真无趣,林泉兴自长。
谷深闻鸟乐,桂老送花香。
登顶沧溟阔,凭栏秋色凉。
浮山堪避世,暂且忘时光。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