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光从中国独特于世界任何民族的方块文字,我们在文化的发展上,已经占据了制高点,这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所不能比的。不要说遒劲的毛笔字外国人学不来,唐诗宋词的美丽,在任何国家也是没有的。
在世界其它国家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如但丁、拜伦、普希金等,如果说从对于民族文化的贡献,他们也当得一个伟大,但若是要讲平仄韵律、朗朗上口,那可比中国的诗歌差远了,永远都没有中国汉语诗歌读起来姥抒情。
4月6日,BBC播放了一部介绍东方文化的长纪录片,播出的杜甫诗集纪录片——“DuFu:ChinaGreatestPoet(《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该纪录片目前豆瓣评分7.6。请注意其用词,是“最伟大”,除杜甫外是没有第一的。这个认定你同意吗?
这部单部单集59分钟的纪录片名为《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为了让西方观众直观地了解杜甫的地位,他们直接把他的作品与《荷马史诗》相提并论。
这个比喻我倒是赞同,杜甫毕竟在我国的诗界,是被称作“诗圣”的,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因为杜甫尤其以叙事诗闻名,内容通俗易懂。“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亚,还有杜甫。”这是BBC对杜甫的评价,评价之高由此可见一斑,但最主要的是,这在国外却是仅有的一次。
这部纪录片是由英国历史学家,克尔·伍德(MichaelWood)在中国拍摄的,在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MichaelWood)的。我们不能不说他是一个务实的、真正的历史学者,他辗转河南、西安、成都和长沙等地,用杜甫写于人生各时期的15首诗串联起了杜甫普通但不平凡的一生。
迈克尔·伍德(MichaelWood),男,1948年生于英国,毕业于牛津大学奥瑞尔学院历史系,身兼历史学家、纪录片制片人、主持人、作家等多重身份。现任曼彻斯特大学公共历史学教授。曾拍摄纪录片《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
只用短短15首诗就能说清杜甫的一生?这也太离谱了吧!事实上也并不奇怪,他所精选的都是能够代表杜甫诗的“性质”的作品,因为他已经将杜甫的作品定格在了“历史”的高度。那么,在一个熟知杜甫、熟读杜甫诗歌的中国人来说,在古代的诗歌界,杜甫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排名?
我们先重温一下杜甫的生平。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少年曾游历吴、越、齐、赵等地,历经磨练,才气爆发,遂决定入仕。他一试洛阳不中,二试长安落榜,也只得放下文人清高的身段,献媚权贵,方得如愿,但却是个小官。后逢“安史之乱”,遂又辗转迁徙、颠沛流离,直到战乱结束,在官场上也没有多大起色。
但是,正是他这种坎坷的经历造就了他“诗史”的盛名。他在此期间创作了许多名作,如《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在成都结草庐定居,余生相对稳定。去世时仅59岁。
杜甫一生创作无数,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杜甫与同时代诗人李白齐名,被世人并称为“李杜”。
如果说非要在古代的诗人中搞个一、二名,那么应该是在李白和杜甫中间来个二选一了。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生诗作产量也是非常大的,而保留下来传世的作品只有1000多首。
尽管从成就上李杜不分高低,但在中国喜欢诗歌朋友来说可能更加喜欢李白。那是因为,李白的诗句华丽、大气,读起来非常舒服。而杜甫的诗句则要平实的多,或者说,除了叙事,在文笔上还是要略逊一筹了。对中国人而言,杜甫不仅仅是一个诗人,还是这个国家良知的守护者。伍德也是这么说的。
你怎么看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